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供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2247发布日期:2018-11-24 10:3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罐装啤酒等饮料从罐体注入至杯子等的饮料供应器。

背景技术

有一种简易的饮料供应器,其用于将罐装饮料从罐体注入至杯子等。若在饮料供应器内置超声波发生装置,则在将罐装啤酒从罐体注入到杯子等时,使由碳酸所形成的气泡变细,具有使啤酒变得更好喝的效果。这种饮料供应器的目的在于,在家庭等容易地品尝从业务用的饮料供应器注入饮料那样的感觉。目前广泛使用的这种饮料供应器是安装一个饮料罐的饮料供应器。

如果存在能够收容多个饮料罐并从各罐供应饮料的饮料供应器,则可以考虑在宴会或户外使用等,饮料供应器的用途扩大。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从所收容的多个罐体供应饮料的饮料供应器的例子。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饮料供应器由底器体和顶器体构成密闭容器,顶器体具备插入到收容于底器体的两个罐体的两根扬液管、阀机构以及电动泵。若对操作部进行操作,则电动泵运转,密闭容器内的气压升高,各罐体内的饮料通过扬液管被吸上,将饮料供应至外部。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饮料供应器大致划分由底器体和顶器体构成,且将扬液管、阀机构和电动泵等作为供应器的主要机构组装于顶器体。两根扬液管在顶器体的下表面侧合流,合流后的管延伸至顶器体的上表面侧而与排出管相连。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饮料供应器可以收纳多个罐装饮料。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饮料供应器为如下构造,即,两根扬液管在底器体侧合流,该合流部从顶器体垂下。因此,顶器体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而成为大型,并且重心位置变高而不稳定。专利文献1记载的饮料供应器将包含电装品在内的主要部件几乎集中配置在顶器体,还存在使用后的洗净等维护不易进行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79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且操作性好、并且使用后的洗净等维护容易的能够收纳多个饮料罐的饮料供应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其具有空间,且上端被开放;

中盖,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上部;和

外盖,其覆盖所述中盖且盖在所述主体的上端,将所述空间设为气密,

所述中盖具有:插入到所述空间的多个扬液管、和与所述各扬液管连通且用于将来自所述空间的饮料排出到所述主体之外的饮料排出管,

所述外盖:具有将空气送入到气密的所述空间的泵、和进行饮料的排出与非排出的切换操作的操作部件,

所述泵通过将所述操作部件切换成饮料的排出而运转。

发明效果

通过将饮料罐收容于主体的罐收容空间,将各扬液管插入到各饮料罐,并将由中盖以及外盖构成的盖罩盖在主体的上部,从而前期准备完成。由于构成为将盖分成中盖和外盖,且洗净外盖以外即洗净主体和中盖即可,因此维护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饮料供应器的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开了上述实施例的外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将收容于主体的收容物也包含在内来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上述实施例的中央部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5是在从图4所示的位置偏离的位置切断上述实施例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

图7是以去除中盖并打开外盖的状态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是以设置中盖并打开外盖的状态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罐收容空间的密闭构造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排气管的开闭机构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使上述实施例的扬液管开闭的阀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涉及的饮料供应器的第二实施例,是以拆下了中盖的上板及扬液管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以将上板和下板分离的状态表示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中盖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下表面侧观察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中盖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饮料供应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中盖的立体图。

图17是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剖面主视图。

图18是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饮料供应器的实施例。附图中描绘了能够收纳六个或两个饮料罐的饮料供应器的实施例,但能够收纳的饮料罐的数量只要是多个即可。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的饮料供应器的实施例能够大致划分为主体10、中盖20以及外盖30的部分。主体10具有罐收容空间14,该罐收容空间14为上端开放的四边形的箱形,能够收容多个(在图示例中为六个)饮料罐60。中盖20以闭塞上述罐收容空间14的状态设置在主体10的上端附近的内部。外盖30覆盖中盖20且盖在主体10的上端部,将罐收容空间14设为气密。

[主体10的构造]

如图4~图6所示,主体10成为由具有底的外壁11及内壁12构成的双重构造。在外壁11与内壁12之间形成有空间13,在空间13填充有隔热材料,提高了主体10的隔热效果。内壁12和外壁11均是上端开放,内壁12的上端位于比外壁11的上端低的位置。

内壁12在上端附近,具有遍及全周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122。凸缘部122的外周缘垂直立起至与内壁12主体的上端相同的高度。在外壁11的上端附近的内侧形成有台阶部,凸缘部122位于该台阶部。在凸缘部122与内壁12主体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槽121。在槽121埋设有衬垫50。也如图7、图8所示,槽121以及衬垫50遍及内壁12的全周。衬垫50在不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上端部分比凸缘部122和内壁12主体的上端向上突出。

内壁12的底部从饮料供应器的宽度方向即从正面观察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朝向上方的隆起部123。隆起部123对在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中成列收容的多个饮料罐60的列与列进行区分,并且作为保冷体40的支承部件而发挥功能。

在主体10的外壁11,在前表面上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前方的突出部124。突出部124形成上端开放的盘子那样的形状,并保持饮料排出管24。在主体10的外壁11的背面侧上端部,沿水平方向支承有钩挂外盖30的钩37的轴17。

[中盖20的构造]

接着,对中盖20的结构详细地说明。如图4~图6、图9所示,中盖20成为上板25与下板26重叠的构造。下板26的外缘部成为朝下的突缘部261。突缘部261通过下板26的外缘部朝下呈直角弯曲,进而向水平方向外方呈直角弯曲,进而朝上呈直角弯曲,从而截面成为u字状。上板25的外缘部成为朝下的突缘部251。上板25的突缘部251嵌入到下板26的截面u字状的突缘部261。

上板25与下板26以通过粘接等密接的状态一体化,构成中盖20。中盖20成为能够嵌入于主体10的上端部内侧的形状,且被规定尺寸使得下板26的突缘部261抵接于衬垫50的上表面。若向下对中盖20进行加压,则衬垫50被压缩,主体10和中盖20气密地接合。

从中盖20的下表面侧,与能够收容于主体10的饮料罐60的个数对应的数量的扬液管21从与所收容的饮料罐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垂下。各扬液管21距中盖20的下表面的突出长度比从中盖20的底面到收容于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中的饮料罐60的底部的距离长。各扬液管21的前端部211彼此从相反侧倾斜地被切除而形成v字状。关于饮料罐60的底部,通常中心部呈圆顶状隆起,其周围形成槽状。插入至饮料罐60的扬液管21的前端部211沿着饮料罐60的圆顶状的隆起而滑动,落入到饮料罐60的上述槽状的部分。因此,能够将滞留在上述槽状的部分的饮料从扬液管21吸起,能够减少饮料罐60内的饮料的残量。

在中盖20具有用于将从扬液管21吸上的饮料朝向主体10外输送的连结路22和合流部23。连结路22和合流部23能够通过在构成中盖20的上板25和下板26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槽或凹部,将上板25与下板26重叠并进行结合而闭塞上述槽或凹部,从而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由形成于下板26的槽构成连结路22,由形成于下板26的凹部构成了合流部23。该连结路22及合流部23由上板25闭塞。

各扬液管21分别与对应的连结路22连通,各连结路22一起与合流部23连通。饮料排出管24的内部空间与合流部23连通。如图4所示,饮料排出管24贯穿上板25从合流部23立起,并向水平方向前方折弯使得沿着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中盖20的外方延伸。若将中盖20安装在主体10的给定位置,则饮料排出管24从主体10的突出部124的上方朝向斜下延伸,且从形成于突出部124的导引孔125朝向斜下前方突出。

从各扬液管21到合流部23的路径的长度及剖面积相等,使得从多罐饮料罐60均等地吸上饮料。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8所示,与接近合流部23的饮料罐60对应的连结路22在中盖20内较大迂回而形成,与距合流部23较远的饮料罐60对应的连结路22形成为接近于直线的形状。

中盖20在各扬液管21与各连结路22的结合部,按每个扬液管21具有能够使各扬液管21开闭的阀27。各阀27将操作部设置在中盖20的上表面侧。各阀27能够通过手动在水平面内在约90度的范围内进行旋转操作,通过各阀27的旋转操作,能够将从各扬液管21连结至各连结路22的部分进行开闭。图11表示基于阀27的旋转操作的上述结合部的开闭的状态。阀27具有通过旋转操作而旋转的部分以及固定部分,若旋转的部分的通路和固定部分的通路一致则打开,若两者的通路偏离则关闭。

在中盖20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设置有空气接受口28。空气接受口28通过将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衬套状的部件嵌入于沿厚度方向贯穿中盖20的孔而形成。在空气接受口28能够嵌入外盖30的空气供给管36。

中盖20通过与上板25一体成形而设置有握把29。通过抓住握把29而握持中盖20,能够将中盖20相对于主体10进行拆装。

[外盖30的构造]

接着,对外盖3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图5所示,外盖30具有使扁平的盘子翻扣的形状的上部外侧板38和嵌入于上部外侧板38的下端开口的底板39。外盖30在上部外侧板38的后端的外侧一体地形成有与主体10的轴17卡合的钩37。通过使钩37从轴17的下侧钩挂,并以轴17为中心使外盖30旋转,从而能够将外盖30盖在主体10的上端开口部上。

如图1~图3所示,在外盖3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对设置在主体的左右两侧的环扣18进行钩挂的钩301。环扣18通过钩挂于钩301并设为锁定形态,能够将外盖30拉引到主体10。环扣18和钩301的构造已众所周知,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在上部外侧板38与底板39之间产生的空间,在外盖30的后部组装有泵31。泵31是通过由电动马达驱动而生成压缩空气的马达,由内置于外盖30的电池驱动。由泵31生成的压缩空气从上述空气供给管36供给至外盖30外。上述压缩空气的供给通路被分支成空气供给管36和另一空气供给管,另一空气供给管与图10所示的排气管33连通。

若外盖30盖在主体10的上端,且将环扣18钩挂于钩301并将外盖30拉引至主体10,则如图4所示,空气供给管36嵌入至中盖20的空气接受口28。另外,中盖20的缘部被外盖30的底板39的缘部按压,中盖20的突缘部261推压于衬垫50。这样,中盖20与主体10的周缘部气密地接合,使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保持气密。若在该状态下使泵31运转,则经由空气供给管36和空气接受口28将压缩空气供给至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罐收容空间14的气压升高。

外盖30具有对应于主体10的突出部124而盖在突出部124上的突出部302。在突出部302设置有形成把手状的操作部件32。操作部件32被支承于轴303而从突出部302向上方突出,并能够以轴303为中心在垂直面内向前后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操作部件32以垂直立起的姿势保持中立位置,若从向前后方向的旋转操作形态释放操作力,则被施力使得返回到中立位置。

操作部件32是进行饮料的排出和非排出的切换操作的部件,操作部件32与开关联动。若对操作部件32前后进行旋转操作,则开关接通,若回到中立位置,则开关断开。若开关接通,则泵31和超声波发生装置运转。

在操作部件32的下部,臂304、305与操作部件32一体地向轴303的斜下方前后延伸。如图10所示,上述排气管33通过臂304、305的下方附近。排气管33的前端在外盖30内朝大气开放。排气管33由具有柔软性以及复原性的材料构成。若对操作部件32向前后进行旋转操作,则排气管33被臂304、305推压而闭塞,若释放操作部件32的旋转操作力,则排气管33开放。包含操作部件32、臂304、305的构成部分构成了排气管33的开闭机构34。如图4所示,饮料排出管24朝向斜下方且到达了导引孔125,使得中盖20侧的饮料排出管24和排气管33的开闭机构34不发生干扰。

如图4所示,在外盖30内,在突出部302的附近组装有超声波发生装置35。外盖30盖在主体10上,在密接于主体10的状态下,超声波发生装置35接近饮料排出管24。超声波发生装置35由上述电池驱动。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图3等所示,在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中,以每列三个排成两列的方式收容有六个饮料罐60。在两列的饮料罐60彼此之间,产生在两侧各排列三个纵向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的空间。在该空间中插入有匹配该空间的形状而制作的保冷体40。保冷体40是一般众所周知的构造,是将保冷液封入塑料制的容器而得到的保冷体。将保冷体40预先在冷冻库中进行冷冻,在使用饮料供应器时,插入到主体10内的给定空间。由此,能够长时间地使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冷却。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泵31、超声波发生装置35以及对它们进行驱动的电池等电气部件仅组装于外盖30,而在主体10、中盖20没有电气部件。这种饮料供应器因使用而容易弄脏的部分是主体10和中盖20,弄脏的部分假设进行水洗。本实施例涉及的饮料供应器容易将组装有电气部件的外盖30从主体10分离。即,以主体10的轴17为中心使外盖30旋转,在将主体10的上端开放的状态下,从轴17拆下外盖30的钩37即可。由此,由于主体10、中盖20、外盖30分离,因此只要将中盖20和外盖30进行水洗即可。由于在中盖20和外盖30未组装电气部件,因此即使进行水洗,也不会引起动作不良,容易维护。

[实施例1的使用方法、动作]

接着,对至此说明的实施例1的饮料供应器的使用方法及伴随该方法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图7等所示,在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中收容一个或多个饮料罐60。预先打开各饮料罐60的由易拉罐方式等构成的饮用口。在此,对收容有啤酒罐作为饮料罐60的情况进行说明。

向饮料罐60的列相互之间插入保冷体40。图7、图8表示该状态。接着,将中盖20设置在主体10的上端开放部,闭塞主体10的上端开放部。此时,从各饮用口将扬液管21插入至对应的饮料罐60。在收容六个饮料罐60的情况下,打开所有的阀27。在饮料罐60不足六个的情况下,关闭与不使用的扬液管21对应的阀27。假设若与不使用的扬液管21对应的阀27保持打开不变,则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通过不使用的扬液管21被向大气压开放,不能进行后面说明的饮料的供给。图2表示将中盖20设置在主体10的状态。

接着,以主体10的轴17为中心使外盖30旋转,从上方覆盖中盖20而盖在主体10的上端开放部上。进而,将主体10侧的环扣18钩挂于外盖30的钩301,由环扣18将外盖30拉引至主体10。图4~图6、图9表示该状态。通过将外盖30朝向主体10拉引,从而中盖20的周缘部上表面被外盖30的周缘部按压,中盖20的周缘部下表面被推压于主体10的周缘部。

通过上述衬垫50介于中盖20的周缘部与主体10的周缘部之间,从而由主体10以及中盖20划定的空间被保持为气密状态。即使收容于主体10的饮料罐不满六个,由于与不使用的扬液管21对应的阀27被关闭,因此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也不会通过扬液管21与外部空气连通。

若在该状态下使操作部件32向前方或后方倾倒来进行旋转操作,则如图10所示,排气管33的开闭机构34也动作,臂304或臂305挤压排气管33,将排气管33关闭。通过排气管33的关闭,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成为密闭的空间。在排气管33的关闭的同时,泵31和超声波发生装置开始运转。通过泵31的运转,空气经由空气供给管36及空气接受口28被送入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罐收容空间的气压升高。

由于罐收容空间的气压升高,压力施加于各饮料罐60内的啤酒的上表面,各饮料罐60内的啤酒沿着扬液管21被上推。被上推的啤酒分别通过图8所示的连结路22而到达合流部23,进而通过饮料排出管排出至外部。在啤酒通过饮料排出管24时,通过超声波发生装置35的运转,对啤酒赋予超声波振动,啤酒伴随着极细的碳酸气泡被排出。若用杯子接收该啤酒,则啤酒被极细的气泡所覆盖,能够品尝比从各饮料罐60直接饮用更美味的啤酒。

在适当地供给啤酒后,停止操作部件32的旋转操作,通过作用力使操作部件32回到中立位置。通过操作部件32的恢复操作,泵31及超声波发生装置的运转停止,从各饮料罐60的啤酒的供给停止。通过使操作部件32回到中立位置,图10所示的开闭机构34也回到原来的位置,排气管33被开放,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向大气压开放。因此,在泵31停止的同时,立刻停止啤酒的供应。假设不具有开闭机构34,则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恢复大气压为止需要时间,且从饮料排出管24产生所谓的滴液,因此并不理想。

[由实施例1涉及的饮料供应器得到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饮料供应器,能够获得下述的效果。

由于将主要的构成部分划分为主体10、中盖20以及外盖30,并在中盖20设置用于汲取各饮料罐60内的饮料的扬液管21,因此即使收容于主体10的饮料罐60的数量增加,准备操作也容易。

若覆盖中盖20地将外盖30盖在主体10的上端,则能够保持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的气密而进行饮料的供给,从这一点来看,准备操作也容易。

在饮料罐60的数量不足能够收容于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的数量的情况下,只要操作与不使用的扬液管21对应的阀27将通过扬液管21的饮料的供给通路关闭即可。阀27的操作容易。

由于成为将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整体设为气密状态,向罐收容空间14送入空气来供给各饮料管60内的饮料的机制,因此即使尺寸不同的饮料罐60混合在一起,也能够从各饮料罐60供给饮料。

从各扬液管21到饮料排出管24的饮料的流路由于使横截面以及全长相等,因此能够从各饮料罐60均等地供给饮料。

其他效果在实施例的具体说明中记载,此外能够从具体的说明推测,因此省略记载。

实施例2

接着,对图12~图14所示的饮料供应器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主要的不同点的特征在于,从扬液管到合流部的结构、以及扬液管兼作第一实施例的连结路22这方面。此外,主体及外盖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主体10及外盖3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主体及外盖的详细说明。

在图12~图14中,六根扬液管211、212、213、214、215、216从构成中盖20的下板26的下表面垂下。各扬液管211~216的横截面的面积及全长相同。各扬液管211~216从中盖20的下表面的突出长度相同,且比从中盖20的下表面到收容于主体10的罐收容空间14的饮料罐60的底部的距离长。

在中盖20的下板26,与收容于主体10的六个饮料罐的位置对应地形成有六个孔260、262、263、264、265、266,这些孔用于使六根扬液管211~216单独地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将各孔260~266从下板26的下表面侧贯通至上表面侧的各扬液管211~216的端部与固定在下板26的上表面侧的合流部230连接,各扬液管211~216的内部空间与合流部230共同连通。在合流部230设置有用于单独地结合各扬液管211~216的接头。

从各孔260~266的位置到合流部230的上述各接头的各扬液管211~216的长度相同。与此相对,从合流部230到各扬液管211~216贯通的孔260~266的距离不同。因此,将位于合流部230的附近的孔进行贯通的扬液管描绘大圆弧而较大地迂回,将距合流部230较远的孔进行贯通的扬液管描绘小圆弧而较小地迂回。

在中盖20的与上述主体10的上述罐收容空间14相反一侧即构成中盖20的下板26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单独地保持各扬液管211~216的导引壁221~226。各导引壁221~226匹配各扬液管211~216的迂回量,迂回量大的扬液管的导引壁描绘大圆弧,迂回量小的扬液管的导引壁描绘小圆弧及直线。存在扬液管彼此重叠的部分,在该部分,导引壁变高。

各导引壁221~226的一端位于分别对应的孔260~266的附近,各导引壁221~226的另一端朝向合流部230的对应的接头方向。各扬液管211~216通过由对应的导引壁221~226保持,从而被保持在给定位置而不会随意移动。从中盖20的下表面侧下垂的各扬液管211~216的下垂长度也得到维持而不会变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各扬液管211~216与合流部230直接连结,省略了第一实施例中的阀27。因此,在能够收容六个饮料罐的罐收容空间14中收容了不足六个的饮料罐的状态下,罐收容空间14通过一部分的扬液管而向大气开放,不能供应饮料。

因此,如图14所示,在中盖20的下板26的下表面,对应于各扬液管211~216,突出设置有栓塞250、252、253、254、255、256。在栓塞250~256,能够嵌合各扬液管211~216的前端部分。在图14中,用虚线213a示出了将扬液管213的前端部嵌合于栓塞253的状态。在收容于罐收容空间14的饮料罐不足六个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将不使用的扬液管的前端部嵌合于对应的栓塞,使罐收容空间14不会通过扬液管对外部空气开放。

第二实施例也发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由于成为各扬液管211~216直接连接于合流部230的结构,因此无需第一实施例的连结路22,中盖20的结构变得简单。

如第二实施例,通过将各扬液管211~216的横截面的面积及长度设为相同,能够从各饮料罐均等地供应饮料。是否设置第一实施例的阀27是任意的,也可以设置栓塞250~256来取代阀27。

实施例3

接着,对图15~图18所示的饮料供应器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主要的不同点在于,能够收容的饮料罐的数量为两个。

图15~图18所示的饮料供应器的第三实施例具有主体310、中盖320以及外盖330。中盖320以一片板325为主体而构成,从板325的下表面垂挂有两根扬液管321。各扬液管321的横截面的面积及全长相同。各扬液管321从中盖320的下表面即板325的下表面的突出长度相同,且比从中盖320的下表面到收容于主体310的罐收容空间314的饮料罐60的底部的距离长。

在中盖320的板325上,对应于收容于主体310的两罐饮料罐的位置形成有两个孔,这两个孔使两根扬液管321个别地朝上下方向贯通。在上述各孔嵌入有衬套327,扬液管321贯通各衬套327。从板325的下表面侧贯通到上表面侧的各扬液管321的端部与固定于板325的上表面侧的合流部323连接,各扬液管321的内部空间与合流部323共同连通。在合流部323设置有用于单独地将各扬液管321结合的接头。

各扬液管321在板325的上表面侧描绘圆弧呈对称形状迂回,到达合流部323。在合流部323,在与用于结合扬液管321的接头的相反一侧,结合有饮料排出管324。饮料排出管324在形成于主体310的前表面上端部的突出部424内向前方延伸。饮料排出管324的前端通过形成于突出部424的孔从突出部424向斜下方突出。

如图7、图8所示,主体310在上端附近,通过将周围向外侧扩张而将突缘部461遍及全周形成。在主体310的内周侧、即对应于突缘部461的部分,遍及主体310的全周形成有槽,在该槽嵌入有衬垫350。在使周围扩展的主体310的上端部的内周侧放入中盖320。中盖320具有将外周缘部朝上折弯的形状的突出缘部329。中盖320通过将该板325的下表面外周缘部载置于衬垫350的上表面而保持在主体310。

在主体310的上端部内周放入中盖320的状态下,将外盖330盖在主体310的上端。外盖330的下端面为与主体310的上端面相同的形状,且一体成形有闭塞主体310的突出部424的开放上端的突出部402。外盖330通过将突出部402载置于主体310的上端而能够闭塞主体310的上端开口。

外盖330的下端部通过嵌入于外盖330的内周侧的底板335闭塞。底板335的外周缘部向比外盖330的下端更下方稍微突出,固定于外盖330。上述底板335的突出外周缘部嵌入主体310的上端内周缘部,底板335的外周缘部的下端抵接于中盖320的板325的突出缘部329。

外盖330通过倒杯状的主体和底板335而在内部设置有空间,在该空间收纳有带马达的泵单元331和泵单元331的驱动电源即电池337。

外盖330具有用于维持主体310和外盖330的结合状态的环扣318。环扣318通过在使外盖330盖在主体310上的状态下钩挂于主体310的上述突缘部461,能够使外盖330与主体310在彼此拉引的状态下结合,能够维持结合状态。在通过环扣318将主体310和外盖330结合的状态下,中盖320经由衬垫350而推压至主体310,将主体310的罐收容空间314保持气密。

在通过环扣318将主体310及外盖330结合的状态下,在设置于中盖320的空气接受口328结合从外盖330内的泵单元331延伸出的空气供给管338。通过将空气供给管338和空气接受口328结合,能够将压缩空气从泵单元331送入主体310的罐收容空间314。

在外盖330的上表面排列设置有饮料供给操作按键332和泡供给操作按键333。若操作饮料供给操作按键332,则泵单元331运转,从泵单元331向罐收容空间314送入压缩空气。若收容于罐收容空间314的饮料罐60内的空气压上升,则饮料罐60内的饮料被上推到扬液管321内,经由合流部323、饮料排出管324而排出饮料。在饮料为啤酒等时,在供应泡的情况下使用泡供给操作按键333。

在罐收容空间314中仅收容一个饮料罐60的情况下,也可以如第二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那样,设置嵌合不使用的扬液管321的前端的栓塞。

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例仅是能够收容于主体的罐饮料的数量不同,实质上是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方法、作用以及效果也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第三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作用以及效果的说明。

此外,在任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中盖与外盖一体化。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大致划分为主体和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