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

文档序号:623735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铀成矿预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识别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步骤(2)如果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则圈定该区域的产铀古河道区段;步骤(3)圈定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气异常区;步骤(4)将上述步骤(2)中确定的产铀古河道区段和上述步骤(3)中圈定的土壤氡异常区进行叠加,两者的重叠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定位精确度高、找矿效率高效、快捷、成本低的优点。
【专利说明】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铀成矿预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具矿化品位较低(0.01%?0.2% )、成群成带产出、总储量较大、可地浸开采等特征,在世界上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已成为国内外铀矿找矿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内外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床定位技术方法中,主要是通过1/50万带钻区调、1/25万区域调查初步查明目的层沉积体系和岩性特征;通过普查和预查,结合地震大致确定产铀古河道区段;通过详查、勘探来定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体。整个过程耗时长,达10年以上;定位铀矿体成本高,圈定一个铀矿体往往需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该方法定位精确度高、找矿效率高效、快捷、成本低。
[0004]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该方法是包括以下步骤:
[0005]步骤(I)识别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
[0006]步骤(2)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则圈定该区域的产铀古河道区段;
[0007]步骤(3)圈定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气异常区;
[0008]步骤(4)将上述步骤(2)中确定的产铀古河道区段和上述步骤(3)中圈定的土壤氡异常区进行叠加,两者的重叠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
[0009]所述的步骤(I)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0]步骤(1.1)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砂体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岩性;
[0011]步骤(1.2)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规模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规模;
[0012]步骤(1.3)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是否在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范围内;
[0013]步骤(1.4)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的古气候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古气候;
[0014]步骤(1.5)如果上述步骤(1.1)?(1.4)中的判断均为是,则判断该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
[0015]所述的步骤(1.1)中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中的河道砂体内的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在产铀古河道的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范围内,则该区域内河道砂体属于产铀古河道砂体,产铀古河道砂体的有机质含量>0.5%,粘土含量12.0%?20.0% ;所述的步骤(1.2)中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中的河道规模在产铀古河道规模范围内,则该区域的河道规模属于产铀古河道规模,产铀古河道规模如下:长度为30km?150km,宽2km?30km,长宽比为5:I?10:1 ;所述的步骤(1.3)中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在产铀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范围内,则该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属于产铀古河道沉积间断期,产铀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范围为1Ma?40Ma ;所述的步骤(1.4)中产铀古河道古气候是指铀古河道形成时期为温湿-半温湿的古气候环境,形成后为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
[0016]所述的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7]步骤(2.1)对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进行沉积微相分析;
[0018]步骤(2.2)确定上述步骤(2.1)中沉积微相分析后的产铀古河道的水动力条件变异部位。
[0019]步骤(2.3)如果上述步骤(2.1)和(2.2)中的均符合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要求,则判断该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区段。
[0020]所述的步骤(2.1)的沉积微相分析包括确定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的辫状河中的河床滞留和心滩微相,确定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的曲流河中的河床滞留和边滩微相,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于古河道中的河床滞留、心滩或边滩微相;所述的步骤(2.2)的古河道水动力条件变异部位包括河道的交汇、河道变宽、河道拐湾部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往往定位于古河道水动力变异部位。
[0021]所述的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2]步骤(3.1)将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按地质块体划分为统计单元,并统计各个统计单元的土壤氡浓度背景值和均方差;
[0023]步骤(3.2)确定上述各个统计单元的土壤氡异常情况,并进行土壤氡晕分级;
[0024]步骤(3.3)建立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异常模型;
[0025]步骤(3.4)依据上述步骤(3.2)中圈出的土壤氡异常点及各晕级和以及上述步骤
(3.3)中建立的土壤氡异常模型,圈定出土壤氡异常区。
[0026]所述的步骤(3.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7]步骤(3.1.1)按地质块体划分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统计单元;
[0028]步骤(3.1.2)统计上述步骤(3.1.1)中划分的统计单元内的土壤氡区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0029]所述的步骤(3.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0]步骤(3.2.1)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土壤氡浓度大于或等于5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异常;
[0031]步骤(3.2.2)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5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异常晕;
[0032]步骤(3.2.3)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高晕;
[0033]步骤(3.2.4)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偏高晕;
[0034]步骤(3.2.5)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正常晕;
[0035]步骤(3.2.6)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偏低晕
[0036]步骤(3.2.7)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低晕。
[0037]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I)本发明在充分挖掘1/50万带钻区调、1/25万区域调查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由已知推断未知的手段,厘定含矿目的层,查明产铀古河道,圈定产铀古河道区段,能够快速、准确锁定重点层位和重点区段,缩减钻探的盲目性,节约时间和成本。(2)本发明充分利用铀是氡的母体、氡可以通过扩散和对流以团簇或纳米级微粒形式迁移至地表的特点,通过捕捉地表氡的浓度来确定地下存在铀矿体;在不同的岩性中,氡扩散和对流的形式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利用土壤氡异常找铀矿体的模型千差万别;本发明通过土壤氡异常与铀矿体的对比分析,构建的土壤氡异常模型,能够准确、可靠定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体,且能快速推广应用,体现经济、快捷、可应用推广的优点。(3)本发明基于地质、物探手段,开展多尺度、多信息的叠合配置分析,能排除部分土壤氡提供的假异常,更进一步准确定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床。因此,本发明在预测铀矿床定位上具备起点高,精确度高等特点,能够实现高效、快捷、经济的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床定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8]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的总体流程图;
[0039]图2为图1中步骤(I)的具体流程图;
[0040]图3为图1中步骤(2)的具体流程图;
[0041]图4为图1中步骤⑶的具体流程图;
[0042]图5为图4中步骤(3.1)的具体流程图;
[0043]图6为图4中步骤(3.2)的具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5]本实施例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在二连盆地中部进行古河道型铀铀矿定位。
[0046]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提供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7]步骤(I)识别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
[0048]通过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各古河道的岩性、规模、沉积间断期、古气候,识别该铀矿地质区域内的产铀古河道。
[0049]例如,通过1/50万带钻区调、1/25万区域调查资料,查明二连盆地中部的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上白垩统二连组和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发育古河道;通过判断二连盆地上述三个层位古河道的岩性、规模、沉积间断期、古气候,识别该铀矿地质区域内的产铀古河道。如图2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0050]步骤(1.1)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砂体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岩性
[0051]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中古河道砂体内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在产铀古河道的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范围内,则该区域中的古河道砂体属于产铀古河道岩性。产铀古河道岩性为富含有机质和粘土的含砾砂岩,其中,有机质含量>0.5%,粘土含量12.0 %?20.0 %。
[0052]例如,通过对二连盆地中部的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上白垩统二连组和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三个层位的古河道砂体进行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分析。其中,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古河道砂体中的有机质含量0.02%?0.16%,粘土含量4%?13% ;上白垩统二连组古河道砂体中的有机质含量0.03%?0.33%,粘土含量4%?12% ;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有机质含量0.6%?7.0%,粘土含量12%?18%。由产铀古河道砂体中的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可以判断,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属于产铀古河道岩性。
[0053]步骤(1.2)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规模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规模
[0054]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规模在产铀古河道规模范围内,则该区域的规模属于产铀古河道规模。产铀古河道规模如下:长度为30km?150km,宽2km?30km,长宽比为5:1 ?10:1。
[0055]例如,通过1/50万带钻区调、1/25万区域调查资料,查明二连盆地中部的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古河道规模如下:长为1km?150km,宽为2km?30km,长宽比4:1?12:1 ;上白垩统二连组古河道规模如下:长为5km?40km,宽为5km?35km,长宽比2:1?5:1 ;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规模如下:长为60km?120km,宽为5km?30km,长宽比6:1?8:1。由产铀古河道规模可以判断,二连盆地中部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和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规模符合产铀古河道规模要求。
[0056]步骤(1.3)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是否在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范围内
[0057]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在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范围内,则该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属于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产铀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范围为1Ma?40Ma。
[0058]通过二连盆地中部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古河道形成后经历了12Ma的沉积间断;上白垩统二连组古河道形成后经历了 1Ma和12Ma两次沉积间断;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形成了经历了 40Ma和12Ma两次沉积间断。由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范围可以判断,二连盆地中部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上白垩统二连组和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均在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范围内。
[0059]步骤(1.4)判断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的古气候否属于产铀古河道古气候
[0060]产铀古河道形成时期为温湿-半温湿的古气候环境,形成后为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
[0061]二连盆地中部伊尔丁曼哈组古河道形成期和形成后均为半干旱-干旱的古气候环境;上白垩统二连组古河道形成期和形成后均为半干旱-干旱的古气候环境;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形成期为温湿-半温湿的古气候环境,形成后为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由产铀古河道古气候特征可以判定,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古气候演化符合产铀古河道古气候演化特征。
[0062]步骤(1.5)如果上述步骤(1.1)?(1.4)中的判断均为是,则判断该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则执行下述步骤(2),否则判定该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不属于产铀古河道。
[0063]经判断,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为产铀古河道,伊尔丁曼哈组和上白垩统二连组古河道不属于产铀古河道。
[0064]步骤(2)如果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则圈定该区域的产铀古河道区段
[0065]在上述步骤(I)中确定的产铀古河道内,通过古河道内沉积微相分析和古河道平面分布分析,圈定该古河道的产铀区段,如图3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0066]步骤(2.1)对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进行沉积微相分析
[0067]产铀古河道分为辫状河和曲流河。其中,辫状河中的河床滞留和心滩微相以及曲流河中的河床滞留和边滩微相有利于古河道型砂岩铀矿成矿。
[0068]通过1/50万带钻区调、1/25万区域调查资料,查明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的河床滞留沉积沿古河道中央分布,心滩微相分布于乔尔古-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和茫来-巴润-巴彦乌拉-阿吉-陶勒盖-那仁辫状河中央部位,边滩微相主要分布于赛汉高毕-二连盐池南曲流河拐弯的凸岸部位。
[0069]步骤(2.2)确定上述步骤(2.1)中沉积微相分析后的产铀古河道的水动力条件变异部位
[0070]古河道型砂岩铀矿体产于河道内水动力条件变异部位,水动力条件变异部位包括河道的交汇、河道变宽、河道拐湾部位;即古河道型砂岩铀矿体分布于河道的交汇、河道变宽、河道拐湾部位。
[0071]基于1/50万带钻区调、1/25万区域调查查明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河道交汇部位分布于乔尔古、准棚、茫来、巴润、巴彦乌拉、阿吉地区;河道变宽部位分布于齐哈日格图、那仁地区;河道拐弯部位分布于赛汉高毕、哈达图地区。
[0072]步骤(2.3)如果上述步骤(2.1)和(2.2)中的均符合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要求,则判断该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区段。
[0073]综合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沉积微相特征和古河道空间展布特征,厘定乔尔古-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准棚-赛汉高毕、茫来-巴润-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地区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中的产铀古河道区段。
[0074]步骤(3)圈定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气异常区
[0075]在上述步骤(2)中圈定的产铀古河道区段内,按线距500m、点距100m,进行土壤氡气测量。
[0076]例如,二连盆地土壤氡气测量网格按线距500m,点距10m布置,测量面积共计2520km2,测点52400共计个。如图4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0077]步骤(3.1)将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按地质块体划分为统计单元,并统计各个统计单元的土壤氡浓度背景值和均方差,如图5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0078]步骤(3.1.1)按地质块体划分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统计单元
[0079]将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产铀古河道区段:乔尔古-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准棚-赛汉高毕、茫来-巴润-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地区划分为5片地质块体,即乔尔古块体、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准棚-赛汉高毕块体、茫来-巴润块体和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
[0080]步骤(3.1.2)统计上述步骤(3.1.1)中划分的统计单元内的土壤氡区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008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氡及其子体测量规范》(1991-10-11)测量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产铀古河道区段内的土壤氡浓度,并依据规范计算各地质块体内的土壤氡区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0082]乔尔古块体的土壤氡区域背景值M为2126.4Bq/m3,均方差S为928.6Bq/m3。
[0083]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为1278.3Bq/m3,均方差S为924.2Bq/m3。
[0084]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为2340.4Bq/m3,均方差S为1483.0Bq/m3。
[0085]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为6054.0Bq/m3,均方差S为3350.0Bq/m3。
[0086]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为3146.0Bq/m3,均方差S为1908.0Bq/m3。
[0087]步骤(3.2)确定上述各个统计单元的土壤氡异常情况,并进行土壤氡晕分级,如图6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0088]步骤(3.2.1)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土壤氡浓度大于或等于5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异常
[0089]乔尔古块体土壤氡浓度最大值为24508.6Bq/m3,异常下限5M = 10632.0Bq/m3。
[0090]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浓度最大值37839.3Bq/m3,异常下限5M =6391.5Bq/m3。
[0091]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浓度最大值84740.2Bq/m3,异常下限5M = 11702.0Bq/m3。
[0092]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氡浓度最大值32549.9Bq/m3,异常下限5M = 30270.0Bq/m3。
[0093]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土壤氡浓度最大值为21756.0Bq/m3,异常下限5M =15730.0Bq/m3。
[0094]步骤(3.2.2)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5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异常晕
[0095]即统计大于等于“M+3S”且小于“5M”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异常晕。
[0096]乔尔古块体土壤氡异常晕下限M+3S = 4912.2Bq/m3。
[0097]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异常晕下限M+3S = 4050.9Bq/m3。
[0098]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异常晕下限M+3S = 6789.4Bq/m3。
[0099]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氡异常晕下限M+3S = 16104.0Bq/m3。
[0100]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土壤氡异常晕下限M+3S = 8870.0Bq/m3。
[0101]步骤(3.2.3)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视为土壤氡高晕
[0102]即统计大于等于“M+2S”且小于“M+3S”的空间范围视为土壤氡高晕
[0103]乔尔古块体土壤氡浓高晕下限M+2S = 3983.6Bq/m3。
[0104]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高晕下限M+2S = 3126.7Bq/m3。
[0105]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高晕下限M+2S = 5306.4Bq/m3。
[0106]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氡高晕下限M+2S = 12754.0Bq/m3。
[0107]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土壤氡高晕下限M+2S = 6962.0Bq/m3。
[0108]步骤(3.2.4)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偏高晕
[0109]即统计大于等于“M+S”且小于“M+2S”的空间范围为土壤氡偏高晕
[0110]乔尔古块体土壤氡偏高晕下限M+S = 3055.0Bq/m3。
[0111]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偏高晕下限M+S = 2202.5Bq/m3。
[0112]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偏高晕下限M+S = 3823.4Bq/m3。
[0113]茫来_巴润块体土壤氧偏闻晕下限M+S = 9404.0Bq/m3。
[0114]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土壤氡偏高晕下限M+S = 5054.0Bq/m3。
[0115]步骤(3.2.5)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正常晕
[0116]即统计大于等于“Μ-S”且小于“M+S”的空间范围为土壤氡正常晕。
[0117]乔尔古块体土壤氡正常晕下限M-S = 1197.8Bq/m3。
[0118]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正常晕下限M-S = 354.lBq/m3。
[0119]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正常晕下限M-S = 857.4Bq/m3。
[0120]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正常晕下限M-S = 2704.0Bq/m3。
[0121]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土壤氡正常晕下限M-S = 1238.0Bq/m3。
[0122]步骤(3.2.6)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偏低晕
[0123]即统计大于等于“M-2S”且小于“Μ-S”的空间范围为偏低晕,如数值小于零则以零计算;
[0124]乔尔古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下限M-2S = 269.2Bq/m3。
[0125]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下限M-2S = -570.lBq/m3 = O。
[0126]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下限M-2S = -625.6Bq/m3 = O。
[0127]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下限M-2S = -646.0Bq/m3 = O。
[0128]巴彦乌拉-阿吉-陶勒盖-那仁块体土壤偏低晕下限M-2S = -670.0Bq/m3 = O。
[0129]步骤(3.2.7)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低晕
[0130]即统计小于“M-2S”的空间范围为土壤氡低晕,如M-2S为负值,则不存在土壤氡低晕。
[0131]乔尔古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上限M-2S = 269.2Bq/m3。
[0132]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上限M-2S = -570.l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晕。
[0133]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上限M-2S = -625.6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晕。
[0134]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氡偏低晕上限M-2S = -646.0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晕。
[0135]巴彦乌拉-阿吉一那仁块体土壤偏低晕上限M-2S = -670.0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晕。
[0136]步骤(3.3)建立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异常模型
[0137]古河道型砂岩铀矿体与土壤氡浓度异常并不一定是垂直映射关系,即地表土壤氡浓度异常与矿体垂直对应地表的位置往往有一定的漂移。这种土壤氡浓度特征在剖面上表现为“两高夹一低”(或称“双峰”)异常,或单峰异常。在平面上表现为在矿体上游(即靠近蚀源区一侧)为异常晕,且在异常晕中分布有串珠状氡异常;在矿体下游(即远离蚀源区一侧)往往为偏高晕或正常晕,矿体上方为正常晕或偏低晕。
[0138]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异常模型为:在矿体上游(即靠近蚀源区一侧)为异常晕,且在异常晕中分布有串珠状氡异常,在矿体下游(即远离蚀源区一侧)往往为偏高晕或正常晕,矿体上方为正常晕或偏低晕;形成“两高夹一低”的土壤氡气预测模型。
[0139]步骤(3.4)依据上述步骤(3.2)中圈出的土壤氡异常点及各晕级和以及上述步骤(3.3)中建立的土壤氡异常模型,圈定出土壤氡异常区
[0140]依据上述步骤(3.2)中圈出各晕级包括异常晕、高晕、偏高晕、正常晕、偏低晕和低晕。
[0141]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产铀古河道区段内各地质块体的异常晕、高晕、偏高晕、正常晕、偏低晕和低晕如下:
[0142]乔尔古块体土壤氡异常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10632.0Bq/m3 ;土壤氡异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4912.2Bq/m3,小于10632.0Bq/m3 ;土壤氡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3983.6Bq/m3,小于4912.2Bq/m3 ;土壤氡偏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3055.0Bq/m3,小于3983.6Bq/m3 ;土壤氡正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1197.8Bq/m3,小于3055.0Bq/m3 ;土壤氡偏低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269.2Bq/m3,小于1197.8Bq/m3 ;土壤氡低晕数据范围为大于0,小于 269.2Bq/m3。
[0143]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块体土壤氡异常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6391.5Bq/m3 ;土壤氡异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4050.9Bq/m3,小于6391.5Bq/m3 ;土壤氡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3126.7Bq/m3,小于4050.9Bq/m3 ;土壤氡偏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2202.5Bq/m3,小于3126.7Bq/m3 ;土壤氡正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354.lBq/m3,小于2202.5Bq/m3 ;土壤氡偏低晕数据范围为大于0,小于354.lBq/m3 ;土壤氡低晕不存在。
[0144]准棚-赛汉高毕块体土壤氡异常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11702.0Bq/m3 ;土壤氡异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6789.4Bq/m3,小于11702.0Bq/m3 ;土壤氡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5306.4Bq/m3,小于=6789.4Bq/m3 ;土壤氡偏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3823.4Bq/m3,小于5306.4Bq/m3 ;土壤氡正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857.4Bq/m3,小于3823.4Bq/m3 ;土壤氡偏低晕数据范围为大于O,小于857.4Bq/m3 ;土壤氡低晕不存在。
[0145]茫来-巴润块体土壤氡异常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30270.0Bq/m3 ;土壤氡异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16104.0Bq/m3,小于30270.0Bq/m3 ;土壤氡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12754.0Bq/m3,小于=16104.0Bq/m3 ;土壤氡偏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9404.0Bq/m3,小于12754.0Bq/m3 ;土壤氡正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2704.0Bq/m3,小于=9404.0Bq/m3 ;土壤氡偏低晕数据范围为大于0,小于2704.0Bq/m3 ;土壤氡低晕不存在。
[0146]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块体土壤氡异常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15730.0Bq/m3 ;土壤氡异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8870.0Bq/m3,小于15730.0Bq/m3 ;土壤氡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6962.0Bq/m3,小于=8870.0Bq/m3 ;土壤氡偏高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5054.0Bq/m3,小于6962.0Bq/m3 ;土壤氡正常晕数据范围为大于等于1238.0Bq/m3,小于=5054.0Bq/m3 ;土壤氡偏低晕数据范围为大于0,小于1238.0Bq/m3 ;土壤氡低晕不存在。
[0147]根据上述各地质块体的异常晕、高晕、偏高晕、正常晕、偏低晕和低晕的数据范围,在二连盆地中部各地质块体内圈出异常晕、高晕、偏高晕、正常晕、偏低晕和低晕的分布特征,结合步骤(3.3)建立的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异常模型,圈定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土壤氡异常区。
[0148]乔尔古古河道上游即南西侧和北侧为土壤氡异常晕分布区,古河道下游即南东侧为土壤氡偏高晕和正常晕分布区;古河道的中央偏南侧为正常晕和偏低晕且夹持于异常晕和偏高晕之间,乔尔古古河道中央偏南侧为土壤氡异常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发育区。
[0149]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古河道上游即河道中心为土壤氡异常晕分布区,古河道下游即河道西侧和东侧为土壤氡正常晕分布区;古河道两侧为偏低晕且夹持于异常晕和正常晕之间,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古河道道两侧为土壤氡异常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发育区。
[0150]准棚-赛汉高毕古河道上游即北北东侧为土壤氡异常晕分布区,古河道下游即南西西侧为土壤氡偏高晕和正常晕分布区;古河道中央为正常晕和偏低晕且夹持于异常晕和偏高晕之间,准棚-赛汉高毕古河道中央为土壤氡异常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发育区。
[0151]茫来-巴润古河道上游即北北西侧为土壤氡异常晕分布区,古河道下游即南东侧为土壤氡偏高晕分布区;古河道中央偏南侧为正常晕和偏低晕且夹持于异常晕和偏高晕之间,茫来-巴润古河道中央偏南侧为土壤氡异常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发育区。
[0152]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古河道上游即北北西侧为土壤氡异常晕分布区,古河道下游即南南东侧为土壤氡偏高晕分布区;巴彦乌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侧、陶勒盖古河道中央和那仁古河道北侧为土壤氡正常晕且夹持于异常晕和偏高晕之间,巴彦乌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侧、陶勒盖古河道中央和那仁古河道北侧为土壤氡异常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发育区。
[0153]综上所述,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产铀古河道内乔尔古河道中央偏南侦U、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古河道两侧、准棚-赛汉高毕古河道中央、茫来-巴润古河道中央偏南侧、巴彦乌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侧、陶勒盖古河道中央、那仁古河道北侧为土壤氡异常区,指示为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发育区。
[0154]步骤(4)将上述步骤(2)中确定的产铀古河道区段和上述步骤(3)中圈定的土壤氡异常区进行叠加,两者的重叠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
[0155]上述步骤(2)中确定的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产铀古河道区段,即二连盆地中部的乔尔古-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准棚-赛汉高毕、茫来-巴润-巴彦乌拉-阿吉-那仁地区,上述步骤(3)中确定的土壤氡气异常区,即乔尔古河道中央偏南侧、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古河道两侧、准棚-赛汉高毕古河道中央、茫来-巴润古河道中央偏南侧、巴彦乌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侧、陶勒盖古河道中央、那仁古河道北侧;将上述步骤(2)中确定的产铀古河道区段和上述步骤(3)中确定的土壤氡气异常区叠加,二连盆地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为上述两个区域的重叠区,二连盆地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为乔尔古河道中央偏南侧、齐哈日格图-哈达图古河道两侧、准棚-赛汉高毕古河道中央、茫来-巴润古河道中央偏南侧、巴彦乌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侧、那仁古河道北侧。
[0156]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发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I)识别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 步骤(2)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则圈定该区域的产铀古河道区段; 步骤(3)圈定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气异常区; 步骤(4)将上述步骤(2)中确定的产铀古河道区段和上述步骤(3)中圈定的土壤氡异常区进行叠加,两者的重叠区即为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有利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砂体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砂体; 步骤(1.2)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规模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规模; 步骤(1.3)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是否在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范围内; 步骤(1.4)判断待定位地质区域的古气候是否属于产铀古河道古气候; 步骤(1.5)如果上述步骤(1.1)?(1.4)中的判断均为是,则判断该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D中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中的河道砂体内的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在产铀古河道的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范围内,则该区域内河道砂体属于产铀古河道砂体,产铀古河道砂体的有机质含量>0.5%,粘土含量12.0%?20.0%;所述的步骤(1.2)中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中的河道规模在产铀古河道规模范围内,则该区域的河道规模属于产铀古河道规模,产铀古河道规模如下:长度为30km?150km,宽2km?30km,长宽比为5:1?10:1 ;所述的步骤(1.3)中如果待定位地质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在产铀古河道形成后沉积间断期范围内,则该区域内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属于产铀古河道沉积间断期,产铀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积间断期范围为1Ma?40Ma ;所述的步骤(1.4)中产铀古河道古气候是指产铀古河道形成时期为温湿-半温湿的古气候环境,形成后为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对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进行沉积微相分析; 步骤(2.2)确定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的水动力条件变异部位。 步骤(2.3)如果上述步骤(2.1)和(2.2)中的均符合古河道型砂岩铀成矿要求,则判断该待定位铀矿地质区域属于产铀古河道区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1)的沉积微相分析包括确定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的辫状河中的河床滞留和心滩微相,确定上述步骤(I)中得到的产铀古河道的曲流河中的河床滞留和边滩微相,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于古河道中的河床滞留、心滩或边滩微相;所述的步骤(2.2)的古河道水动力条件变异部位包括河道的交汇、河道变宽、河道拐湾部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往往定位于古河道水动力变异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将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按地质块体划分为统计单元,并统计各个统计单元的土壤氡浓度背景值和均方差; 步骤(3.2)确定上述各个统计单元的土壤氡异常情况,并进行土壤氡晕分级; 步骤(3.3)建立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土壤氡异常模型; 步骤(3.4)依据上述步骤(3.2)中圈定出的土壤氡异常点及各晕级和以及上述步骤(3.3)中建立的土壤氡异常模型,圈定出土壤氡异常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1)按地质块体划分上述步骤(2)中圈定出的产铀古河道区段的统计单元;步骤(3.1.2)统计上述步骤(3.1.1)中划分的统计单元内的土壤氡区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2.1)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土壤氡浓度大于或等于5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异常; 步骤(3.2.2)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5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异常晕; 步骤(3.2.3)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氧闻晕; 步骤(3.2.4)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氧偏闻晕; 步骤(3.2.5)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正常晕; 步骤(3.2.6)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I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偏低晕 步骤(3.2.7)上述各个统计单元内小于I倍土壤氡浓度背景值M减2倍土壤氡浓度均方差S的数据范围为土壤氡低晕。
【文档编号】G01N33/24GK104237964SQ201410400454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4日
【发明者】刘武生, 史清平, 李必红, 付建平, 贾立城, 华 陈, 张梓楠 申请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