一种抱箍结构和装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34389发布日期:2024-01-06 23:22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抱箍结构和装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抱箍结构和装配机构。


背景技术:

1、汽车中一般都带有蓄电池,可与启动电机连接,驱动启动电机启动发动机,电量不够时可以通过机械能至电能的转换,储存发电机输出能量,还可以用于汽车内各种用电系统的供电。

2、车用蓄电池一般布置在汽车机舱内,少数布置在后尾箱,蓄电池带有正负两级通过线束连接供电,在车辆运行中,蓄电池与线束的连接会受到各种振动影响,为保障蓄电池与线束的连接可靠性,以及线束的布置整洁型,线束一般设置于线束管路中,线束管路与蓄电池固定。

3、在现有技术中,在线束管路的末端,以延伸出的金属片弯曲成型为抱箍结构,通过抱箍结构固定蓄电池的极柱。其中,由于金属片为薄片结构,由薄金属片成型的抱箍结构难以承受足够大的预紧力,打紧过程容易变形,长时间使用后容易松脱,固定可靠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抱箍结构和装配机构,以提高抱箍结构的结构强度,提高其可承受的预紧力,进而提高抱箍结构的固定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抱箍结构,包括:铸块主体,以及由所述铸块主体侧面延伸出的第一耳板,其中,

3、所述铸块主体中设置有竖直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设置有一竖直开口;

4、所述第一耳板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竖直开口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耳板中设置有对位匹配的第一螺栓安装孔;

5、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可随两个所述第一耳板彼此靠近预紧,而抱紧于蓄电池极柱上。

6、可选地,还包括由所述铸块主体的一侧壁延伸出的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与线束管路的安装板固定连接。

7、可选地,所述第二耳板水平设置。

8、可选地,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由所述铸块主体相对的侧面延伸出,且延伸方向相反。

9、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结构还突出所述铸块主体的上表面设置。

10、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装配机构,包括: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抱箍结构,所述抱箍结构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套设于蓄电池极柱上;

12、以及固定至所述抱箍结构的第二耳板的线束管路。

13、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抱箍结构与蓄电池之间的防护垫。

14、可选地,所述防护垫的侧边还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贴靠至所述铸块主体的侧壁设置。

15、可选地,所述防护垫上还延伸出一竖直板块,所述竖直板块延伸至两个所述第一耳板之间。

16、可选地,所述安装板弯折至所述线束管路的一侧设置,所述线束管路的末端朝向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端朝向一致。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抱箍结构在铸块主体中设置有竖直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侧壁设置有一竖直开口;在该竖直开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耳板,两个第一耳板中设置有对位匹配的第一螺栓安装孔,第一通孔可随两个第一耳板彼此靠近预紧而抱紧,以构成抱箍结构,第一通孔的侧壁以及第一耳板由铸块主体构成,厚度大,可承受的预紧力更高,提高了抱箍结构抱紧于蓄电池极柱上的固定稳固性和可靠性。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机构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抱箍结构,以及固定至抱箍结构的第二耳板的线束管路,该抱箍结构的抱孔壁厚大,可承受的预紧力大,固定可靠性高,进而提高了线束管路相对蓄电池极柱的固定稳固性,提高了线束布置的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抱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铸块主体,以及由所述铸块主体侧面延伸出的第一耳板,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板水平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抱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由所述铸块主体相对的侧面延伸出,且延伸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结构还突出所述铸块主体的上表面设置。

5.一种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抱箍结构与蓄电池之间的防护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垫的侧边还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贴靠至所述铸块主体的侧壁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垫上还延伸出一竖直板块,所述竖直板块延伸至两个所述第一耳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弯折至所述线束管路的一侧设置,所述线束管路的末端朝向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端朝向一致。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抱箍结构和装配机构,该装配机构包括该抱箍结构,该抱箍结构在铸块主体中设置有竖直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侧壁设置有一竖直开口;在该竖直开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耳板,两个第一耳板中设置有对位匹配的第一螺栓安装孔,第一通孔可随两个第一耳板彼此靠近预紧而抱紧,以构成抱箍结构。本技术的抱箍结构的第一通孔的侧壁以及第一耳板由铸块主体构成,厚度大,可承受的预紧力更高,提高了抱箍结构抱紧于蓄电池极柱上的固定稳固性和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晔,颜小锋,万进勇,黄雅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