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阀单元、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40239发布日期:2023-08-25 05:01阅读:26来源:国知局
多通阀单元、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通阀单元、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流路系统的流路越来越多,需要配备较多的阀来控制流路之间的通断。例如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一般包括电池冷却流路、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的温度系数)加热器冷却流路和电机冷却流路等流路,电池冷却流路主要用于对电池进行冷却,ptc加热器冷却流路主要用于将ptc加热器的热量经暖风芯体向驾乘舱供暖,电机冷却流路主要用于对电机进行冷却。一些情况下,需要实现不同流路之间的连通时,实现例如均热需求,此时需要配备较多的阀,例如三通阀和四通阀来实现流路切换,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且可靠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如何简化多流路用换向结构并兼顾其可靠性的问题。

2、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通阀单元,包括阀座和阀芯,所述阀座内设置有阀腔,所述阀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接口,两个所述接口构成一个接口组;同一组的两个所述接口用于分别与外部的同一流路的两端连接,不同组的所述接口用于与不同所述流路连接;所述接口组包括第一接口组、第二接口组和第三接口组;

3、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座连接,所述阀芯用于相对所述阀座运动至不同工作位,当所述阀芯位于第一工作位时,同一组的所述接口之间连通,不同组的所述接口之间互不连通,当所述阀芯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连通;

4、所述阀芯上设置有与不同所述接口对应的封堵区域,所述接口之间的连通通过对应的所述封堵区域之间的连通实现。

5、可选地,多个所述接口沿第一方向分布,且多个所述接口组沿第二方向分布;

6、所述多通阀单元还包括用于连通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口的第一连通结构、用于连通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口的第二连通结构以及用于连通两个标定口的第三连通结构,两个所述标定口为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不相邻的所述接口;

7、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结构和所述第二连通结构均设置于所述阀芯上,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的两端分别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封堵区域内贯穿所述阀芯的侧壁;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的两端分别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封堵区域内贯穿所述阀芯的侧壁;

8、所述第三连通结构设置于所述阀芯上,且所述第三连通结构的两端分别在与两个所述标定口对应的两个标定封堵区域内贯穿所述阀芯的侧壁,所述第三连通结构的横截面外轮廓为封闭图形;

9、或者,所述第三连通结构包括转接流路,所述转接流路形成于所述阀座上或者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阀座外,多个所述接口中包括转接口;其中,当所述转接口与两个所述标定口中的第一个相邻设置时,所述转接口与两个所述标定口中的第一个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或所述第二连通结构连通,所述转接口与两个所述标定口中的第二个通过所述转接流路连通;当所述转接口与两个所述标定口均不相邻设置时,两个所述标定口通过两个所述转接流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接口连通,两个所述转接口相邻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或所述第二连通结构连通。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口组、所述第二接口组和所述第三接口组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分布,同一组的所述接口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所述阀芯转动安装于所述阀腔内,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阀芯的轴向一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阀芯的周向一致;

11、和/或,所述第一连通结构和所述第二连通结构均设置为连通槽;

12、和/或,所述阀芯上在各所述封堵区域内均设置有减重槽。

13、可选地,当所述阀芯位于标定工作位时,多个所述接口组中存在两个标定组,不同所述标定组的所述接口之间分别连通,同一所述标定组的所述接口之间互不连通。

14、可选地,当所述阀芯位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组的所述接口之间连通;

15、当所述阀芯位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组的所述接口之间连通;

16、当所述阀芯位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组的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组的另一个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组的所述接口之间连通。

17、可选地,所述阀座包括座本体和流路板结构,所述座本体上设置有所述阀腔和所述接口,所述座本体与所述流路板结构连接;

18、至少一个所述流路包括两个端部路段和位于所述端部路段之间的中间路段,两个所述端部路段均形成于所述流路板结构,所述端部路段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接口组的所述接口连通,另一端形成有用于与所述中间路段连接的外接口;

19、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流路上设置有泵,所述泵与所述流路板结构连接,且所述流路的一个所述端部路段经过所述泵,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流路上的一个所述端部路段上设置有水箱接口,所述水箱接口用于与水箱连接。

20、可选地,所述流路板结构包括支撑板体和多管路结构,所述多管路结构与所述支撑板体连接,所述座本体与所述支撑板体连接,所述多管路结构用于至少部分形成所述端部路段;

21、和/或,当所述流路上设置有所述泵和所述水箱接口时,所述水箱接口和所述泵位于所述流路板结构的沿厚度方向的不同侧。

2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至少三个流路和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多通阀单元,其中,不同所述流路分别与所述多通阀单元的不同组的接口连接,同一所述流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多通阀单元的同一组的两个所述接口连接。

23、可选地,所述流路包括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包括电池冷却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包括ptc加热器冷却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包括电机冷却流路;

24、所述电机冷却流路上设置有散热器,或者,所述电机冷却流路上设置有调节阀单元和所述散热器,并在所述散热器的两端并联有旁通支路,通过所述调节阀单元调节所述旁通支路的流量。

25、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第二方面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26、相对于相关的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多通阀单元、热管理系统及车辆中,在阀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接口,多个接口中形成用于与不同流路连接的第一接口组、第二接口组和第三接口组,例如,第一接口组、第二接口组和第三接口组分别用于与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连接,其中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可分别包括电池冷却流路、ptc加热器冷却流路和电机冷却流路。阀芯可相对阀座运动至不同工作位,或者说阀芯具有多个工作位,任意工作位时,阀芯设置有与多个接口分别对应的多个封堵区域,接口之间的连通通过对应的封堵区域之间的连通实现,接口之间的隔断通过对应的封堵区域之间的隔断实现,通过阀芯在不同工作位的切换实现接口之间的通断组合。阀芯位于第一工作位时,同一组的接口之间连通,不同组的接口之间互不连通,具体而言,第一接口组的接口之间连通可使得第一流路形成流路循环,第二接口组的接口之间连通可使得第二流路形成流路循环,第三接口组的接口之间连通可使得第三流路形成流路循环,也就是说,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互不干扰地分别单独形成流路循环,即电池冷却流路、ptc加热器冷却流路和电机冷却流路互不干扰地分别单独形成流路循环;阀芯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一接口组的一个接口与第二接口组的一个接口连通,可使得第一流路第一端与第二流路的第一端连通;第二接口组的另一个接口与第三接口组的一个接口连通,可使得第二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流路的第一端连通,第三接口组的另一个接口与第一接口组的另一个接口连通,可使得第三流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流路的第二端连通,也就是说,可使得第一流路、第三流路和第二流路依次串联连通并形成流路循环,即电池冷却流路、ptc加热器冷却流路和电机冷却流路依次串联连通并形成流路循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多通阀单元可实现例如三个流路之间的连通模式组合,例如至少可实现三个流路在互不连通的模式一以及三个流路依次串联连通的模式二之间的切换,而不必通过多个换向阀来实现并切换连通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换向阀的使用数量,简化结构,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于连接的外部管路的数量,降低接头数量,空间利用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具备该多通阀单元的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