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伴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7789发布日期:2020-05-22 21:19阅读:2036来源:国知局
蒸汽伴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蒸汽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汽伴热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加快,能源消费增速放缓,资源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逐渐衰减。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节能减排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的石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仍是当前的重点任务之一。集成伴热系统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能起到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

传统的蒸汽伴热采用碳钢钢管进行焊接,利用弯头转弯或直接对钢管加热进行煨弯。外层包裹保温棉、抹面、网,最外层再加上镀锌铁皮,所有工序在现场进行施工。这就造成了施工进程缓慢,管道安装时较为笨重,增加了管道支架的负担,并且由于碳钢不耐腐蚀,容易造成腐蚀泄漏,热损失巨大,并且采用焊接的碳钢钢管在检修时也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伴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碳钢钢管而导致的不耐腐蚀、安装检修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蒸汽伴热装置,包括蒸汽站、凝液回收站和两组伴热裸管,所述蒸汽站的出口与凝液回收站的进口均有两组,还包括第一预制绝缘管和第二预制绝缘管,所述第一预制绝缘管共有两组并分别与蒸汽站的两组出口相连,两组所述第一预制绝缘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两组伴热裸管相连,伴热裸管的中段与被伴热管线相贴,所述第二预制绝缘管具有两组,两组伴热裸管远离第一预制绝缘管的一端分别与两组第二预制绝缘管的一端相连,两组第二预制绝缘管远离伴热裸管的一端分别与凝液回收站的两组进口相连,蒸汽站的进口与凝液回收站的出口均与锅炉相连;所述蒸汽站上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两侧可拆卸连接有两组第一管线桥架,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分别连接在两组第一管线桥架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管线桥架,所述第二管线桥架水平设于两组第一管线桥架的上方,所述第二管线桥架的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相连,第二管线桥架连接于建筑物上。

进一步地,所述蒸汽站与第一预制绝缘管、第一预制绝缘管与伴热裸管之间连接有卡套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框的中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支撑于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竖直设置的安装立柱和设于安装立柱下方的水泥台,所述安装立柱的底部固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水泥台之间连接有紧固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绝缘管与第一管线桥架和第二管线桥架均通过扎带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现场蒸汽从锅炉内流入到蒸汽站内,而后由蒸汽站的出口流出,并流入到与蒸汽站的出口相连的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内,第一预制绝缘管对流入到其内的蒸汽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防止温度散失,而后蒸汽在经过第一预制绝缘管流入到伴热裸管内,伴热裸管再对被伴热管线进行伴热。

伴热完成后,蒸汽转化为冷凝水并流入到两组第二预制绝缘管内,第二预制绝缘管内的冷凝水从凝液回收站的进口流入到凝液回收站内,凝液回收站将回收的凝液送入到锅炉内,以实现凝液的回收利用。在整个过程中蒸汽的热量损失小,从而提高了伴热的效率。

两组第一管线桥架分别对与蒸汽站的入口和出口的第一预制绝缘管进行支撑,并且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再通过第一管线桥架进行进一步支撑,来进一步增强第一预制绝缘管的稳定性,并且第一管线桥架和第二管线桥架通过扎带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安装,在检修时也比较方便。安装支架支撑在地面上,并对固定框和蒸汽站进行支撑,固定框再对两组第一管线桥架进行支撑,从而将第一管线桥架、第一预制绝缘管、固定框、蒸汽站和安装支架稳定组合在一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伴热装置蒸汽站、第一预制绝缘管和伴热裸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伴热装置蒸汽站与固定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伴热装置伴热裸管、第二预制绝缘管和凝液回收站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蒸汽站;2、第一预制绝缘管;3、伴热裸管;4、安装支架;5、固定框;6、第一管线桥架;7、第二管线桥架;8、水泥台;9、安装立柱;10、连接板;11、紧固螺栓;12、u形卡;13、扎带;14、建筑物;15、被伴热管线;16、卡套接头;17、凝液回收站;18、第二预制绝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蒸汽伴热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蒸汽站1、凝液回收站17、第一预制绝缘管2、第二预制绝缘管18、伴热裸管3、安装支架4、固定框5、第一管线桥架6和第二管线桥架7。安装支架4包括水泥台8、安装立柱9和连接板10,水泥台8呈矩形并水平砌筑在地面上,安装立柱9的横截面呈u形并竖直设于水泥台8的正上方,连接板10为矩形板并固设于安装立柱9的底部,连接板10的下表面与水泥台8的上表面紧贴,并且连接板10的四角位置与水泥台8之间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11,以实现安装立柱9在水泥台8上的稳定固定。

固定框5呈矩形并竖直设于安装立柱9的一侧,固定框5的侧壁与安装立柱9相贴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蒸汽站1的中部立柱上设有两个u形卡12,两个u形卡12分别对应固定框5的上边和和下边,u形卡12套设在蒸汽站1中心的立柱上,并将固定框5与蒸汽站1固定在一起。蒸汽站1与锅炉相连,蒸汽站1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其两侧,蒸汽站1的进口用于收集回流的冷凝液,并将回流的冷凝液返回蒸汽站1内的凝液管道,锅炉内的蒸汽从蒸汽站1的出口流出。蒸汽站1的入口和出口均有多个并上下排列设置。

第一预制绝缘管2共有两组并分别设于蒸汽站1的两侧,第一预制绝缘管2的外部为橡胶制成,起到隔热的效果。每组第一预制绝缘管2均有多个,蒸汽站1的入口与锅炉相连,出口共有两组并分别设于蒸汽站1的两侧。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2分别与蒸汽站1的两组出口相连。第一管线桥架6共有两组并分别设于固定框5的两侧,第一管线桥架6的侧壁与固定框5的侧壁相贴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每组第一预制绝缘管2与相邻的第一管线桥架6之间均连接有扎带13,每隔一段距离,第一预制绝缘管2与第一管线桥架6均通过扎带13捆绑一次,以保证第一预制绝缘管2安装的稳定性。这样固定框5将第一管线桥架6、第一预制绝缘管2、固定框5、蒸汽站1和安装支架4稳定组合在一起。

两组第一管线桥架6的上方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二管线桥架7,第二管线桥架7螺栓连接于建筑物14上,如墙壁、天花板等等,第二管线桥架7的两端通过扎带13分别与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2相连,以进一步加强第一预制绝缘管2安装的稳定性。伴热裸管3共有两组并分别与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2第一预制绝缘管2远离蒸汽站1出口的一端相连。蒸汽站1与第一预制绝缘管2、第一预制绝缘管2与伴热裸管3之间连接有卡套接头16,在安装时通过卡套接头16可以实现快速安装,在拆卸时通过松开卡套接头16也可以实现快速的拆卸,检修也更为方便。

在第一预制绝缘管2靠近伴热裸管3的一端同样设置有第一管线桥架6,该处的第一管线桥架6通过螺栓连接于建筑物14上,第一预制绝缘管2通过多组扎带13连接在第一预制绝缘管2上,以将蒸汽站1出口处的第一预制绝缘管2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处均实现有效的固定,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预制绝缘管2的稳定。

如图1和图3所示,伴热裸管3的中间段与被伴热管线15相贴并对被伴热管线15进行供热,供热之后被伴热管线15内的蒸汽冷凝为液体,第二预制绝缘管18共有两组并分别与伴热裸管3远离第一预制绝缘管2的一端相连,凝液回收站17的出口与锅炉相连,凝液回收站17的进口共有两组并分别位于凝液回收站17的两侧,两组第二预制绝缘管18远离伴热管线的一端分别与凝液回收站17的两组进口相连,凝液回收站17的结构与蒸汽站1的结构相同,即在凝液回收站17处同样设有安装支架4、固定框5、第一管线桥架6、第二管线桥架7等结构,此处不再具体赘述。

现场蒸汽从锅炉内流入到蒸汽站1内,而后由蒸汽站1的出口流出,并流入到与蒸汽站1的出口相连的两组第一预制绝缘管2内,第一预制绝缘管2对流入到其内的蒸汽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防止温度散失,而后蒸汽在经过第一预制绝缘管2流入到伴热裸管3内,伴热裸管3再对被伴热管线15进行伴热。

伴热完成后,蒸汽转化为冷凝水并流入到两组第二预制绝缘管18内,第二预制绝缘管18内的冷凝水从凝液回收站17的进口流入到凝液回收站17内,凝液回收站17将回收的凝液送入到锅炉内,以实现凝液的回收利用。这样在整个过程中蒸汽的热量损失小,从而提高了伴热的效率。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