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724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是属于可燃气存储、运输领域,由玻璃钢增压型槽罐(1)、电动货车架(2)、双向燃气管及转换设备(3)、增压辅助设备(4)等组成如图1。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主要解决,燃气存储、运输过程,1.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存储燃气实现短距离运输。2.可燃气,产地经双向燃气管输入槽罐、消费地经双向燃气管输出。3.双向燃气管转换设备,增压辅助设备,燃气产地给电动槽车加压、消费地给燃气储罐加压。本发明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工艺,具有一定范围燃气存储、运输。解决燃气生产地,消费地运送限制,适合我国各地新农村生活燃气供应需求。可实现工业化、大生产、成本低。
【专利说明】 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
[0001]【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燃气存储、并短距离车载运送方法。
[0002]【背景技术】:现实生活当中,提供民用燃气,主要是管道燃气,必须沿主供气管网附近,实现燃气供应,而广大边远地区,这种燃气供应方式企业无力承担。另一种罐装液化燃气,由于国际能源紧张靠石油生产液化气,成本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成本相应增加,难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的发明,弥补上述提供燃气的弊端。就地生产生物燃气,通过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促使生产燃气,与销费燃气对接,实现短距离运送燃气模式。
[00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是采用一种玻璃钢增压槽罐主体,以电动货车承载运送,实现短距离范围内,运送燃气,同时双向、产地增压补充槽罐燃气,消费地增压补充用户管网燃气、完成民用燃气服务。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技术,
[0005]所述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是由不饱和树脂和若干、玻璃纤维层、纤维布层、钢丝网、尼龙网,由数个环向缠绕、交叉缠绕和轴向缠绕构成。
[0006]所述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其前部设置玻璃钢法兰及金属法兰盘盖,盘盖上设置双向燃气管、燃气内转换接管。
[0007]所述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其后部设置玻璃钢圆形体密封。
[0008]所述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驾驶右侧设置增压设备、双向燃气转换控制器燃气外接转换接口。
[0009]【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图1是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结构示意图;
[0010]图1、⑴为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体位置示意图;
[0011]图1、(2)为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电动货车车架置示意图;
[0012]图1、(3)为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体前部法兰,金属盘盖双向燃气转换控制器、燃气内接接管位置示意图;
[0013]图1、(4)为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驾驶右侧设置增压设备、双向燃气转换控制器、燃气外接接口位置示意图;
[0014]图2、槽罐体前部法兰,金属盘盖双向燃气(31)、(32)开关转换、燃气增压机(4)出入、内接接管、压力控制器(30)示意图;
[0015]图3、驾驶右侧设置增压设备、双向燃气管(41)、(42)开关转换、燃气增压机(4)出入、外接接口(40)示意图;
[0016]具体实施方法:
[0017]1、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体由不饱和树脂和玻璃纤维层,纤维布层,若干钢丝网,若干尼龙网经数个环向缠绕、交叉缠绕和轴向缠绕构成。
[0018]2、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罐体项部紧固玻璃钢法兰及金属法兰盘盖。盘盖焊接金属双向、燃气内接管及压力控制器,构成前部密封法兰。
[0019]3、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驾驶右侧紧固增压设备、丝扣连接双向燃气转换控制器、燃气外接接口。
[0020]4、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槽罐体、金属双向燃气管及压力控制器、内接管、驾驶右侧增压设备、燃气外接接口。分别安装紧固电动货车车架不同位置。组成完整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
[0021]最后应说明的,以上实施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的方法,完全是为实应沼气生产、消费等特点,而采取相应燃气存储、运输模式,制造成本低,完全适合于我国新农村生活燃气建设要求。
【权利要求】
1.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其整体特征在于,由增强型玻璃钢槽罐为主体包括电动货车、车架、玻璃钢槽罐设有双向燃气管及转换设备,配有辅助增压控制设备。
2.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其特征在于,增强型玻璃钢槽罐为主体,由不饱和树脂和玻璃纤维层,纤维布层,若干钢丝网,若干尼龙网经数个环向缠绕、交叉缠绕和轴向缠绕构成。
3.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其特征在于,电动槽车前部设有玻璃钢法兰及金属法兰盘盖,盘盖上设有双向燃气管及转换设备。
4.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其特征在于,电动槽车前部设有配有辅助增压控制设备。
5.玻璃钢燃气电动槽车,其特征在于,电动槽车后部设有玻璃钢圆形密封体。
【文档编号】F17C1/00GK104417418SQ201310389982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3日
【发明者】刘建华, 黄松筠, 刘振华, 李洋 申请人:刘建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