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卧式容器及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3837发布日期:2021-12-04 10:28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双层卧式容器及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层卧式容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卧式容器及其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当今社会,就应用于液氧、液氮等重介质制取的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已尽可能的向大型化趋势发展。国内低温双层卧式容器的设计已趋于成熟,内容器的支撑方式大多数为玻璃钢支撑结构,但对于玻璃钢支撑的设计到目前为止没有相对完善的国家标准,设计参考均依赖于分析设计软件分析后做类比设计,对大型重介质容器来说,玻璃钢的设计结构更为困难。
3.目前,双层卧式容器的支撑结构分固定支撑端和滑动支撑端,固定支撑端和滑动支撑端均主要靠玻璃钢支撑起支撑作用,一般设计厂家仅考虑了玻璃钢的承载能力,但玻璃钢的实际受力情况还存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玻璃钢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双层卧式容器的支撑装置中的玻璃钢支撑容易损坏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支撑装置的双层卧式容器。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卧式容器的支撑装置,所述双层卧式容器包括内容器和外容器,外容器包围内容器,并与内容器之间形成夹层;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滑动支撑组件和固定支撑组件,所述滑动支撑组件和所述固定支撑组件沿外容器轴向间隔设置,所述滑动支撑组件和所述固定支撑组件均包括设置于所述夹层内的多个支撑件,多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外容器周向间隔分布,各所述支撑件均包括:玻璃钢支撑体,呈筒状,沿所述外容器的径向延伸;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外端与所述外容器抵接,内端与所述内容器抵接;第一固定管,套设在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外周;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内端与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内端齐平;第二固定管,套设在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管的外端与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外端齐平。
8.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嵌设在所述玻璃钢支撑体内,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内端与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内端齐平;所述第二支撑管嵌设在所述玻璃钢支撑体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外端与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外端齐平。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加强圈;所述加强圈呈环状,抵接在所述内容器内,所述加强圈的外壁与所述内容器的内壁固定连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加强圈的内壁,并沿所述内容器的轴向超出所述加强圈的内壁;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各所述支撑件对应设置,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内容器的径向延伸,所述加强筋的两
端分别与所述内容器的内壁和延伸部固定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支撑组件和所述固定支撑组件均包括位于所述内容器水平中轴面上方的两个上部径向支撑件和位于所述内容器水平中轴面下方的两个下部径向支撑件;两所述上部径向支撑件和两所述下部径向支撑件均沿所述内容器周向间隔分布。
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上部径向支撑件和两所述下部径向支撑件都还包括支撑垫板,各所述支撑垫板均包括第一支撑垫板和第二支撑垫板;所述第一支撑垫板固设在所述内容器以及与之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之间,所述第一支撑垫板朝向所述内容器的面呈弧形且与所述内容器相适配,所述第一支撑垫板朝向与其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面为一平面;所述第二支撑垫板固设在所述外容器以及与之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之间,所述第二支撑垫板朝向所述外容器的面呈弧形且与所述外容器相适配,所述第二支撑垫板朝向与其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的面为一平面。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支撑组件和所述固定支撑组件都还包括两个中部径向支撑件,两所述中部径向支撑位于所述内容器水平中轴面的两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中部径向支撑件都还包括补强板,各所述补强板均包括第一补强板和第二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位于在所述内容器以及与自身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之间,所述补强板呈弧形且与所述内容器相适配;所述第二补强板位于在所述外容器以及与自身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之间,所述第二补强板呈弧形且与所述内容器相适配。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支撑组件的各支撑件都还包括垫片,所述滑动支撑组件的两所述中部径向支撑件都还包括第一补强板和第二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位于在所述内容器以及与自身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之间,所述补强板呈弧形且与所述内容器相适配;所述第二补强板位于在所述外容器以及与自身对应的所述玻璃钢支撑体之间,所述第二补强板呈弧形且与所述内容器相适配;所述垫片夹设在所述内容器和所述第一支撑垫板之间或夹设在所述内容器和所述第一补强板之间,使得所述内容器可沿自身轴向移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垫片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卧式容器,其包括内容器、外容器以及上述双层卧式容器的支撑装置。
1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9.本实用新型中,筒状玻璃钢支撑体的外周面套设有第一固定管和第二固定管,第一固定管的内端与玻璃钢支撑体的内端齐平,第二固定管的外端与玻璃钢支撑体的外端齐平,使得各支撑件与内容器以及外容器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可使玻璃钢支撑体的受力减小,可避免各支撑件的玻璃钢支撑体因载荷过大出现损坏。且第一固定管和第二固定管沿所述外容器的径向间隔设置,可减少内容器内的冷量的散失。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层卧式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还示意了固定支撑组件和滑动支撑组件的安装位置。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层卧式容器的固定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图2中上部径向支撑或下部径向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图2中中部径向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层卧式容器的滑动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图5中上部径向支撑或下部径向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图5中中部径向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强圈、延伸部以及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9.1、内容器;2、外容器;3、固定支撑组件;31、玻璃钢支撑体;32、第一固定管;33、第二固定管;34、第一支撑管;35、第二支撑管;36、第一支撑垫板;37、第二支撑垫板;38、第一补强板;39、第二补强板;4、滑动支撑组件;41、玻璃钢支撑体;42、第一固定管;43、第二固定管;44、第一支撑管;45、第二支撑管;46、第一支撑垫板;47、第二支撑垫板;48、第一补强板;49、第二补强板;411、垫片;5、加强圈;6、延伸部;7、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30.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卧式容器及其支撑装置,该卧式容器通常用于盛装液氧、液氮等介质。其中双层卧式容器包括内容器1和外容器2,外容器2包围内容器1,并与内容器1之间形成夹层,内容器1和外容器2的具体结构可参阅相关技术。双层卧式容器的支撑装置(下文简称“支撑装置”)位于上述夹层内。
34.为便于描述,现将双层卧式容器径向方向靠近内容器1的一端记为内端,将靠近外容器2的一端记为外端。
35.请参阅图1和图2,支撑装置包括滑动支撑组件4、固定支撑组件3、加强圈5、延伸部6和加强筋7。
36.请参阅图3和图4,固定支撑组件3和滑动支撑组件4沿外容器2的轴向间隔设置,固定支撑组件3位于夹层内,固定支撑组件3沿外容器2的径向延伸。固定支撑组件3包括玻璃钢支撑体31、第一固定管32、第二固定管33、第一支撑管34和第二支撑管35。
37.玻璃钢支撑体31呈筒状,其轴线沿外容器2的径向设置。玻璃钢支撑体31的外端与
外容器2固接,内端与内容器1抵接。由于玻璃钢支撑体31具有较好的绝热性能,将其安装在内容器1与外容器2之间,可防止外容器2与内容器1之间直接接触传热。
38.第一固定管32套设在玻璃钢支撑体31的外周。第一固定管32位于靠近内容器1的一端。第一固定管32的内端与玻璃钢支撑体31的内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内端与内容器1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3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31因受力过大损坏。
39.第一固定管32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一固定管32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31。
40.第二固定管33套设在玻璃钢支撑体31的外周。第二固定管33位于靠近外容器2的一端且与第一固定管32间隔设置,以防止第一固定管32和第二固定管33接触传热,造成内容器1的冷量流失。第二固定管33的外端与玻璃钢支撑体31的外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外端与外容器2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3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31因受力过大损坏。
41.第二固定管33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二固定管33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31。
42.在其他实施例中,各支撑件还可设置第三固定管(图未示),第三固定管套设在玻璃钢支撑体31的外周面上,且沿玻璃钢支撑体31的径向位于第一固定管32和第二固定管33之间。第三固定管与第一固定管32以及第二固定管33均间隔设置,可防止第三固定管与第一固定管32以及第二固定管33接触传热,造成内容器1的冷量流失。
43.第三固定管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三固定管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31。
44.第三固定管的数量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三固定管之间间隔设置,且均与第一固定管32以及第二固定管33间隔设置。
45.第一支撑管34嵌设在玻璃钢支撑体31内。第一支撑管34位于靠近内容器1的一端。第一支撑管34的内端与玻璃钢支撑体31的内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内端与内容器1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3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31因受力过大损坏。
46.第一支撑管34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一支撑管34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31。
47.第二支撑管35嵌设在玻璃钢支撑体31内。第二支撑管35于靠近外容器2的一端,并与第一支撑管34间隔设置,以防止与第一支撑管34接触传热,可防止内容器1的冷量散失。第二支撑管35的外端与玻璃钢支撑体31的外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外端与外容器2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3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31因受力过大损坏。
48.第二支撑管35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二支撑管35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31。
49.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还可设置第三支撑管(图未示),第三支撑管嵌设在玻璃钢支撑体31内,且沿玻璃钢支撑体31的径向位于第一支撑管34和第二支撑管35之间。第三支撑管与第一支撑管34以及第二支撑管35间隔设置,可防止第三支撑管与第一支撑管34以及第二支撑管35接触传热,造成内容器1的冷量流失。
50.第三支撑管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三支撑管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支撑位于其外周的玻璃钢支撑体31。
51.第三支撑管的数量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三支撑管之间间隔设置,且均与第一支撑管34以及第二支撑管35间隔设置。
52.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撑组件3中支撑件的数量为六个。为便于描述,现将一水平通过内容器1圆心的平面记为水平中轴面s1,将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上方的两支撑件记为上部径向支撑件,将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两侧的两个支撑件记为中部径向支撑件,将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下方的两个支撑件记为下部径向支撑。
53.两上部径向支撑件、两中部径向支撑件和两下部径向支撑件均关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左右对称设置。两上部径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的夹角均为30度,两中部径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均垂直,两下部径向支撑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的夹角均为30度,以使各个支撑件均匀受力。
54.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中部径向支撑件和两下部径向支撑件的安装位置不变,两上部径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的夹角分别为a1和a2,a1的大小为:0
°
<a1<90
°
,a2的大小为:0
°
<a2<90
°
,且a1和a2可以不相等。
55.请参阅图3,固定支撑组件3的两上部支撑件和两下部径向支撑件还都设有支撑垫板。
56.各支撑垫板均包括第一支撑垫板36和第二支撑垫板37。
57.第一支撑垫板36固设在与其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31和内容器1之间。第一支撑垫板36朝向内容器1的面呈弧形且与内容器1相适配,以便贴合内容器1。第一支撑垫板36朝向玻璃钢支撑体31的面为一平面,使得该平面可与玻璃钢支撑体31的内端、第一固定管32的内端以及第一支撑管34的内端充分接触,以增大受力面积,可进一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3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31受力损坏。同时,设置第一支撑垫板36增加了整个支撑件的径向厚度,可减小装配误差,使整个支撑件在径向方向与内容器1以及外容器2充分接触。
58.第二支撑垫板37位于第一支撑垫板36的外端,第二支撑垫板37固设在与其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31和外容器2之间。第二支撑垫板37朝向外容器2的面呈弧形且与外容器2相适配,以便贴合内容器1。第二支撑垫板37朝向玻璃钢支撑体31的面为一平面,使得该平面可与玻璃钢支撑体31的外端、第一固定管32的外端以及第一支撑管34的外端充分接触,以增大受力面积,可进一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3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31受力损坏。同时,设置第二支撑垫板37增加了整个支撑件的径向厚度,可减小装配误差,使整个支撑件在径向方向与内容器1以及外容器2充分接触。
59.请参阅图4,固定支撑组件3的两中部径向支撑件还设有补强板。各补强板均包括第一补强板38和第二补强板39。
60.第一补强板38位于内容器1以及与自身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31之间,并与内容器1以及玻璃钢支撑体31固定连接。第一补强板38呈弧形,且与内容器1的形状相适配,可使中部径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充分接触,在运输时,可起吸震缓冲的作用。
61.第二补强板39位于第一补强板38的外端。第二补强板39位于外容器2以及与自身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31之间,并与外容器2以及玻璃钢支撑体31固定连接。第一补强板38呈弧形,且与外容器2的形状相适配,可使中部径向支撑件与外容器2充分接触,在运输时,可起吸震缓冲的作用。
62.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支撑组件3中支撑件的数量还可以为四个,分别为位于水平
中轴面s1上方的两个上部径向支撑和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下方的两个下部径向支撑。固定支撑组件3中支撑件的数量还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
63.请参阅图5至图7,滑动支撑组件4位于夹层内,滑动支撑组件4沿外容器2的径向延伸。滑动支撑组件4包括玻璃钢支撑体41、第一固定管42、第二固定管43、第一支撑管44和第二支撑管45。
64.玻璃钢支撑体41呈筒状,其沿外容器的径向设置。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端与外容器固接,内端与内容器1抵接。由于玻璃钢支撑体41具有较好的绝热性能,将其安装在内容器1与外容器之间,可防止外容器与内容器1之间直接接触传热。
65.第一固定管42套设在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侧。第一固定管42位于靠近内容器1的一端。第一固定管42的内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内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内端与内容器1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4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41因受力过大损坏。
66.第一固定管42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一固定管42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41。
67.第二固定管43套设在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周。第二固定管43位于靠近外容器的一端且与第一固定管42间隔设置,以防止第一固定管42和第二固定管43接触传热,造成内容器1的冷量流失。第二固定管43的外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外端与外容器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4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41因受力过大损坏。
68.第二固定管43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二固定管43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41。
69.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还可设置第三固定管(图未示),第三固定管套设在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周面上,且沿玻璃钢支撑体41的径向位于第一固定管42和第二固定管43之间。第三固定管与第一固定管42以及第二固定管43均间隔设置,可防止第三固定管与第一固定管42以及第二固定管43接触传热,造成内容器1的冷量流失。
70.第三固定管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三固定管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41。
71.第三固定管的数量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三固定管之间间隔设置,且均与第一固定管42以及第二固定管43间隔设置。
72.第一支撑管44嵌设在玻璃钢支撑体41内。第一支撑管44位于靠近内容器1的一端。第一支撑管44的内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内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内端与内容器1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4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41因受力过大损坏。
73.第一支撑管44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一支撑管44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41。
74.第二支撑管45嵌设在玻璃钢支撑体41内。第二支撑管45位于靠近外容器的一端,并与第一支撑管44间隔设置,以防止与第一支撑管44接触传热,可防止内容器1的冷量散失。第二支撑管45的外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端齐平,使得支撑件的外端与外容器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4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41因受力过大损坏。
75.第二支撑管45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二支撑管45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保护位于其内部的玻璃钢支撑体41。
76.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还可设置第三支撑管(图未示),第三支撑管嵌设在玻璃钢支撑体41内,且沿玻璃钢支撑体41的径向位于第一支撑管44和第二支撑管45之间。第三支撑管与第一支撑管44以及第二支撑管45间隔设置,可防止第三支撑管与第一支撑管44以及第二支撑管45接触传热,造成内容器1的冷量流失。
77.第三支撑管的材质为金属,因此,第三支撑管的硬度较高,可更好地支撑位于其外周的玻璃钢支撑体41。
78.第三支撑管的数量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三支撑管之间间隔设置,且均与第一支撑管44以及第二支撑管45间隔设置。
79.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支撑组件4中支撑件的数量为六个。为便于描述,现将一水平通过内容器1圆心的平面记为水平中轴面s1,将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上方的两支撑件记为上部径向支撑件,将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两侧的两个支撑件记为中部径向支撑件,将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下方的两个支撑件记为下部径向支撑。
80.两上部径向支撑件、两中部径向支撑件和两下部径向支撑件均关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左右对称设置。两上部径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的夹角均为30度,两中部径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均垂直,两下部径向支撑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的夹角均为30度,以使各个支撑件均匀受力。
81.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中部径向支撑件和两下部径向支撑件的安装位置不变,两上部径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的竖直平分线s2的夹角分别为a1和a2,a1的大小为:0
°
<a1<90
°
,a2的大小为:0
°
<a2<90
°
,且a1和a2可以不相等。
82.请参阅图6,滑动支撑组件4的两上部支撑件和两下部径向支撑件还都设有支撑垫板。
83.各支撑垫板均包括第一支撑垫板46和第二支撑垫板47。
84.第一支撑垫板46固设在与其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41的内端。第一支撑垫板46朝向内容器1的面呈弧形且与内容器1相适配,以便贴合内容器1。第一支撑垫板46朝向玻璃钢支撑体41的面为一平面,使得该平面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内端、第一固定管42的内端以及第一支撑管44的内端充分接触,以增大受力面积,可进一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4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41受力损坏。同时,设置第一支撑垫板46增加了整个支撑件的径向厚度,可减小装配误差,使整个支撑件在径向方向与内容器1以及外容器充分接触。
85.第二支撑垫板47位于第一支撑垫板46的外端,第二支撑垫板47固设在与其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端。第二支撑垫板47朝向外容器的面呈弧形且与外容器相适配,以便贴合内容器1。第二支撑垫板47朝向玻璃钢支撑体41的面为一平面,使得该平面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端、第一固定管42的外端以及第一支撑管44的外端充分接触,以增大受力面积,可进一步减小玻璃钢支撑体41的受力,可防止玻璃钢支撑体41受力损坏。同时,设置第二支撑垫板47增加了整个支撑件的径向厚度,可减小装配误差,使整个支撑件在径向方向与内容器1以及外容器充分接触。
86.请参阅图7,滑动支撑组件4的两中部径向支撑件还设有补强板。各补强板均包括第一补强板48和第二补强板49。
87.第一补强板48位于内容器1以及与自身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41之间,并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内端固定连接。第一补强板48呈弧形,且与内容器1的形状相适配,可使中部径
向支撑件与内容器1充分接触,在运输时,可起吸震缓冲的作用。
88.第二补强板49位于第一补强板48的外端。第二补强板49位于外容器以及与自身对应的玻璃钢支撑体41之间,并与外容器以及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端固定连接。第一补强板48呈弧形,且与外容器的形状相适配,可使中部径向支撑件与外容器充分接触,在运输时,可起吸震缓冲的作用。
89.请参阅图6,滑动支撑组件4的各个支撑件还都设有垫片411。
90.垫片411与滑动支撑组件4的各个支撑件一一对应设置。垫片411夹设在第一支撑垫板46与内容器1之间或设置在第一补强板48与内容器1之间,使得内容器1在散失一定量的冷量后可沿自身轴向产生冷缩位移。
91.垫片411的材质可为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垫片411表面光滑,因此摩擦力小,便于内容器1沿轴向冷缩位移。且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垫片411还耐低温,其与温度较低的内容器1接触仍能正常使用。
92.在其他实施例中,滑动支撑组件4中支撑件的数量还可以为四个,分别为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上方的两个上部径向支撑和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下方的两个下部径向支撑。滑动支撑组件4中支撑件的数量还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
93.请参阅图8并结合图1,加强圈5呈环状,且抵接在内容器1内。加强圈5的外壁与内容器1的内壁固定连接,加固了内容器1的强度,同时还可防止内容器1因支反力过大而变形。
94.加强圈5可设置多个,多个加强圈5沿内容器1的轴向间隔,可多次对容器进行加固。
95.延伸部6呈圆环状,位于内容器1内。延伸部6的外壁与加强圈5的内壁贴合,并沿内容器1的轴向超出加强圈5的内壁,从而在内容器1和延伸部6之间形成环状的安装槽。
96.加强筋7呈长板状,与各支撑件对应设置,具体地,加强筋7安装在各支撑件处。加强筋7位于安装槽内,且沿内容器1的径向延伸。加强筋7的内端与延伸部6固定连接,加强筋7的外端与内容器1固定连接,以进一步支撑内容器1,防止内容器1受力发生变形。
97.滑动支撑组件4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下方的各个下部径向支撑件均设有三个加强筋7。其中,各下部径向支撑件的三个加强筋7中,位于中间的加强筋7沿内容器1的径向延伸,另外两个加强筋7与位于中间的加强筋7平行间隔设置。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下方的各个下部径向支撑件均设置三个加强筋7,可进一步增强对内容器1的加固效果。
98.滑动支撑组件4位于水平中轴面s1下方的各个下部径向支撑件均设有三个加强筋7。其中,各下部径向支撑件的三个加强筋7中,位于中间的加强筋7沿内容器1的径向延伸,另外两个加强筋7与位于中间的加强筋7平行间隔设置。
99.在本实施例中,加强圈5沿内容器1轴向的两个侧面均设有加强筋7。
100.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圈5沿内容器1轴向的两个侧面只有一个侧面设置有加强筋7。
101.基于上文的描述,本技术的大致原理为:筒状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周面套设有第一固定管42和第二固定管43,第一固定管42的内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内端齐平,第二固定管43的外端与玻璃钢支撑体41的外端齐平,使得各支撑件与内容器1以及外容器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可使玻璃钢支撑体41的受力减小,可避免各支撑件的玻璃钢支撑体41因载
荷过大出现损坏。且第一固定管42和第二固定管43沿所述外容器的径向间隔设置,可减少内容器1内的冷量的散失。
102.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