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

文档序号:36571987发布日期:2023-12-30 09:44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

本技术涉及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具体为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1、羚羊亚科物种(antilopinae)属于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我国现存4个属,主要包括的物种为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鹅喉羚(gazellasubgutturosa)等国家ⅰ级或ⅱ级保护物种,从野外救助回来的羚羊亚科物种需要在圈养或半圈养条件下恢复,观察一段时间,符合野化放归条件后才能放回大自然,在救助羚羊亚科动物处于圈养或半圈养状态时,需要观察记录其活动和取食状况,用以评估其放归适合度,因为人为观察会干扰救助羚羊亚科动物的正常行为活动,不能让救助羚羊亚科动物处于放松状态,为在不干扰动物的前提下,能够灵活观察羚羊亚科物种的活动状况,及时监测并精准记录救助羚羊亚科动物的取食状态,本申请提供一种圈养或半圈养条件下羚羊亚科物种食性监测设备。

2、现有技术中,cn202222861418.4公开了一种野生动物救助放生笼,其涉及一种野生动物救助放生笼,包括底座和笼体,所述底座和笼体之间设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由阻尼减震器和固定板组成,所述笼体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救助架,所述救助架的内部开设有放置凹槽,且放置凹槽的内部设有防护结构和第一固定结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固定在放置凹槽正面的头部护垫、颈部护垫和脚部护垫,所述头部护垫、颈部护垫和脚部护垫纵向分布在放置凹槽的正面。该野生动物救助放生笼,通过阻尼减震器,能够使笼体在运输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通过将动物放置在放置凹槽的内部,接着拉动弹力带,使连接头和连接端进行卡接,从而对动物的颈部和脚部进行限位,达到了能够避免动物在运输时遭受二次伤害的优点。

3、该技术是适用于野生动物的救助放生和运输,但是并不适用于对羚羊亚科物种的救助监测,尤其是没有涉及到任何的监测结构,无法实现及时监测到羚羊亚科物种的活动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可以及时监测到羚羊亚科物种的活动状态,降低了人为观察对动物的干扰,实现了羚羊亚科物种食性研究的精确化,有助于被救助羚羊亚科野生物种的野化放归工作。

2、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包括墙板,墙板的顶部开设有内槽,且内槽的内部转动套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外部螺纹套接有调节架,调节架一侧的内部安装有移动监控摄像头,墙板一侧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架,限位架的内部滑动套接有食槽箱,食槽箱一侧的内部开设有下料槽,下料槽的内部转动套接有转辊,转辊的外部传动套接有第一皮带,墙板外部位于食槽箱的上方安装有定点监控摄像头。

3、优选的,所述墙板的正面安装有视窗,墙板的外部位于内槽的下方安装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输出轴的外部传动套接有第二皮带。

4、优选的,所述第二皮带内圈的一侧传动套接在螺纹杆的外部,调节架滑动套接在内侧的内部。

5、优选的,所述墙板顶端的两侧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部套接有立架,立架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护栏,护栏与调节架不接触。

6、优选的,所述墙板中部位于视窗的下方开设有槽口,食槽箱通过槽口滑动套接在墙板的内部。

7、优选的,所述食槽箱的顶部卡接有顶盖,食槽箱一侧的内部开设有食槽,下料槽与食槽相互连通。

8、优选的,所述转辊共有两组,呈上下层设置,转辊的外部设有耙钉,上层转辊一端的外部设有转柄,且转柄位于食槽箱的外部。

9、箱食槽箱底部还可以安装称重装置,称重的数值可显示于墙板另一侧,且监控摄像头位于食槽箱上端,可以观察取食过程。

10、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该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通过在螺纹杆外部螺纹套接的调节架,当本装置需要对活动中的羚羊亚科物种进行救助监测时,首先启动伺服电机,通过伺服电机带动第二皮带传动螺纹杆带动调节架进行横向的移动,调节架则带动移动监控摄像头进行同步移动,由此使得移动监控摄像头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移动,继而扩大了移动监控摄像头的监控范围,确保了本装置的得以及时监测到羚羊亚科物种的活动状态,提高了本装置的监测效果。

12、2、该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通过在墙板和限位架内部滑动套接的食槽箱,当本装置需要对羚羊亚科物种的面部进行更加细致的监测时,首先将顶盖取下,然后将羚羊亚科物种的饲料倒入进下料槽的内部,并转动上层转辊一端的转柄,通过转柄带动上层转辊转动,并在第一皮带的传动下,将下料槽内的饲料混合并推送进食槽的内部,当羚羊亚科物种前来进食时,可通过定点监控摄像头对羚羊亚科物种的面部和身体其余部位进行监测,提高了本装置监测的便捷性,当发现羚羊亚科物种的体表出现意外情况时,可进行及时的救助,确保了本装置的得以及时监测到羚羊亚科物种的活动状态,提高了本装置的监测效果,降低了人为观察对动物的干扰,可实现羚羊亚科物种食性研究的精确化,有助于被救助羚羊亚科野生物种的野化放归工作。



技术特征:

1.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包括墙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1)的顶部开设有内槽,且内槽的内部转动套接有螺纹杆(5),螺纹杆(5)的外部螺纹套接有调节架(6),调节架(6)一侧的内部安装有移动监控摄像头(7),墙板(1)一侧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架(9),限位架(9)的内部滑动套接有食槽箱(10),食槽箱(10)一侧的内部开设有下料槽(13),下料槽(13)的内部转动套接有转辊(14),转辊(14)的外部传动套接有第一皮带(15),墙板(1)外部位于食槽箱(10)的上方安装有定点监控摄像头(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1)的正面安装有视窗,墙板(1)的外部位于内槽的下方安装有伺服电机(2),伺服电机(2)输出轴的外部传动套接有第二皮带(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皮带(16)内圈的一侧传动套接在螺纹杆(5)的外部,调节架(6)滑动套接在内侧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1)顶端的两侧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部套接有立架(3),立架(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护栏(4),护栏(4)与调节架(6)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1)中部位于视窗的下方开设有槽口,食槽箱(10)通过槽口滑动套接在墙板(1)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槽箱(10)的顶部卡接有顶盖(11),食槽箱(10)一侧的内部开设有食槽(12),下料槽(13)与食槽(12)相互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辊(14)共有两组,呈上下层设置,转辊(14)的外部设有耙钉,上层转辊(14)一端的外部设有转柄,且转柄位于食槽箱(10)的外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包括墙板,墙板的顶部开设有内槽,且内槽的内部转动套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外部螺纹套接有调节架,调节架一侧的内部安装有移动监控摄像头,墙板一侧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架。该羚羊亚科物种救助监测设备,移动监控摄像头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移动,继而扩大了移动监控摄像头的监控范围,确保了本装置的得以及时监测到羚羊亚科物种的活动状态,提高了本装置的监测效果,降低了人为观察对动物的干扰,可实现羚羊亚科物种食性研究的精确化,有助于被救助羚羊亚科野生物种的野化放归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覃雯,王毅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海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71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