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69172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评价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尤其是一种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野外或室内地质工作中,当断层/裂缝发育时,其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准确定量表征是地质工作的一大难点。传统的断层/裂缝密度、组合样式评价往往通过简单的米尺测量、统计计算,该过程工作量大、准确度低,实际操作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断层/裂缝的密度有尺度效应,用不同边长的计算单元,得到的某一地区的裂缝面密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本发明专利通过对断层/裂缝的数据化,在点充填的基础上,选定合适的网格单元边长,设计了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的评价模型,实现了裂缝、断层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的定量计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评价方法,它解决了断层/裂缝参数计算过程中采用人工手段工作量大、费时费力且计算的裂缝、断层参数不准确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评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地震解释、薄片观测、油田动态开发以及小层对比等技术方法,获取断层/裂缝的平面展布图。

第二步断层/裂缝线数据化以及点充填

在识别每条裂缝、断层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将每条断层/裂缝沿着走向线依次取点,断层/裂缝取点依次标记为(ai0、ai1、ai2...ain-1、ain),其中,i表示第i条断层或裂缝,n为该条断层或裂缝的取点数目。设置断层/裂缝的充填间距b,间距b太大达不到断层/裂缝的计算精度要求;间距b太小,程序运算时间太长,因此合适的间距b对断层/裂缝参数准确、快速计算至关重要。对于断层,一般间距b在1~100m便能达到良好的计算精度;对于野外观测裂缝,一般间距b在1~10cm便能达到良好的计算精度;对于薄片观测裂缝,一般间距b在1~100nm便能达到良好的计算精度,充填后得到的断层/裂缝数据体为ΩD(X,Y,Q)。其中X,Y为充填点的坐标,Q为该充填点的属性值,即该充填点为第几条裂缝/断层。

第三步合适断层/裂缝参数计算单元边长r确定

断层/裂缝的密度等参数有尺度效应,用不同的计算单元边长r,得到的工区的断层/裂缝参数可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计算不同的r平均面密度ρraver,拟合公式得到乘幂函数:

ρraver=a·rb (1)

公式(1)中,ρraver为不同单元边长r对应的工区断层/裂缝平均面密度,单位:km/km2;r为不同的计算单元边长,单位:km;a、b为拟合系数,无量纲。

计算整个工区断层/裂缝的平均面密度ρaver

公式(2)中,L为工区内断层/裂缝的总长度;S为工区面积。

公式(3)中ropt为ρraver=ρaver时对应的单元边长,单位:km;a、b为拟合系数,无量纲。

合适的断层/裂缝参数计算单元边长r介于1.8×ropt~2.2×ropt,结合公式(1)-(3)即可确定计算单元边长r。

第四步断层/裂缝的线密度评价模型

统计数据体ΩD(X,Y,Q)中落入单元Ek的数据体TD(X,Y,Q),数目为node,如图3所示,对于任意一个单元(边长r)Ek,在单元边界依次布置间距为b的m条测线,第i条测线计算断层/裂缝充填点的筛选条件:

Xk+b·(k-1)<TDX≤Xk+b·k (4)

公式(4)中,Xk为单元Ek的左下底角坐标,单位:km;b为充填步长,单位:km;k为单元边界依次布置的第k条测线;TDX为数据体TD充填点的X坐标,单位:km。

对于第i条测线,记录数据体TD中充填点X坐标满足公式(4)的点数ni,从这ni个点中筛选出属性值Q不同的点数numi(即在这ni个点中,有numi条断层/裂缝穿过该测线)。该计算单元的线密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5)中,ρl为单元内断层/裂缝线密度,单位:条/km;m为该单元的测线数目;r为单元的边长,单位:km;numi为每条测线经过的断层/裂缝条数。

第五步断层/裂缝的面密度评价模型

落入单元Ek的数据体TD(X,Y,Q),其充值点的数目为node,该单元的面密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6)中,ρa为断层/裂缝的面密度,单位:km/km2;node为落入该单元的断层/裂缝充填点数目;b为充填间距,单位:km;r为单元的边长,单位:km。

第六步断层/裂缝的均匀性评价模型

如图4将单元Ek划分为25个小栅格,断层/裂缝分布均匀性采用评价指数G表示为:

公式(7)中,pi为数据体TD中的数据落入第i个栅格的概率。

第七步断层/裂缝的组合样式评价模型

如图5所示,依据断层/裂缝的平面形态、组合关系,在单个计算单元内,对每条断层/裂缝走向变化大于10°的断层/裂缝做分段处理,分别计算分段后断层/裂缝间的夹角δi。定义断层/裂缝的组合样式评价指数W为:

公式(8)中,u为计算单元内,将走向变化大于10°的断层分段处理后,不同“断层段”走向间夹角的总数目;δi为任意两条“断层段”走向之间的夹角,单位:°。

第八步利用公式(1)-(8)编写相应的程序,定量计算断层/裂缝的线密度、面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断层/裂缝的数据化,在点充填的基础上,选定合适的网格单元边长,设计了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的评价模型,实现了裂缝、断层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的定量计算。本发明对于断层/裂缝参数的统计计算、野外地质素描图的处理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且预测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能大量减少人力的支出。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断层、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断层/裂缝点充填示意图。

图3为断层/裂缝线密度计算示意图。

图4为断层/裂缝分布均匀性评价示意图。

图5为断层/裂缝组合样式评价示意图。

图6为金湖凹陷阜二段断层系统图。

图7为计算单元边长确定示意图。

图8为金湖凹陷阜二段断层线密度分布图。

图9为金湖凹陷阜二段断层面密度分布图。

图10为金湖凹陷阜二段断层分布均匀性评价图。

图11为金湖凹陷阜二段断层组合样式评价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金湖凹陷在构造上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的西部,是晚白垩世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北起建湖隆起,南至天长凸起,西邻张八岭隆起,东为菱塘桥和柳堡两个低凸起,地理上跨越江苏、安徽两省,面积约5000km2,是苏北盆地中最大的一个沉积凹陷(图6)。在北东向建湖隆起、天长凸起的控制下,受北东向柳堡低凸起、菱塘桥低凸起及边界杨村断裂的制约,阜宁组沉积时期形成南断北超、南陡北缓的箕状凹陷,并呈北东向展布。

金湖凹陷结构为单断断超式即简单的半地堑,总体表现为东断西超,边界断层为杨村断层。吴堡事件后,北东向断裂发育,单一箕状凹陷在三垛期分为南北两个箕状断陷,北为北东向三河次凹为中心,东为石港断裂带,西为刘庄西北斜坡的东陡西缓的北东向展布的凹陷结构,南为以龙岗次凹为中心,东、西、北三面为斜坡的南陡北缓的箕状凹陷结构,凹陷内自东向西主要发育西部斜坡带、石港断裂带、汉涧斜坡带、卞闵杨构造带、唐湾构造带、宝应斜坡带等正向构造单元和三河次凹、汉涧次凹、龙岗次凹、汜水次凹等四个负向构造单元。

金湖凹陷经历了仪征、吴堡、真武、三垛和盐城等构造运动,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凹陷内部复杂的断裂系统(图6)。金湖凹陷内部发育了不同走向与不同级别的断层。南部的杨村断层作为凹陷主边界断层控制了箕状凹陷的形态,石港断层与杨村断层作为凹陷内二级断层控制了凹陷内次凹的分布。

第1步通过地震解释,解释各类断裂826条,获取断层的平面展布图(图6)。

第2步如图2所示,将每条断层沿着走向线依次取点,断层取点依次标记为(ai0、ai1、ai2...ain-1、ain),其中,i表示第i条断层或裂缝,n为该条断层或裂缝的取点数目。设置断层充填间距b为10m,进行点充填后得到充填点6756359个。

第3步如图7所示,断层/裂缝的密度等参数有尺度效应,结合公式(1)-(3)确定ropt大小,依据ropt大小确定计算单元边长r为7km。

第4步统计落入每个数据体TD(X,Y,Q)的数据,利用公式(4)-(5)编制程序计算金湖凹陷的断层线密度(图8)。

第5步统计落入每个单元的充值点的数目,利用公式(6)编制程序计算金湖凹陷的断层面密度(图9)。

第6步利用公式(7)编制程序计算金湖凹陷断层分布均匀性(图10)。

第7步利用公式(8)编制程序计算金湖凹陷断层构造样式(图11)。

通过上述计算例,金湖凹陷阜二段储层断层分布极为复杂,但通过设计的程序计算,评价了断层的密度、分布均匀性、组合样式,认为本发明专利提出的方法准确可行性,并且运算效率高,能够有效的评价断层/裂缝参数,为研究的裂缝分布、断层活动、油气运聚与断层分布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