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6305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实验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海草生理及生态学实验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原位实验,以获得自然条件下海草生理及生态学实验数据,该条件下,海草处于自然的生理状态,无需移植至室内并经过数天的适应期即可进行实验,各环境因子处于自然的状态,非室内控制条件所能完全模拟。但由于海草多分布在潮下带,进行原位实验势必需要进行水下操作,由于科研人员多数并不掌握水肺潜水技术,难以亲自操作,即使可以进行水肺潜水,若围隔装置复杂,也极大的增加工作难度,实验难以完成。而且,自然海区水动力较强,原位实验装置的固定较为困难,极可能因固定不够牢固而使得实验失败,上述问题均限制着海草原位实验的开展,因此一种方便快捷的进行海草原位实验的装置亟待设计。

目前海草原位实验的研究及装置在国内尚未有相关工作的开展,国外也仅见于Macinnis-Ng等在重金属对海草生理学影响的研究报道,在该研究中所用装置的固定结构为四股缆绳和嵌入式锚,锚定于底质内,同时需船只固定于实验装置上方,由船载外部电源通过潜水泵为围隔内部水体提供动力,使内部水体运动。由于需要特定的船只固定在围隔上方,为围隔内的潜水泵提供动力,如遇到风浪天气,船只无法在海上停留,使得实验无法随时开展;且缆绳固定的操作难度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它使用简单、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利用轴承和叶轮构成的动力传递系统,将海水自然运动的动力输入围隔主体内,免去外接电源供应系统动力,采用固定杆穿过围隔主体的底部耳作为主要的锚定结构,方便水下操作,配合橡胶套,防止围隔主体滑脱,实现牢固固定,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封闭底部开放的围隔主体、支撑架、第一外叶轮、内叶轮、主轴和用于将围隔主体固定的固定装置,所述支撑架固接于围隔主体顶部上,所述主轴穿过围隔主体的顶部并与支撑架和围隔主体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外叶轮固接于主轴上并位于围隔主体的外部,所述内叶轮固接于主轴上并位于围隔主体的内部,所述围隔主体由透明材料制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第二外叶轮,所述第二外叶轮固接于主轴上并位于第一外叶轮和围隔主体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主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围隔主体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轴套,所述支撑架由若干条均匀分布于围隔主体顶面上的支撑条组成,所述支撑条的底部与围隔主体的顶部相固接,顶部与轴套相固接;所述主轴穿过轴套并与轴套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轴套中过盈配合有第二轴承,所述主轴通过第二轴承并与轴套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轴承由上轴承和下轴承上下并列组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和可供固定杆穿入的底部耳,所述底部耳均布于围隔主体底部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固定杆顶部套装有橡胶套。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围隔主体顶部开设有供测定仪器伸入的小孔,所述小孔处堵接有橡胶塞。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外叶轮、第二外叶轮和内叶轮的叶片均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第一外叶轮、第二外叶轮和内叶轮的叶片的平面与主轴的轴向方向相平行。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使用简单、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利用轴承和叶轮构成的动力传递系统,将海水自然运动的动力输入围隔主体内,免去外接电源供应系统动力,采用固定杆穿过围隔主体的底部耳作为主要的锚定结构,方便水下操作,配合橡胶套,防止围隔主体滑脱,实现牢固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所述围隔主体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所述第一外叶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封闭底部开放的围隔主体1、支撑架2、第一外叶轮4、内叶轮6、主轴7和用于将围隔主体1固定的固定装置,所述支撑架2固接于围隔主体1顶部上,所述主轴7穿过围隔主体1的顶部并与支撑架2和围隔主体1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外叶轮4固接于主轴7上并位于围隔主体1的外部,所述内叶轮6固接于主轴7上并位于围隔主体1的内部,所述围隔主体1由透明材料制成。围隔主体1可采用如有机玻璃等材质。主轴7宜采用不锈钢材质。

为了更好地将海水自然运动的动力输入围隔主体内,该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外叶轮5,所述第二外叶轮5固接于主轴7上并位于第一外叶轮4和围隔主体1之间。如此第二外叶轮5和第一外叶轮4共同作用将海水自然运动的动力输出给内叶轮6。

为了减少主轴7相对围隔主体1转动时的摩擦力,优选在主轴7和围隔主体1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轴承10,进一步,第一轴承10以采用塑料制深沟球轴承为宜。

为了减少主轴7相对支撑架2转动时的摩擦力,该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优选还包括轴套3,所述支撑架2由若干条均匀分布于围隔主体1顶面上的支撑条组成,所述支撑条的底部与围隔主体1的顶部相固接,顶部与轴套3相固接;所述主轴7穿过轴套3并与轴套3转动连接。在具有轴套3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轴套3中过盈配合有第二轴承8,所述主轴7通过第二轴承8并与轴套3转动连接,再进一步,第二轴承8以采用塑料制深沟球轴承为宜。

关于支撑条与围隔主体1的固接,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案:支撑条底部弯折形成横向平板部,横向平板部上加工螺孔,通过螺钉将横向平板部固定于围隔主体1顶部上。关于支撑条与轴套3的固接,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案:支撑条顶部弯折形成竖向平板部,竖向平板部上加工螺孔,通过螺钉将竖向平板部固定于轴套3侧面上,但不仅限此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保证主轴7转动的平稳性,所述第二轴承8由上轴承8-1和下轴承8-2上下并列组成。

该海草原位围隔实验装置的固定装置可采用如下方案: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12和可供固定杆12穿入的底部耳11,所述底部耳11均布于围隔主体1底部处。为了增大固定杆12与围隔主体的摩擦力,优选所述固定杆12顶部套装有橡胶套13。如底部耳11可为四个均布于围隔主体1底部处,固定杆12也为四条。

围隔主体1的顶部宜开设有供测定仪器伸入的小孔14,所述小孔14处堵接有橡胶塞。小孔14非使用时间由橡胶塞塞住,打开后可释放放置时的水压、方便仪器伸入或取围隔主体内水体样品。

如图3所示,为了加大叶片径向强度,所述第一外叶轮4、第二外叶轮5和内叶轮6的叶片均弯折形成弯折部40,所述第一外叶轮4、第二外叶轮5和内叶轮6的叶片的平面与主轴7的轴向方向相平行。

围隔主体1上可设置有便于搬运围隔主体1的握耳9,握耳9一边设置一个。

2016年1月、2016年4月,分别使用此装置开展了大叶藻原位实验,探究除草剂对大叶藻光合作用过程中溶解有机碳的释放情况。

实验位置选在桑沟湾南岸潮间带大叶藻分布区,查看当地潮时表,在大潮的低潮、大叶藻与底质完全露出时开始布置围隔。首先握住握耳9,将围隔主体1旋转,插至底质中,再将固定杆对称地插至底质中,将围隔主体1固定。布置完毕后,等涨潮至水面5-10cm时,利用充电式潜水泵将水从围隔主体1顶部的小孔14注入,注满后取500ml水样,经GF/F膜过滤,用于测定初始溶解有机碳DOC的浓度,再次注满,塞住肩孔。24-48小时后,留取围隔主体内部水样,实验结束。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