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20510发布日期:2023-11-17 14:06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管道系统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具体为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1、管道系统在石油、化工、发电、冶金等众多行业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管道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关乎企业的效益和安全。管道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动力结构,振动经常是管道系统产生故障与损坏的原因。

2、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消除或抑制振动的管道系统安全运行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含安装座与管道固定座,所述安装座顶端外围与管道固定座底端外围之间套设安装有橡胶套管,所述安装座与管道固定座相邻一侧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安装座的底端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安装座的内部安装有超粘性阻尼,所述管道固定座的底端中心处贯穿安装座并延伸至超粘性阻尼内部插装有柱杆,所述管道固定座的顶部安装有管道下卡箍,所述管道下卡箍的顶部安装有管道上卡箍,所述管道上卡箍与管道下卡箍的左侧之间安装有翻转连接卡件,所述管道上卡箍的顶部中心处嵌入安装有螺孔座,所述螺孔座的顶部嵌入安装有压紧螺杆。

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四个拐角处开设有固定通孔。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管道下卡箍与管道上卡箍的右侧连接处通过连接轴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压紧螺杆的顶端安装有调节旋钮,且所述压紧螺杆的底端安装有压紧橡胶垫。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超粘性阻尼为具有粘性液体和弹性固体特性的材料结构。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弹簧环形等间距分布设有多个。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装置主体设置具有压紧螺杆的管道上卡箍配合管道下卡箍的管道固定座,方便根据管道的实际尺寸进行调节压紧套设使用,并通过管道固定座底端柱杆插入安装座的超粘性阻尼并配合多个弹簧和安装座与管道固定座之间套设对的橡胶套管,方便在管道产生振动时,由于柱杆与超粘性阻尼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挤压与剪切作用,对管道动能的吸收并达到了减小振动的效果,结构简单且便于适配安装不同尺寸的管道进行管道动能的吸收和减振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包含安装座(11)与管道固定座(12),所述安装座(11)顶端外围与管道固定座(12)底端外围之间套设安装有橡胶套管(4),所述安装座(11)与管道固定座(12)相邻一侧之间安装有弹簧(3),所述安装座(11)的底端安装有固定板(111),所述安装座(11)的内部安装有超粘性阻尼(2),所述管道固定座(12)的底端中心处贯穿安装座(11)并延伸至超粘性阻尼(2)内部插装有柱杆(5),所述管道固定座(12)的顶部安装有管道下卡箍(121),所述管道下卡箍(121)的顶部安装有管道上卡箍(122),所述管道上卡箍(122)与管道下卡箍(121)的左侧之间安装有翻转连接卡件(123),所述管道上卡箍(122)的顶部中心处嵌入安装有螺孔座(124),所述螺孔座(124)的顶部嵌入安装有压紧螺杆(1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11)的顶部四个拐角处开设有固定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下卡箍(121)与管道上卡箍(122)的右侧连接处通过连接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螺杆(125)的顶端安装有调节旋钮,且所述压紧螺杆(125)的底端安装有压紧橡胶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粘性阻尼(2)为具有粘性液体和弹性固体特性的材料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3)环形等间距分布设有多个。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管道系统阻尼动能吸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阻尼动能吸收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含安装座与管道固定座,所述安装座顶端外围与管道固定座底端外围之间套设安装有橡胶套管,所述安装座与管道固定座相邻一侧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安装座的底端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安装座的内部安装有超粘性阻尼,所述管道固定座的底端中心处贯穿安装座并延伸至超粘性阻尼内部插装有柱杆,所述管道固定座的顶部安装有管道下卡箍,所述管道下卡箍的顶部安装有管道上卡箍,整体装置结构简单,便于适配安装不同尺寸的管道进行管道动能的吸收和减振使用,且稳定性和实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李靖,孙强,宋志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滔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