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6581发布日期:2019-06-05 22:41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通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电装置,包括形成有多个空腔的收纳构件、以及与收纳在多个空腔内的各工件相抵接的通电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通电装置,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工件测定装置。该工件测定装置包括台面底座、以及以可自由旋转地方式设置在台面底座上的传送台。台在台面底座一侧具有第二层、以及设置在第二层上的第一层。

在第一层上形成有多个第一贯通空腔,用来收纳工件(例如芯片型的电子元器件)。各第一贯通空腔例如形成为长方体形状。该情况下,各第一贯通空腔的深度被设计成比工件长度稍小的值。由此,在将工件收纳到贯通空腔时,上侧的外部电极从第一层表面略微突出。

在第二层上,在第一层侧的各个贯通空腔的正下方分别形成一个第二贯通空腔。各第二贯通空腔被设计成能收纳第二探针,但对应的工件不会从第一贯通空腔脱落。由此,工件的下侧外部电极与第二层相抵接。

此外,在传送台的第一层上设置有供与贯通空腔内的上侧外部电极相抵接的第一探针,从台面底座内的第二贯通空腔侧与工件的下侧外部电极相抵接的第二探针。

上述工件测定装置中,通过传送台的旋转,使得第一探针在传送台上相对移动,从而与收纳在多个第一贯通空腔中的各工件依次抵接。之后,经由两探针对工件实施通电。

此外,作为通电装置,除上述以外,还存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元器件处理器。该元器件处理器在为了进行实验而恰当配置的各个实验台上,自动将各工件安装于贯通空腔,并使安装后的多个工件分别与测试仪电耦合,之后将实验后的元器件取出,并根据实验结果分类到多个收纳箱中所选择的箱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13-539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表2000-5011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工件测定装置中,第一探针在完成向某一工件的通电后,为了对下一个工件进行通电,与传送台表面相抵接,并且在传送台上相对移动。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第一探针中与工件的外部电极相抵接的部分会产生磨损,或者在抵接部分附着异物。

上述元器件处理器中,板簧上触点在对某一工件完成通电后,为了对下一个工件进行通电,也与实验板的表面相抵接并且在实验板上相对移动。因此,该元器件处理器也存在与上述工件测定装置同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保护通电端子中与工件抵接的部分不会磨损或附着异物的通电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通电装置包括:收纳构件,该收纳构件在规定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空腔;通电端子,该通电端子相对于所述收纳构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与收纳在所述多个空腔中的多个工件依次抵接来进行通电,并且具有与所述多个工件相抵接的规定区域;以及间隔单元,该间隔单元在所述规定区域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邻的空腔之间相对移动期间,至少将所述规定区域与所述收纳构件隔开。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面,使通电端子中与工件相抵接的规定区域与收纳构件隔开,因此能提供一种能保护规定区域不产生磨损或附着异物的通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通电装置的处理对象即工件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A是表示形成在图1的转台上的空腔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B是表示形成在图1的转台上的空腔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空腔列的一个示例以及其它示例的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的图,尤其是表示与工件相抵接的第一通电端子的图。

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的图,尤其是表示与转台滑动摩擦的第一通电端子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以及槽的各宽度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作为图1的转台的替代手段的环形带以及辊的图。

图8A是图1的间隔单元的其它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的间隔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间隔单元的其它结构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作为图1的间隔单元的槽的剖面形状的图。

图11是表示作为图1的间隔单元的槽宽度的其它示例的图。

图12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2B是表示图12A的通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2B的间隔单元的其它结构例的图。

图14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4B是表示图14A的通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4B的间隔单元的其它结构例的图。

图16A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通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6B是表示图16A的通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间隔单元的其它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进行说明。

《第一栏:定义》

首先,对各图中的箭头标记进行说明。图1等中,箭头z表示转台11所具有的轴A的延伸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而言,箭头z表示通电装置1的前后方向。箭头r1表示转台11以轴A为中心旋转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而言,转台11沿顺时针旋转。此外,图2中,箭头L表示工件w的长度方向,箭头W表示工件w的宽度方向,箭头T表示工件w的高度方向。

《第二栏:通电装置的结构、动作》

图1中,通电装置1例如适用于工件w(参照图2)的特性筛选机。通电装置1设置在大致水平面(下文称为设置面)上,且为了进行特性筛选等而对工件w进行通电。这种通电装置1包括:作为收纳构件的一个例子的转台11、底座12、供给单元13、至少一个端子块14(图中为三个)、排出单元15、以及设置在转台11上的间隔单元16。

转台11主要由树脂、玻璃、或者氧化锆等陶瓷制成。另外,为了向工件w通电,优选转台11由绝缘性材料制成。

转台11具有大致圆盘形状,包含在前后方向z上相对的两个主面。图1中,对前面侧的主面分配参照标号111。此外,转台11上形成有收纳工件w的多个空腔112。另外,图1中,为便于观察,仅三个空腔标注参照标号112。

工件w例如是芯片型的电子元器件,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分别各具备一个外部电极。作为这种电子元器件,例如可举出陶瓷电容器、陶瓷热敏电阻或线圈等。如图2所示,工件w在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高度方向T上具有规定尺寸(即,L尺寸、W尺寸以及T尺寸)。各尺寸例如由JIS(日本工业标准)所述的标准确定。本实施方式中,假设L尺寸、W尺寸、T尺寸满足L尺寸>W尺寸、L尺寸>T尺寸、W尺寸≥T尺寸。

从前方俯视(下文称为正面视)时,各空腔112在主面111上开口。各开口的形状能采用一边的长度为a的大致正方形(参照图3A上部)、或者直径为b的圆形(参照图3B上部)。无论哪种情况,开口尺寸都被设计成能供工件w的WT面插入。此外,各空腔112的前后方向长度(换言之、深度)c被设计成比工件w的L尺寸稍小的值(参照图3A下部、图3B下部)。另外,图3A下部、图3B下部表示沿着图3A上部、图3B上部的单点划线I-I’的转台11等的剖面。通过如上述那样确定前后方向长度c,从而在将工件w收纳到空腔112时,工件w的一端从主面111突出。本实施方式中,将该突出量(即,从主面111到工件w的一端的前后方向长度)称为伸出量h。

如图4所示,规定个数的空腔112沿着作为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的旋转方向r1排列在转台11上。空腔112的列为至少一列即可。另外,图4中,为了明确空腔112的列,仅绘制了一列。此外,空腔112的列能设置在下述(1)~(3)的位置。(1)转台11的外周附近(参照图4上部)

(2)转台11的内周附近(参照图4下部)

(3)转台11的外周附近以及内周附近

此外,空腔112的列中相邻的两个间隔(即,沿着旋转方向r1的最短距离)典型的是被设为等间隔,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是不等间隔。

上述那样的空腔112的具体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表1所示。

【表1】

表1:空腔112的具体尺寸例

再次参照图1。底座12被固定配置于通电装置1的设置面。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转台11利用包含电动机等驱动力产生单元(未图示)以能间断旋转地方式放置在底座12上。这里,转台11的间断旋转的循环例如为10ms以上1000ms以下。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转台11被放置在底座12的前方,使得主面111与设置面正交。该情况下,优选通电装置1具备工件w的保持单元(未图示),使工件w不会从空腔112脱落。作为保持单元,例如可以举出下述(1)、(2)。(1)从底座12一侧吸引各空腔112内的空气

(2)利用磁力、静电力从底座12一侧吸附各工件w

利用上述保持单元,能使转台11的主面111相对于设置面倾斜,其结果,能缩小通电装置1的设置空间。

供给单元13、各端子块14、以及排出单元15配置在主面111的前方。具体而言,各端子块14相对于供给单元13被配置在旋转方向r1的下游侧,排出单元15相对于所有端子块14被配置在旋转方向r1的下游侧。

供给单元13为部件进料器,例如将收纳在内部的多个工件w逐个装填到空腔112中。

各端子块14被固定在主面111的前方,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空腔112的正前方具有至少一个(例如六个)第一通电端子141。另外,图5A的右侧是沿左侧的单点划线I-I’的转台11等的剖视图。另外,图5B的右侧是沿左侧的单点划线I-I’的转台11等的剖视图。

第一通电端子141是被镀层、涂层剂覆盖的金属制的板簧。该板簧被向后方施力,板簧的端面(更具体而言为后端面)142与旋转的主面111滑动摩擦(参照图5B)。另一方面,在端面142上,中央区域(具体而言,旋转方向r1的正交方向上的中央区域)143由于间隔单元16的作用而不与主面111滑动摩擦,并与转台11隔开(参照图5B右侧)。另外,中央区域143为规定区域的一个例子。

利用以上结构,若转台11间断地旋转,则转台11相对于第一通电端子141移动,并且空腔112在端面142的正后方暂时停止。此时,如图5A右侧所示,中央区域143的至少一部分与工件w的一端(即外部电极)相抵接。第一通电端子141被设计成在抵接时,中央区域143以大约0.05N以上10N以下左右的力将工件w的一端压向后方。在停止以外时,如图5B所示,端面142的一部分与主面111滑动摩擦,转台11相对于第一通电端子141移动。

此外,如图5A所示,各端子块14包括设置在底座12上并与第一通电端子141成对的第二通电端子144。第二通电端子144在工件w暂时停止时,与工件w的另一端(即另一方的外部电极)相抵接。此时,对两通电端子141、144之间施加电压,电流流过工件w中。

再次参照图1。排出单元15通过利用喷嘴机构等从底座12一侧向各空腔112内喷射空气,从空腔112中取出通电完成的工件w。

如图1、图6等所示,间隔单元16是形成在主面111上的槽161。各槽161如图1的虚线圆内放大并透视那样,至少沿着旋转方向r1形成在旋转方向r1上相邻的两个空腔112之间。更具体而言,通过第一通电端子141相对于转台11进行旋转移动,使得中央区域143在转台11上绘制圆形的轨迹,因此槽161优选为沿着上述中央区域143的移动轨迹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槽161不仅到达相邻的两个空腔112之间,还到达空腔112的两侧。若将端面142以及槽161的各宽度(更具体而言,为到旋转方向r1的正交方向的宽度)设为w1、w2,则w1、w2被设计成w1>w2。此外,如图5B的右侧所示,间隔单元16形成为能支承第一通电端子141(更具体而言,能利用槽161的两边支承第一通电端子141的端面142的两端)。此外,槽161的深度(具体而言,为前后方向上的深度)被设计成转台11的前后方向长度c的范围内合适的值。

上述那样的间隔单元16的具体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表2所示。

【表2】

表2:间隔单元16的尺寸例

《第三栏:间隔单元16的作用、效果》

在以上通电装置1中,转台11在底座12上以上述循环间断地旋转,由此,形成在转台11上的各空腔112相对于第一通电端子141在旋转方向r1上移动。此时,空腔112内的工件w在两通电端子141、144之间暂时停止,同时,两通电端子141、144与工件w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外部电极相抵接(参照图5A)。之后,在两通电端子141、144之间施加电压,电流流过工件w。

在对某一工件w完成通电后,为了对下一个工件w进行通电,转台11再次开始旋转,并在经过上述循环后,再次停止。在此期间,第一通电端子141如上所述,在主面111上滑动,但由于转台11上设置有间隔单元16,因此中央区域143(即与工件w的外部电极相抵接的部分)与转台11隔开而不会滑动摩擦(参照图5B)。由此,能保护第一通电端子141的中央区域143不会产生磨损或附着异物。其结果,能抑制因施加于第一通电端子141的镀层、涂层剂的磨损、附着异物等引起的第一通电端子141与工件w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增加、或其对工件w表面的损伤。

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槽161的深度(前后方向距离)来确定第一通电端子141的中央区域143与转台1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此,与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它们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匹配更为容易。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台11上设置有间隔单元16,因此与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相比,第一通电端子141与各空腔11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具体而言,槽16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偏差允许度较大。

《第四栏:附记》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对转台11相对于第一通电端子141在旋转方向r1上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通电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第一通电端子141及第二通电端子144与排出单元15在旋转方向r1的相反方向上移动。即,转台11以及第一通电端子141在旋转方向r1上相对移动即可。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第一通电端子141被板簧向后方施力。但并不限于此,第一通电端子141也可以利用压缩气体、真空、弹簧等弹性体、电磁力或自重而被向后方施力。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转台11作为收纳构件。但并不限于此,收纳构件也可以不是转台11,而如图7上部及下部所示,由环形带17以及辊18来实现。无论是环形带17还是辊18,多个空腔112都沿着它们的周向r2排列在周面上,并在周向r2上传送所收纳的工件w。由未图示的第一通电端子141和第二通电端子144对上述那样传送的工件w施加电压。此外,作为间隔单元16的槽161至少沿着周向r2形成在周向r2上相邻的两个空腔112之间。更具体而言,收纳构件除上述以外,还可以由平面状的组件盘(palette)来实现。该情况下,空腔112被配置成矩阵状,作为间隔单元16的槽161形成在列方向上。上述组件盘在列方向上直线移动,并通过第一通电端子141等的附近。第一通电端子141与间隔单元16的关系如上所述,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转台11间断地旋转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转台11也可以是连续地旋转,而没有临时停止。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主面111相对于通电装置1的设置面垂直或倾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主面111也可以与设置面平行。

此外,槽161相对于主面111向后方凹陷,但除此以外,也可以如图8A、图8B所示那样,利用相对于主面111向前方突出的两根导轨162来与上述同样地形成。另外,图8B示出沿图8A的单点划线I-I’的转台11等的剖面形状。除此以外,如图9所示,间隔单元16也可以是向着旋转方向r1形成在空腔112的列的一侧的阶差。

此外,如图5A、图8所示,假设槽161的剖面形状为矩形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0那样为圆弧状。

此外,图6等中,示出了槽161的宽度w2绘制得比空腔112的宽度要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1所示,空腔112的宽度w3大于槽161的宽度w2。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A、图12B,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A进行说明。

《第五栏:通电装置的结构、动作》

图12A、图12B中,通电装置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在转台11上设置间隔单元16,而是在第一通电端子141上设置间隔单元16。除此以外两通电装置1、1A之间没有差异,因此,图12A、图12B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各自的说明。

如上所述,由于不在转台11上设置间隔单元16,因此主面111大致平坦即可。这样的主面111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同样地形成有空腔112的列。

如图12B所示,间隔单元16是从第一通电端子141(板簧)的端面142向转台11(即后方)突出的两个凸部163。这些凸部163向着旋转方向r1被设置于中央区域143的两侧,且设置成向转台11突出。若将从端面142到凸部163的后端为止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d,则d满足d≤h(其中,h为伸出量),例如设计成0.01mm以上2.0mm以下。

此外,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第一通电端子141被向后方施力,因此各凸部163的后端与主面111相抵接。本实施方式中,各凸部163被设计成与主面111的接触面积例如达到0.1mm2以上。

此外,若将两个凸部163的间隔设为w4,则只要w4被设计成满足w4≥T尺寸或者w4≥W尺寸,则比a、b(其中,a、b是空腔112的开口的边长或直径)大。

《第六栏:通电装置的作用、效果》

在以上通电装置1A中,对工件w完成通电后,为了对下一个工件w进行通电,转台11也再次开始旋转,并在经过上述循环后,再次停止,以对该工件w施加电压。在此期间,第一通电端子141在主面111上移动,但由于在端面142上设有间隔单元16,因此中央区域143与主面111隔开而不产生滑动摩擦。由此,第三栏中记载的效果也能通过第二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A来得到。

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凸部163的前后方向长度d来决定第一通电端子141的中央区域143与转台1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此,与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它们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匹配更为容易。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利用实施方式2的第一通电端子141能使转台11的结构更简单。因此,若在通电装置1中应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141,则能应用前后方向长度较小的转台11,以对L尺寸较小的工件w进行通电等。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141由于结构简单,因此易于小型化。由此,能提高转台11中空腔112的配置密度。

《第七栏:附记》

第二实施方式中,假设在端面142上设置间隔单元16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如图13所示,间隔单元16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槽161与本实施方式的凸部163相组合而得到。此外,中央区域143只要能与工件w抵接即可,除了平面以外也可以是弯曲面。此外,间隔单元16具有两个凸部163,但也可以仅在中央区域143的一侧设置单个凸部163。此外,第四栏中的一部分记载内容也能应用于通电装置1A。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A、图14B,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B进行说明。

《第八栏:通电装置的结构、动作》

图14A、14B中,通电装置1B与通电装置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不在转台11上设置间隔单元16,而在第一通电端子141上设置间隔单元16,并且第一通电端子141不由板簧构成,而是由旋转体构成。除此以外,两通电装置1、1B之间没有差异,因此,图14A、图14B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各自的说明。

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转台11上形成有空腔112的列。第一通电端子141是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旋转体,并且是被镀层等覆盖的金属制的旋转体。旋转体上设有贯通底面145的中心之间的轴B。这种旋转体以如下方式安装在端子块14上,即,在周面146绕轴B旋转的同时,相对于转台11在旋转方向r1上移动,从而在空腔112的列上方转动。更具体而言,在周面146上,轴B的延伸方向r3上的中央区域147通过空腔112的列上方。出于本观点,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区域147相当于规定区域。

本实施方式中,间隔单元16是以轴B为基准从周面146的两端向离心方向突出的缘状的两个凸部164。更具体而言,两凸部164向着旋转方向r1设置在中央区域147的两侧。若将从周面146到凸部164的前端为止的高度设为e,则将e设计成满足e≤h(其中,h为伸出量)。

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对第一通电端子141向后方施力,使得各凸部164的前端与主面111相抵接。此外,两个凸部164的间隔(即,空间距离)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凸部163相同的方式确定。

上述那样的第一通电端子141以及间隔单元16的具体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表3所示。

【表3】

表3:第一通电端子和间隔单元的具体尺寸例

《第九栏:通电装置的作用、效果》

在以上通电装置1B中,在对工件w完成通电后,为了对下一个工件w进行通电,转台11也再次开始旋转,并在经过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循环(周期)后,再次停止,以对该工件w施加电压。在此期间,第一通电端子141(即旋转体)在主面111上转动并且在旋转方向r1上移动,但由于在周面146上设置有间隔单元16,因此中央区域147(即,与工件w的外部电极抵接的部分)与主面111隔开,因此不会产生滑动摩擦。由此,第三栏中记载的效果也能通过第三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B来得到。

第三实施方式中,利用从第一通电端子141的周面146到凸部164的前端为止的高度e来决定第一通电端子141的中央区域143与转台1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此,与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它们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匹配更为容易。

此外,利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141,能使转台11的结构比第一实施方式更简单。因此,若在通电装置1中应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141,则能应用前后方向长度较小的转台11,以对L尺寸较小的工件w进行通电等。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通电端子141在转台11的主面111上转动且移动。由此,采用该第一通电端子141,能减小对转台11造成的损伤。

《第十栏:附记》

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凸部16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槽161(参照图5A等)相组合来构成间隔单元16。此外,中央区域147只要能与工件w抵接即可,也可以如图15所示,向着轴B凹陷。此外,在周面146上设有两个凸部164,但也可以仅在中央区域147的一侧设置单个凸部164。此外,第四栏以及第七栏的一部分记载内容也同样能应用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B。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A、图16B,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C进行说明。

《第十一栏:通电装置的结构、动作》

图16A、16B中,通电装置1C与通电装置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不在转台11上设置间隔单元16,而在第一通电端子141上设置间隔单元16,并且第一通电端子141不由板簧构成,而是由摆动体构成。除此以外,两通电装置1、1C之间没有差异,因此,图16A、图16B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各自的说明。

第一通电端子141(摆动体)相比主面111配置在更前方。此外,摆动体的端部(更具体而言为后端)148以支轴C为中心进行摆动,从而能向接近或离开主面111的方向移动。此外,端面148在从支轴C向旋转方向r1远离的位置上,例如由弹簧向主面111施力。

间隔单元16是对端面148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的死点控制单元,包含销165、以及止动部166。销165被固定在摆动体中从支轴C向旋转方向r1远离的前端部分。止动部166相对于端子块14固定,使得止动部166与销165的后端相抵接,从而端面148不与主面111接触。这里,若将主面111与端面148的间隔(即空间距离)设为f,则将f设计成满足0<f<h(其中,h为伸出量)。这里,间隔f例如设计成0mm以上3.0mm以下左右。

《第十二栏:通电装置的作用、效果》

在以上通电装置1C中,在对工件w完成通电后,为了对下一个工件w进行通电,转台11也再次开始旋转,并在经过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循环(周期)后,再次停止,以对该工件w施加电压。在此期间,利用销165与止动部166的作用将间隔f限制在0<f<h的范围内,因此在0<f<h的情况下,与主面111隔开并且向旋转方向r1移动,因此不与主面111产生滑动摩擦。由此,第三栏中记载的效果也能通过第四实施方式的通电装置1C来得到。

此外,通电装置1C中,除了端面148与工件w相抵接时以外,第一通电端子141和间隔单元16均不与转台11接触。由此,由于第一通电端子141以及间隔单元16不产生摩擦损耗,因此能延长它们的寿命。

《第十三栏:变形例》

另外,图16B中,止动部166与设置于摆动体前端的销165的后端相抵接,来限制端面148的摆动量。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7所示,间隔单元16是包括构件167、以及止动部168的死点控制单元。构件167是向摆动体的支轴C的前方延伸的棒状构件或板状构件。止动部168也可以通过从前方侧朝向旋转方向r1与构件167相抵接,来将间隔f限制在0<f<h的范围内。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通电装置除了工件的特性筛选机以外,也能应用于对工件进行充电的工业用充电机、筛选等通电负载施加装置、针对压电元件的极化装置。

标号说明

1、1A~1C 通电装置

11 转台(收纳构件的一个示例)

111 主面

112 空腔

141 第一通电端子(通电端子的一个示例)

144 第二通电端子

16 间隔单元

161 槽

162 导轨

163、164 凸部

165 销(死点控制单元)

166、168 止动部(死点控制单元)

167 构件

17 环形带(收纳构件的其它示例)

18 辊(收纳单元的其它示例)

w 工件

h 伸出量

f 间隔

r1 旋转方向(规定方向的一个示例)

r2 周向(规定方向的其它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