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2280发布日期:2023-03-25 00:1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属于压缩空气供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能源供应日益紧张,节能降耗成为生产企业成本优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易拉罐生产用缩翻一体机的压缩空气耗用,常常因设备启停过程中,处于空载的功能站大量消耗非必需的压缩空气,造成能源浪费。
3.传统技术中,缩翻一体机的压缩空气供给系统,采取总体控制的方式,即各个缩颈站及整圆站的压缩空气直接引自总管路,同时开启或关闭,并不区分具体某功能站内有无负载(罐体)。这样,在设备处于货流出入过程时,上游的少数功能站刚有罐体进入缩颈阶段,下游各功能站仍处于空载状态,同理,在设备处于货流排空过程时,下游的少数功能站仍有罐体处于缩颈或整圆阶段,上游各功能站已处于空载状态,这两种情况下,空载站的压缩空气均直接排向外部常压空间,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解决设备启停过程中,处于空载的功能站大量消耗非必需的压缩空气,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包括控制总管、第一电磁阀、第一气控阀、空气分配盘、第二气控阀、第二电磁阀、高压总管和低压总管;
6.所述控制总管经过第一控制歧管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经第一控制软管连接所述第一气控阀的软管端,所述第一气控阀的出气端经第一供气软管连接所述空气分配盘的高压空气接口,所述第一气控阀的进气端经高压歧管连接所述高压总管;
7.所述控制总管经过第二控制歧管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经第二控制软管连接所述第二气控阀的软管端,所述第二气控阀的出气端经第二供气软管连接所述空气分配盘的低压空气接口,所述第二气控阀的进气端经低压歧管连接所述低压总管。
8.作为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供气软管连接有第一压力开关,所述第一压力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供气软管。
9.作为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气软管连接有第二压力开关,所述第二压力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供气软管。
10.作为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优选方案,所述高压总管连接至空压机,所述高压总管上设有第一减压阀,所述第一减压阀用于调控所述高压总管的压力。
11.作为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优选方案,所述低压总管连接至空压机,所述低压总管上设有第二减压阀,所述第二减压阀用于调控所述低压总管的压力。
12.作为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优选方案,所述控制总管连接至空压机,所述控制总管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控阀和所述第二气控阀的通断。
13.本实用新型设有控制总管、第一电磁阀、第一气控阀、空气分配盘、第二气控阀、第二电磁阀、高压总管和低压总管;控制总管经过第一控制歧管连接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经第一控制软管连接第一气控阀的软管端,第一气控阀的出气端经第一供气软管连接空气分配盘的高压空气接口,第一气控阀的进气端经高压歧管连接高压总管;控制总管经过第二控制歧管连接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经第二控制软管连接第二气控阀的软管端,第二气控阀的出气端经第二供气软管连接空气分配盘的低压空气接口,第二气控阀的进气端经低压歧管连接低压总管。本实用新型在压缩空气总管路上针对各个功能站引出歧管,每个歧管上加装阀门,通过阀门实时控制压缩空气的供给与切断,实现压缩空气仅供给有需要的功能站,暂无需要功能站仅供给少量冷却所需的低压空气,尽最大可能减少“空排”以节约能耗。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5.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16.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缩空气供给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示意图。
18.图中,1、控制总管;2、第一电磁阀;3、第一气控阀;4、空气分配盘;5、第二气控阀;6、第二电磁阀;7、高压总管;8、低压总管;9、第一控制歧管;10、第一控制软管;11、第一供气软管;12、高压歧管;13、第二控制歧管;14、第二控制软管;15、第二供气软管;16、低压歧管;17、第一压力开关;18、第二压力开关;19、第一减压阀;20、第二减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1.对比图1,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空气分站供给系统,包括控制总管1、第一电磁阀2、第一气控阀3、空气分配盘4、第二气控阀5、第二电磁阀6、高压总管7和低压总管8;
22.其中,控制总管1经过第一控制歧管9连接第一电磁阀2;第一电磁阀2经第一控制软管10连接第一气控阀3的软管端,第一气控阀3的出气端经第一供气软管11连接空气分配盘4的高压空气接口,第一气控阀3的进气端经高压歧管12连接高压总管7;
23.其中,控制总管1经过第二控制歧管13连接第二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6经第二控制软管14连接第二气控阀5的软管端,第二气控阀5的出气端经第二供气软管15连接空气分配盘4的低压空气接口,第二气控阀5的进气端经低压歧管16连接低压总管8。
24.本实施例中,第一供气软管11连接有第一压力开关17,第一压力开关17用于控制第一供气软管11。第二气软管连接有第二压力开关18,第二压力开关18用于控制第二供气软管15。高压总管7连接至空压机,高压总管7上设有第一减压阀19,第一减压阀19用于调控高压总管7的压力。低压总管8连接至空压机,低压总管8上设有第二减压阀20,第二减压阀20用于调控低压总管8的压力。控制总管1连接至空压机,控制总管1用于控制第一气控阀3和第二气控阀5的通断。
25.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26.由于每个功能站的空气分配盘4工作时,在不同工位需要高、低两种压强值的压缩空气,本技术方案的设计,在每站的空气分配盘4分别自高压总管7引出第一控制歧管9,自低压总管8引出第二控制歧管13,第一控制歧管9上加装第一气控阀3,用以控制第一控制歧管9气流的通断;第二控制歧管13上加装第二气控阀5,用以控制第二控制歧管13气流的通断;第一气控阀3和第二气控阀5的输出端连接分气块,将空气分送至空气分配盘4上的各接口。
27.当缩颈翻边机配套的传感器检测到上游货流接近时,控制单元给相应的第一电磁阀2或第二电磁阀6发送开启信号,受第一电磁阀2控制的第一气控阀3配合第一压力开关17,或受第二电磁阀6控制的第二气控阀5配合第二压力开关18,随即切换至导通(供气)状态,气流送至空气分配盘4,保证罐体缩颈或整圆加工正常完成。当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信号判断某功能站暂无需加工用压缩空气时,向相应第一电磁阀2或第二电磁阀6发送关闭信号,受第一电磁阀2控制的第一气控阀3,或受第二电磁阀6控制的第二气控阀5随即切换至切断(停供)状态,此时除少量低压压缩空气供给空气分配盘4外(起冷却作用),无大量空气“空排”,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
2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传感器或控制单元本身是缩颈翻边机配套的,属于现有技术,不是本技术方案的改进点。另外,控制单元借助传感器进行控制本身属于惯用手段,涉及的控制程序现有。
29.另外,本技术方案涉及的高压,低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压力高低并没有绝对的限制,只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并不会导致本技术方案不清楚。
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有控制总管1、第一电磁阀2、第一气控阀3、空气分配盘4、第二气控阀5、第二电磁阀6、高压总管7和低压总管8;控制总管1经过第一控制歧管9连接第一电磁阀2;第一电磁阀2经第一控制软管10连接第一气控阀3的软管端,第一气控阀3的出气端经第一供气软管11连接空气分配盘4的高压空气接口,第一气控阀3的进气端经高压歧管12连接高压总管7;控制总管1经过第二控制歧管13连接第二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6经第二控制软管14连接第二气控阀5的软管端,第二气控阀5的出气端经第二供气软管15连接空
气分配盘4的低压空气接口,第二气控阀5的进气端经低压歧管16连接低压总管8。本实用新型在压缩空气总管路上针对各个功能站引出歧管,每个歧管上加装阀门,通过阀门实时控制压缩空气的供给与切断,实现压缩空气仅供给有需要的功能站,暂无需要功能站仅供给少量冷却所需的低压空气,尽最大可能减少“空排”以节约能耗。
3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