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原试纸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74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过敏原试纸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敏原试纸条,包括反应槽和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内的膜条,膜条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段伸出反应槽外,膜条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检测区和至少两条识别条带,至少两条识别条带将膜条上的若干个检测区分隔成若干组,至少两条识别带中的至少有一条识别条的形状、颜色或者颜色的色度与其他识别条不相同,从而构成区分膜条首尾的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延伸段可以快速的实现膜条与反应槽分离,同时又不影响膜条与反应槽之间粘贴强度,根据至少二条识别条的形状、颜色或者颜色的色度不相同可以区分膜条的首尾,从而避免了膜条被首尾颠倒地粘贴到反应槽内。
【专利说明】过敏原试纸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免疫印迹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过敏原检测的过敏原试纸条。

【背景技术】
[0002]免疫印迹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某种蛋白的方法,能对蛋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在检测时,将抗原样品固相化在印迹纸上,形成过敏原检测的试纸条,用于人体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
[0003]美国专利US2014186971A1公开了一种用于实验室诊断的试剂盒,试剂盒内设有免疫印迹条、孵育通道及混匀搅拌装置,免疫印迹条可再揭式的粘贴在孵育通道中,孵育通道安装在混匀搅拌装置上。免疫印迹条的底部设有压敏胶,免疫印迹条通过压敏胶牢固的粘贴在孵育通道的底板上,以避免搅拌过程中产生免疫印迹条的移位、脱落等现象。为了粘贴时更加牢固,上述免疫印迹条与孵育通道底板粘贴的压力一般较大,不利于后期免疫印迹条与孵育通道的分离。并且,在分离免疫印迹条时,需要人手伸入孵育通道内撕开,由于孵育通道为狭窄的槽型,人手不易伸入撕开,同时,孵育通道内遗留有反应试剂,在撕离时易造成人手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免疫印迹条不易与反应槽分离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免疫印迹条易与反应槽分离,同时又不影响两者之间粘贴强度的过敏原试纸条。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过敏原试纸条,包括反应槽和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内的膜条,所述膜条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段伸出反应槽外,膜条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检测区和至少两条识别条带,所述至少两条识别条带将膜条上的若干个检测区分隔成若干组,所述至少二条识别条至少有一条识别条的形状、颜色或者颜色的色度与其他识别条不相同,从而构成区分膜条首尾的装置。
[0007]优选地,所述膜条包括载体层、支撑层和胶黏剂层,载体层和胶黏剂层分别固定粘贴在支撑层的顶面和底面上,膜条通过胶黏剂层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内,载体层上包被有反应试剂,所述第一延伸段为支撑层和胶黏剂层延伸到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
[0008]优选地,所述膜条包括载体层、支撑层和胶黏剂层,载体层和胶黏剂层分别固定粘贴在支撑层的顶面和底面上,膜条通过胶黏剂层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内,载体层上包被有反应试剂,所述第一延伸段为支撑层延伸到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
[0009]优选地,所述膜条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载体层、支撑层、撕开膜、不干胶层和基底层,载体层上包被有反应试剂,载体层、支撑层和撕开膜依次固定粘贴,撕开膜通过不干胶层与基底层可再揭式粘贴,基底层固定粘贴在反应槽内。
[0010]优选地,所述撕开膜、不干胶层和基底层均延伸到在反应槽外部,延伸在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为第一延伸段。
[0011]优选地,所述撕开膜延伸到在反应槽外部,延伸在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为第一延伸段。
[0012]优选地,所述膜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延伸段,第二延伸段伸出反应槽外。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延伸段与第一延伸段结构相同,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分别设置在膜条的两端,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分别伸出反应槽外。
[0014]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过敏原试纸条通过第一延伸段可以快速的实现膜条与反应槽分离,同时又不影响膜条与反应槽之间粘贴强度,适用于单个试纸条的培育,或将多个膜条撕下后放入批量自动化设备中培育,在培育时灵活性较高;并且在膜条判读时,可以将膜条撕下后粘贴在判读表中以供扫描和后期的研宄。此外,根据至少二条识别条的形状、颜色或者颜色的色度不相同可以区分膜条的首尾,从而避免了膜条被首尾颠倒地粘贴到反应槽内,导致膜条上的若干个检测区的位置与比色卡上色块的位置不对应或者错乱,对比色带来困扰。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第二延伸段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第二延伸段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实施例1的膜条层次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实施例1中第二延伸段的膜条层次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实施例2的膜条层次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实施例3的膜条层次结构示意图。
[0023]图9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实施例3中第二延伸段的膜条层次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过敏原试纸条中实施例4的膜条层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26]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过敏原试纸条包括反应槽2和膜条4,膜条4可再揭式的粘贴在反应槽2内,膜条4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段6,第一延伸段6伸出反应槽2外。反应槽2具有第一延伸平台3,在孵育时可以通过器具夹持所述第一延伸平台3对试纸条进行夹持,以方便试纸条的移动。膜条4是在反应槽2内进行孵育的,为了保持膜条4不移位,膜条4和反应槽2之间需要一定的粘结力。第一延伸段6伸出反应槽2外,即第一延伸段6为膜条4从反应槽2中一直延伸到第一延伸平台3上的延伸部分,因此,在再次撕下膜条4时,可以非常方便的从第一延伸平台3上寻找撕开的口子,便于快速的撕下膜条4,同时,孵育试纸条在反应槽2中进行,反应槽2中的膜条浸渍在试剂中,而反应槽2外的第一延伸段则不会浸渍到试剂,因此,避免了撕下膜条时沾染试剂。
[0027]其中,膜条4的顶面上设有至少两条识别条带20,本实用新型中以设置三条识别条带20为例进行说明。三条识别条带20横向划分膜条4为四个反应区或者组,识别条带20为具有明显颜色的乳胶带,识别条带彼此间的颜色可以不同或相同,既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也可以用颜色的深浅(即不同的颜色色度)进行区分,还可以是相同的颜色并设置不同的尺寸的识别条带20进行彼此间的区分,其中,尺寸是指识别条带20的长度或宽度。由于识别条带20颜色或尺寸的差异,在制作试纸条时,非常容易区分出膜条的前端和后端,避免了膜条前端和后端因为混淆而被首尾颠倒地粘贴到反应槽内,同时,还可以将识别条带20作为扫描膜条时的标记信息,以区分膜条的前后端;另外,在对反应结果与比色卡进行比色时,更容易快速区分出结果。由于膜条上的反应区或者检测区数量较多,而排列较密集,利用识别条带20将膜条上的反应区或者检测分隔成若干组,每组内的反应区的数量大大减少了,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比色时看花了眼,减少出错。
[0028]参照图3和图4,膜条4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延伸段7,第二延伸段7伸出反应槽2夕卜。第二延伸段7与第一延伸段6结构相同,即第二延伸段7与第一延伸段6层次结构相同,第二延伸段7与第一延伸段6的长度可相同或不同。第一延伸段6和第二延伸段7分别设置在膜条4的两端,第一延伸段6和第二延伸段7分别伸出反应槽2外。反应槽2相对第一延伸平台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延伸平台5,第二延伸段7伸出反应槽2外,即第二延伸段7为由膜条4从反应槽2中一直延伸到第二延伸平台5上的延伸部分。第二延伸段7是用于配合第一延伸段6而设计的,在撕离膜条的,分别从第一延伸段6和第二延伸段7的两端将膜条4撕起,使撕离时膜条4时,用力平均,避免因用力不均造成膜条4撕离时的损坏。
[0029]实施例1:
[0030]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过敏原试纸条中反应槽2与膜条4之间的结构及识别条带20的结构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详细描述膜条4的结构,及膜条4中第一延伸段6的结构。
[0031]所述膜条4包括载体层8、支撑层10和胶黏剂层12,载体层8和胶黏剂层12分别固定粘贴在支撑层10的顶面和底面上,膜条4通过胶黏剂层12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2内,载体层8上包被有反应试剂,载体层8上设有识别条带20。其中,第一延伸段6为支撑层10和胶黏剂层12的一端延伸到反应槽2外的延伸部分,图5中,载体层8的长度即为反应槽2的槽长,因此,支撑层10和胶黏剂层12的一端比载体层8的伸长出的部分即为第一延伸段6。单个试纸条在孵育时,膜条4通过胶黏剂层12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2内,第一延伸段6可再揭式粘贴在第一延伸平台3上。需要撕下膜条4时,可在第一延伸平台3上扯开第一延伸段6,快速的撕开膜条4,使膜条4整体与反应槽2分离。
[0032]其中,第二延伸段7,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若设置第二延伸段7,参照图6,则第二延伸段7为支撑层10和胶黏剂层12的另外一端延伸到反应槽2上第二延伸平台5的延伸部分。图中,载体层8的长度即为反应槽2的槽长,支撑层10和胶黏剂层12上相对第一延伸段6的另一端比载体层8的伸长出的部分即为第二延伸段7。
[0033]实施例2:
[0034]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过敏原试纸条与实施例1试纸条结构基本相同,仅第一延伸段的结构不同,若设置第二延伸段7,则第二延伸段7的结构也不同,下面仅描述第一延伸段的结构。其中,第一延伸段6为支撑层10的一端延伸到反应槽2外的延伸部分,图7中,载体层8和胶黏剂层12的长度即为反应槽2的槽长,因此,支撑层10比载体层8 一端的长出的部分即为第一延伸段6。若设置第二延伸段7,则第二延伸段7为支撑层10另一端延伸到反应槽2外的延伸部分。单个试纸条在孵育时,膜条4通过胶黏剂层12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2内,第一延伸段6悬空在第一延伸平台3的上方。需要撕下膜条4时,可在第一延伸平台3上扯开第一延伸段6,快速的撕开膜条4,使膜条4整体与反应槽2分离,更加方便快捷。
[0035]实施例3:
[0036]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过敏原试纸条中反应槽2与膜条4之间的结构及识别条带20的结构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详细描述膜条4的结构,及膜条4中第一延伸段6的结构。若设置第二延伸段7,则第二延伸段7的结构也不同。
[0037]所述膜条4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载体层8、支撑层10、撕开膜14、不干胶层16和基底层18,载体层8上包被有反应试剂,载体层8上设有识别条带20。载体层8、支撑层10和撕开膜14依次固定粘贴,撕开膜6通过不干胶层16与基底层18可再揭式粘贴,基底层18固定粘贴在反应槽2内。撕开膜14、不干胶层16和基底层18均延伸到在反应槽2外部,延伸在反应槽外2的延伸部分为第一延伸段6。图8中,载体层8和支撑层10的长度即为反应槽2的槽长,因此,撕开膜14、不干胶层16和基底层18的一端比载体层8伸长出的外部即为第一延伸段6。单个试纸条在孵育时,膜条4通过基底层18固定粘贴在反应槽2内,第一延伸段6固定粘贴在第一延伸平台3上。由于基底层18与反应槽2的底部及第一延伸平台3固定粘贴,其粘性要大于不干胶层16的粘性,因此,在需要撕下膜条4时,可在第一延伸平台3上揭开撕开膜14,使撕开膜14和不干胶层16快速分离,即能快速实现膜条4与反应槽2的分尚。
[0038]参照图9,若设置第二延伸段7,则第二延伸段7为撕开膜14、不干胶层16和基底层18的另一端比载体层8伸长出的外部。图中,载体层8的长度即为反应槽2的槽长,撕开膜14、不干胶层16和基底层18上相对第一延伸段6的另一端比载体层8的伸长出的部分即为第二延伸段7。
[0039]实施例4:
[0040]参照图9,本实施例的过敏原试纸条与实施例3中的试纸条结构基本相同,仅第一延伸段的结构不同,下面仅描述第一延伸段的结构。其中,撕开膜14延伸到在反应槽2外部,延伸在反应槽外2的延伸部分为第一延伸段6。图7图9中,支撑层10和基底层18的长度即为反应槽2的槽长,因此,撕开膜14比支撑层10伸长出的外部即为第一延伸段6。若设置第二延伸段7,则第二延伸段7为撕开膜14的另一端延伸到反应槽2外的延伸部分。
[0041]单个试纸条在孵育时,膜条4通过基底层18固定粘贴在反应槽2内,第一延伸段6悬空在第一延伸平台3上。在需要撕下膜条4时,可在第一延伸平台3上揭开撕开膜14,使撕开膜14和不干胶层16快速分离,即能快速实现膜条4与反应槽2的分离。
[0042]本文提及的载体层8为硝酸纤维素膜或其它具有相同功能的膜层,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有多种抗原,载体层8通过双面胶等胶黏剂固定粘贴在支撑层10的顶面上,支撑层10为常用的试纸条支撑纸板。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胶黏剂层12固定粘贴在支撑层10的底面上,胶黏剂层12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胶黏剂,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压敏胶。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的撕开膜6固定粘贴在支撑层10的底面上,撕开膜6为梳水隔离膜层,撕开膜6具有防粘性,在撕开后,不带胶,也不容易再次牢固粘贴。不干胶层16为通用型再揭开型或是纤维再揭开型的胶黏剂,它能保证撕开膜6与基底层18的适度粘连,并方便撕开。基底层18固定粘贴在反应槽2的槽面上,不干胶层16与基底层18之间固定粘贴。基底层18与不干胶层16之间的粘性大于撕开膜6与不干胶层16之间的粘性,撕开膜6和基底层18为普通纸和塑料薄膜。
[0043]本文提及的“第一延伸段6伸出反应槽2外”,是指膜条4的整体长度大于反应槽2的槽体长度,即第一延伸段6为膜条4 一端大于反应槽2槽体长度的部分。本文中提及的伸出,均指长度上的延伸。本文提及的“固定粘贴”是指撕开时需要破坏原有结构的粘贴,提及的“可再揭式”是指,原本处于粘贴状态的两个层,可以不破坏性的撕开,即两个层彼此分离开后保持原有的结构,但再次粘合时,粘性会下降。
[0044]上述说明中,凡未加特别说明的,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技术手段。
【权利要求】
1.过敏原试纸条,包括反应槽和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内的膜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条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段伸出反应槽外,膜条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检测区和至少两条识别条带,所述至少两条识别条带将膜条上的若干个检测区分隔成若干组,所述至少二条识别条带中的至少有一条识别条带的形状、颜色或者颜色的色度与其他识别条带不相同,从而构成区分膜条首尾的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敏原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条包括载体层、支撑层和胶黏剂层,载体层和胶黏剂层分别固定粘贴在支撑层的顶面和底面上,膜条通过胶黏剂层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内,载体层上包被有反应试剂,所述第一延伸段为支撑层和胶黏剂层延伸到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敏原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条包括载体层、支撑层和胶黏剂层,载体层和胶黏剂层分别固定粘贴在支撑层的顶面和底面上,膜条通过胶黏剂层可再揭式粘贴在反应槽内,载体层上包被有反应试剂,所述第一延伸段为支撑层延伸到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敏原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条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载体层、支撑层、撕开膜、不干胶层和基底层,载体层上包被有反应试剂,载体层、支撑层和撕开膜依次固定粘贴,撕开膜通过不干胶层与基底层可再揭式粘贴,基底层固定粘贴在反应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敏原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撕开膜、不干胶层和基底层均延伸到在反应槽外部,延伸在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为第一延伸段。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敏原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撕开膜延伸到在反应槽外部,延伸在反应槽外的延伸部分为第一延伸段。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敏原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延伸段,第二延伸段伸出反应槽外。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敏原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与第一延伸段结构相同,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分别设置在膜条的两端,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分别伸出反应槽外。
【文档编号】G01N33-68GK204287203SQ201420687989
【发明者】刘小兴, 周涛, 羊益刚, 陈巧丹 [申请人]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