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底部侧部双重保温作用的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591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底部侧部双重保温作用的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沥青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底部侧部双重保温作用的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



背景技术:

橡胶沥青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南非、日本、中国等国家的主要铺面材料之一。根据以往研究表明,橡胶颗粒与沥青之间缺乏化学反应,同时两者的相容性较差,橡胶颗粒在沥青中无法像SBS等聚合物改性剂一样以微米级的状态分布于沥青中。因此采用针入度作为橡胶沥青的评价指标已经不再合适,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采用锥入度试验评价橡胶沥青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更好。

在试验过程中,首先在盛样皿中浇筑橡胶沥青试样,冷却4h后移入恒温水槽保温3h(恒温水浴温度为试验温度),取出达到恒温的盛样皿,置于水温控制在试验温度的平底玻璃皿的三脚架上,将平底玻璃皿置于试验仪的平台上,慢慢放下锥连杆,用适当位置的反光镜或灯光反射观察,使锥尖恰好与试件表面接触,将位移计复位归零,按下释放键,至5s自动停止,读取位移计的读数。

对于调整锥尖的整个过程,对于熟练的试验员大约需要10s,对于不熟练的试验员大约需要30s,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室温的不同,盛样皿中的橡胶沥青试样会降低0.5℃~1℃,而达不到规定的试验温度,这都造成了试验结果偏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底部侧部双重保温作用的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等优点,能够有效地减小沥青试验过程中橡胶沥青试样热量的散失速度。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底部侧部双重保温作用的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包括平底玻璃皿,平底玻璃皿内部具有盛放内腔,平底玻璃皿底部具有封闭盛放内腔的平底面。本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还包括循环水浴箱,所述平底玻璃皿外部设有保温玻璃皿,所述平底玻璃皿紧密配合置于保温玻璃皿的保温内腔中,所述平底玻璃皿外侧壁上设有半圆柱体形的凹槽A和半圆柱体形的凹槽B,所述保温玻璃皿内侧壁上设有与凹槽A相配合的进水水道,所述保温玻璃皿内侧壁上设有与凹槽B相配合的的出水水道,所述凹槽A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进水水道的横截面为与凹槽A相对称的半圆形,所述凹槽A和进水水道拼合构成横截面为圆形的过水水道一,所述凹槽B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出水水道的横截面为与凹槽B相对称的半圆形,所述凹槽B和出水水道拼合构成横截面为圆形的过水水道二,所述过水水道一的顶端设有进水口A,所述过水水道二的顶端设有出水口A;所述保温玻璃皿内侧壁上还设有中间水道,所述进水水道、中间水道和出水水道依次连通构成水道A,所述过水水道一顶端的进水口A、过水水道二顶端的出水口A分别通过保温水管与循环水浴箱密闭连通;所述平底玻璃皿底部的平底面中设有水道B,所述水道B呈“M”形状,所述平底玻璃皿底部的平底面设有与水道B的进水端相连通的进水口B,所述平底玻璃皿底部的平底面设有与水道B的出水端相连通的出水口B,所述进水口B、出水口B分别通过保温水管与循环水浴箱密闭连通,所述进水口B与循环水浴箱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C,所述出水口B与循环水浴箱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D。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过水水道一顶端的进水口A与循环水浴箱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A,所述过水水道二顶端的出水口A与循环水浴箱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B。

作为优选,所述中间水道沿着保温玻璃皿内侧壁呈波浪线均匀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平底玻璃皿、保温玻璃皿均整体呈圆柱体形状,所述平底玻璃皿的侧壁厚度为1cm,保温玻璃皿的侧壁厚度为1.5cm,所述平底玻璃皿底部的平底面的壁厚为1.5cm,温玻璃皿底部的平底面的壁厚为1.5cm。

为了提高进水口的口部位置处和出水口的口部位置处两个位置处的密封连通性能,所述进水口A的口部位置处和出水口A的口部位置处均分别设置有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过水水道一的过水断面直径和过水水道二的过水断面直径均为1cm;所述中间水道的过水断面为直径为1cm的半圆形;所述水道B的过水断面为边长为0.8cm的正方形。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从平底玻璃皿侧部和底部双重进行水浴循环加热保温,减少了试验过程中橡胶沥青试样温度下降幅度,能够有效地减小沥青试验过程中橡胶沥青试样热量的散失速度,保证了足够的人员操作时间,减小了试验结果误差。

(2)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平底玻璃皿与保温玻璃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平底玻璃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平底玻璃皿的平底面的水道B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保温玻璃皿内侧壁的水道A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平底玻璃皿,2-凹槽A,3-保温玻璃皿,4-出水口A,5-进水口A,6-水道A,7-进水口B,8-出水口B,9-凹槽B,10-进水水道,11-出水水道,12-中间水道,13-密封圈,14-水道B,15-循环水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具有底部侧部双重保温作用的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包括平底玻璃皿1、保温玻璃皿3和循环水浴箱15,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的平底玻璃皿1可以由玻璃材料制造而成,也可以由钢材料制造而成;橡胶沥青试样盛样容器的保温玻璃皿3可以由玻璃材料制造而成,也可以由钢材料制造而成。平底玻璃皿1内部具有盛放内腔,使用时,在平底玻璃皿1盛放内腔的三角架上的盛样皿中盛放橡胶沥青试样,通过本发明可以保持平底玻璃皿1中橡胶沥青试样的温度,保证了足够的人员操作时间,减小了试验结果误差。平底玻璃皿1底部具有封闭盛放内腔的平底面,平底玻璃皿1外部设有保温玻璃皿3,平底玻璃皿1紧密配合置于保温玻璃皿3的保温内腔中,平底玻璃皿1、保温玻璃皿3均整体呈圆柱体形状,平底玻璃皿1的侧壁厚度为1cm,保温玻璃皿3的侧壁厚度为1.5cm,平底玻璃皿1底部的平底面的壁厚为1.5cm,保温玻璃皿3底部的平底面的壁厚为1.5cm;平底玻璃皿1的盛放内腔内径和深度能够满足三角架盛放要求即可;保温玻璃皿3的内径与平底玻璃皿1的外径大小相等,保温玻璃皿3的高度与平底玻璃皿1的高度相等;当平底玻璃皿1置于保温玻璃皿3的保温内腔中,平底玻璃皿1外侧壁与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紧密接触。平底玻璃皿1外侧壁上设有半圆柱体形的凹槽A2和半圆柱体形的凹槽B9,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上设有与凹槽A2相配合的进水水道10,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上设有与凹槽B9相配合的出水水道11,当平底玻璃皿1紧密放置于保温玻璃皿3的保温内腔中时,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的进水水道10正好与平底玻璃皿1外侧壁的凹槽A2配合安装形成过水水道一;当平底玻璃皿1紧密放置于保温玻璃皿3的保温内腔中时,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的出水水道11正好与平底玻璃皿1外侧壁的凹槽B9配合安装形成过水水道二。过水水道一的顶端设有进水口A5,过水水道二的顶端设有出水口A4。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上还设有中间水道12,进水水道10、中间水道12和出水水道11依次连通构成水道A6,过水水道一顶端的进水口A5、过水水道二顶端的出水口A4分别通过保温水管与循环水浴箱15密闭连通。这样,进水口A5、水道A6、出水口A4以及保温水管、循环水浴箱15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的保温水循环系统,循环水浴箱15底部设有恒温加热系统,恒温加热系统可以对出水口A4流入的保温水进行加热以达到向进水口A5恒温输出保温水的目的。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如下:进水口A5的口部位置处和出水口A4的口部位置处均分别设置有密封圈13,密封圈13加强了进水口A5与保温水管密闭连通性能,密封圈13加强了出水口A4与保温水管密闭连通性能。

如图3所示,过水水道一顶端的进水口A5与循环水浴箱15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A,水泵A可以为循环水浴箱15向进水口A5以及水道A6提供输送保温水所需的动力;过水水道二顶端的出水口A4与循环水浴箱15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B,水泵B可以为出水水道9以及出水口A4提供回流保温水至循环水浴箱15中所需的动力。

如图4所示,平底玻璃皿1底部的平底面中设有水道B14,水道B14呈“M”形状,平底玻璃皿1底部的平底面设有与水道B14的进水端相连通的进水口B7,平底玻璃皿1底部的平底面设有与水道B14的出水端相连通的出水口B8,进水口B7、出水口B8分别通过保温水管与循环水浴箱15密闭连通。这样,进水口B7、水道B14、出水口B8以及保温水管、循环水浴箱15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的保温水循环系统,循环水浴箱15底部设有恒温加热系统,恒温加热系统可以对出水口B8流入的保温水进行加热以达到向进水口B7恒温输出保温水的目的。进水口B7与循环水浴箱15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C,水泵C可以为循环水浴箱15向水道B14提供输送保温水所需的动力;出水口B8与循环水浴箱15之间的保温水管上设有水泵D,水泵D可以为水道B14提供回流保温水至循环水浴箱15中所需的动力。

如图5所示,中间水道10沿着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呈波浪线均匀布置,这样保温玻璃皿3内侧壁上的中间水道10可以沿着平底玻璃皿1外侧壁表面对平底玻璃皿1盛放内腔中三角架上盛样皿内的橡胶沥青试样进行均匀地保温加热。

本发明优选过水水道一的的过水断面直径和过水水道二的的过水断面直径均为1cm。本发明优选中间水道10的过水断面为直径为1cm的半圆形。本发明优选水道B14的过水断面为边长为0.8cm的正方形。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实施与权利范围的,凡依据本发明申请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内容做出的等效变化和近似替换,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