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式逆流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4149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流管路中缓冲和吸收逆流水锤冲击能量的减震器。
在送水管路中,由于快速开闭阀门而产生的连续或间断的水的冲击现象俗称为水锤冲击现象。例如逆止阀、电磁阀及浮球水位阀、瞬间启动停止水泵、不适当的管路配置等因素均可能产生这种冲击的现象。又如现今的高层建筑水管路由底层向高层布置,高层楼的供水须用汲抽装置将水经水管由底层抽至高层,事实上水锤所获得的位能正是汲抽装置(如水泵)对它做的功。一旦水泵停止动作,水锤将以具有的位能冲向汲抽装置,一般的阀体对水锤所造成的冲击力及噪音却往往束手无策,致使汲抽装置损坏无法使用,不但如此,尚有水源供应处漏水或楼层无水使用的情况发生。倘若不消除水锤的冲击现象将导致管体、管路配件的使用寿命大大减短,严重的噪音也是很大的干扰。如果能提供一种可直接连接于管路上吸收逆流水锤冲击的装置,并且安装迅速,成本低廉,使用维护方便,那将是一件很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工程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管式逆流吸收器,可直接连接于水流管路上以吸收逆流水锤的冲击能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水流管路中缓冲和吸收逆流水锤冲击能量的双管式逆流吸收器,主要由前管体(1)、阀盖机构(2)、盘座(3)、后管体(4)、活塞板(5)、内管体(6)、前接管(11)、后接管(7)、快速接头(8)、机械接头(12)、水流压力表(9)、气压表(10)组成。其中前管体(1)上开有阻流孔(13),装有水流压力表(9)。阀盖机械(2)含有阀轴(16)、弹簧(14)、阀盘(15)。盘座(3)上开有通道(18),斗状孔(17)并卡于后管体(4)上的容置槽(19)中。活塞板(5)将后管体(4)内腔分成缓压区(20)和气室(21)。内管体(6)置于盘座(3)与后接管(7)之间。前接管(11)、前管体(1)、后管体(4)、后接管(7)四者之间通过机械接头(12)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组成逆流吸收器的各部分元件构形简单,易于制造加工,成本低廉;
2、各元件之间能非常迅速的组装,只要将各元件一一相互配合套装结合后,各元件之间自然会相互卡顶抵住而达到组装定位的效果,不需焊接、胶合等方式进行元件的组合;3、各元件可以金属、复合材料、塑钢等材料制成;4、使用维护方便,可轻易地进行拆卸更换元件等保养维修工作,以节省维护资金,并能保持原工作性能。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例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由
图1可以看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由前管体1、阀盖机构2、盘座3、后管体4、活塞板5、内管体6、前接管11、后接管7、快速接头8、机械接头12、水流压力表9、气压表10组成。
图1所示的逆流吸收器可直接连接于水流管路上,可用来缓冲和吸收水锤所造成的冲击力和噪音。
快速接头8与前接管11、后接管7相连接,然后前接管11、后接管7通过机械接头12再与前管体1、后管体4相连接,机械接头12中含有止漏环22,以防漏水,前管体1与后管体4之间也用机械接头12相连接。
前管体1上制有阻流孔13,通过阀轴16将阀盖机构2装于前管体1内,阀盖机构2由套在阀轴上的弹簧14、阀盘15组成,其上还装有水流压力表9。
盘座3夹置于前管体1、后管体4形成的容置槽19内,将前管体1、后管体4组成的空间分隔成双室,于该盘座3上设有一斗状孔17,以备阀盘15的导入,盘座3上还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通道18用来贯通两室的空间。
内管体6一端抵顶于盘座3的斗状孔17一端,另一端抵顶于后接管7底部,形成来流只能通过斗状孔17流向前管体1内部。内管体6与盘座3抵顶组接处塞有止漏环23以将内管体6与盘座3稳固组接并兼具防漏作用。
活塞板5设置于内管体6与后管体4之间,而将二者形成的空间分隔成一与盘座3通道18连通的缓压区20及一充灌有空气的封闭气室21。在后管体4、气室21部分装有气压表10以监测气室21内部的气压值。此外,在气压表10上设有一充气嘴24,可用以充灌气体至气室21内,或将气室21内气体适量放出以调整气室21内的气压值。
前管体1与后管体4通过机械接头12连接。
本实用新型处于顺流时,由水泵汲抽的水流经内管体6顶开阀盘15进入前管体1经前接管11流向管路。
本实用新型处于逆流时,例如当汲抽装置突然停止抽送水流动作时,已抽送至管路路途的水流在管路中受重力作用骤然逆流下降,产生一强大的冲击力,此时,其水流的力量推动阀盘15完全罩闭于斗状孔17上而封闭水流通路有效地避免位于后接管7末端的汲抽装置受到水锤的破坏。而同时此一逆流的能量经阻流孔13和通道18消耗一部分,然后被疏导至缓压区20,向下压缩活塞板5,而由活塞板5压缩气室21的封闭气体来吸收逆流部分能量达到缓冲、减震、降噪音及保护设置于管路末端设备的目的。
由图2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其大部分元件类同于
图1所示的实施例,因此类似的元件将以相同名称及相同的编号加以命名,其功能也不多作赘述。图2的双管式逆流吸收器由前管体1、后管体4、支架27、阀盖机构2、盘座3、内管体6、活塞板5、水流压力表9、气压表10、法兰接头25组成。

图1实施例不同之处是前管体1、后管体4借助法兰接头25通过螺栓连接,其端部也是法兰接头,并在其上制有螺栓孔26,不必设置前接管11、后接管7及快速接头8。
单独设置支架27其上制有阻流孔13,支持导通阀轴16,其支架27借容置槽19固定于前管体1与盘座3之间,而盘座3通过容置槽19固夹于前管体1与后管体4之间。
活塞板5与内管体6、后管体4之间设置了密封环28,内管体6与后管体4之间也设置了密封环28。
气压表10方便地安装于后管体4的底部。
由图3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其大部分元件类同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因此类似的元件将以相同名称及相同编号加以命名,其功能也不多作赘述。图3的双管式逆流吸收器由前管体1、后管体4、支架27、阀盖机构2、盘座3、内管体6、活塞板5、水流压力表9、气压表10、法兰接头25及机械接头12组成。
与图2实施例不同之处是前管体1与后管体4是由机械接头12连接。
盘座3与活塞板5的相对面上可分别设有PU条29及PU条30。该PU条29及PU条30可在活塞板5吸收水锤冲击而下、上移动时提供一缓冲效果,可避免活塞板5敲击盘座3所产生的噪音,并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
由图4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其大部分元件类同于
图1及图3所示实施例,因此类似元件将以相同名称及相同编号加以命名,其功能也不多作赘述。图4的双管式逆流吸收器由前接管11、后接管7、管体30、阀盖机构2、盘座3、活塞板5、前内管31、后内管32、快速接头8、机械接头12、水流压力表9、气压表10组成。
本实施例与先前所述的实施例不同点在于前管体与后管体合一为单一一体的外管体30。
本实施例的内管体结构则由一前内管31、后内管32所组接而成,于前内管31、后内管32之间设有一环状封闭件33以封闭住外管体30的一端。
外管体30的两端由机械接头12与设有快速接头8的前接管11、后接管7组接。
活塞板5面对盘座3一侧面上设有PU条29,以降低活塞板5碰撞盘座3时所产生的噪音。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水流管路中缓冲和吸收逆流水锤冲击能量的双管式逆流吸收器,主要由前管体(1)、阀盖机构(2)、盘座(3)、后管体(4)、活塞板(5)、内管体(6)、前接管(11)、后接管(7)、快速接头(8)、机械接头(12)、水流压力表(9)、气压表(10)组成,其特征在于快速接头(8)与前接管(11)、后接管(7)相连接,前接管(11)与前管体(1),后接管(7)与后管体(4)之间用机械接头(12)相连接,前管体(1)与后管体(4)之间也用机械接头(12)相连接;盘座(3)夹置于前管体(1)与后管体(4)之间,将结构内部空间分隔成双室,于该盘座(3)上设有一斗状孔(17)及至少一个以上的通道(18);内管体(6)一端抵顶并定位于盘座(3)的斗状孔(17)一端,另一端抵顶于后接管(7),形成一可供水流流通的通管;阀盖机构(2)装置于前管体(1)内部,其包括有阀盘(15)、一固设于阀盘(15)上的阀轴(16)、套于其上的弹簧(14),该阀盘(15)可罩闭盘座(3)上的斗状孔(17),阀盘(15)可上下移动以开闭斗状孔(17);环状活塞板(5)设置于内管体(6)与后管体(4)之间,而将空间分隔成一与盘座(3)通道(18)连通的缓压区(20)及一充灌有空气的封闭气室(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是组接机构为机械接头(12),其中含有止漏环(2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是前管体(1)、后管体(4)借助法兰接头(2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是其中设置一独立支架(27)元件,其上制有阻流孔(13),支持导通阀轴(16),支架(27)借容置槽(19)固定于前管体(1)与盘座(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是盘座(3)与活塞板(5)的相对面上可分别设置PU条(29)及PU条(30),可缓冲活塞板(5)与盘座(3)之间的敲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是采用单一一体的外管体(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是于前管体(1)外部设置有一水流压力表(9),且于后管体(4)外部设置有一气压表(10),此外于气压表(10)设有一充气嘴(24)。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水流管路中缓冲和吸收逆流水锤冲击能量的双管式逆流吸收器,主要由前管体(1)、阀盖机构(2)、盘座(3)、后管体(4)、活塞板(5)、内管体(6)、前接管(11)、后接管(7)、快速接头(8)、机械接头(12)、水流压力表(9)、气压表(10)组成。本实用新型可直接连接于管路上,用来吸收逆流水锤的冲击,保护安装在管路上的设备,延长管体、管路配件的寿命,该装置结构元件构造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安装迅速,使用维护方便,是一很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逆流吸收器。
文档编号F16L55/045GK2396264SQ99217600
公开日2000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6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6日
发明者方瑞华 申请人:方瑞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