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6424阅读:来源:国知局
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包括供水部、渗流部、测压部和取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流部包括呈楔形的渗流槽,所述渗流槽的内部平行设置有两个格栅板,所述的格栅板上均布设置有若干个漏水孔,且所述的格栅板的外侧包裹有滤网;

两个所述的格栅板将所述渗流槽的内部区域从前到后依次分割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

所述的第一空腔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张夏组鲕粒灰岩层、第一隔水层和第一奥陶纪白云质灰岩层,所述的第三空腔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第三张夏组鲕粒灰岩层、第三隔水层和第三奥陶纪白云质灰岩层;

所述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上方设置有盖板;

所述的供水部包括第一供水瓶、第二供水瓶、第三供水瓶和第四供水瓶;

设置于所述的第一供水瓶内的供试液为张夏组石灰岩岩溶水,设置于所述的第二供水瓶内的供试液为地表水,且所述的第一供水瓶和第二供水瓶分别通过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与第一空腔内的第一张夏组鲕粒灰岩层相连通;

设置于所述的第三供水瓶内的供试液为奥陶纪灰岩岩溶水,且所述的第三供水瓶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一空腔内的第一奥陶纪白云质灰岩层相连通;

设置于所述的第四供水瓶内的供试液为地表水或污水,且设置于所述的第四供水瓶上的第四管道位于所述渗流槽的上方,所述的第四管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漏水孔;

所述第一供水瓶、第二供水瓶、第三供水瓶和第四供水瓶上分别设置有溢流口;

所述的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上分别设置有阀门和流量计;

所述的盖板上设置有抽水管,且所述抽水管的底端与所述第三隔水层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的抽水管的上端与水泵相连,所述抽水管的下半段设置有若干个漏水孔,且所述的抽水管上设置有漏水孔的部分的外侧包裹有滤网;

所述渗流槽的后端分别设置有呈L型的第一取水管、第二取水管和第三取水管,且所述的第一取水管、第三取水管和第一取水管的上端分别与所述渗流槽的后端平齐;

所述的第三取水管和第一取水管的下端分别与渗流槽的底面相接触,上设置有若干个漏水孔,且所述的第一取水管的位于第三张夏组鲕粒灰岩层内的部分的外部包覆有滤网,所述第三取水管的位于渗流槽内的部分上设置有若干个漏水孔,且所述第三取水管的位于渗流槽内的部分的外部包裹有滤网;

所述的第二取水管的底部与所述的第三隔水层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取水管的位于渗流槽内的部分上设置有若干个漏水孔,且所述第二取水管的位于渗流槽内的部分的外部包裹有滤网;

所述的第一取水管、第二取水管和第三取水管上分别设置有刻度和阀门;

所述的渗流槽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测压管、第二测压管、第三测压管、第四测压管、第五测压管、第六测压管、第七测压管、第八测压管;

所述的第一测压管和第三测压管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张夏组鲕粒灰岩层的前、后两端相连通,所述的第二测压管和第四测压管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奥陶纪白云质灰岩层的前、后两端相连通,所述的第五测压管和第七测压管分别与所述的第三张夏组鲕粒灰岩层的前、后两端相连通,所述的第六测压管和第八测压管分别与所述的第三奥陶纪白云质灰岩层的前、后两端相连通;

所述的第一测压管、第二测压管、第三测压管、第四测压管、第五测压管、第六测压管、第七测压管、第八测压管的上端均高于相应位置渗流槽的上端,下端分别设置有取水口,所述的取水口上设置有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流槽的前端的高度为160cm,所述渗流槽前端的宽度为80cm,所述渗流槽后端的高度为100cm,所述渗流槽后端的宽度为30cm,所述渗流槽的长度为200cm;

两个所述的格栅板向后上方倾斜,且所述的格栅板与渗流槽底面的倾斜角度为75°,位于前端的格栅板的下端与渗流槽前端之间的距离为100cm,位于后端的格栅板的下端与渗流槽前端之间的距离为110cm;

所述第四管道的长度为30cm;

所述的第一供水瓶、第二供水瓶和第四供水瓶的溢流口距渗流槽底部的高度为170cm,所述的第三供水瓶的溢流口距渗流槽底部的高度为150cm;

所述的抽水管的长度为60cm,直径15mm,且所述抽水管的轴线位于所述渗流槽的对称面内,所述抽水管到渗流槽前端之间的距离为150cmm;

所述的第三管道的直径为所述的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四管道直径的2倍;

所述的第一张夏组鲕粒灰岩层的厚度为20cm,所述的第一隔水层的厚度为20cm,所述的第一奥陶纪白云质灰岩层从所述第一隔水层的上表面延伸至渗流槽的顶端;

所述的第三张夏组鲕粒灰岩层的厚度为40cm,所述的第三隔水层的厚度为20cm,所述的第三奥陶纪白云质灰岩层从所述第三隔水层的上表面延伸至渗流槽的顶端;

所述漏水孔的直径为2mm,且位于所述的格栅板上的相邻漏水孔之间的间距为5cm,所述的滤网为80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空腔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下层中砂、细砂和上层中砂,且所述的下层中砂的厚度为30cm,所述的细砂的厚度为20cm,所述的上层中砂从所述细砂的下表面延伸至渗流槽的顶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空腔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下层细砂、粉砂和上层细砂,且所述的下层细砂的厚度为30cm,所述的粉砂的厚度为20cm,所述的上层细砂从所述粉砂的下表面延伸至渗流槽的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空腔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下层粉土、粉质粘土和上层粉土,且所述的下层粉土的厚度为30cm,所述的粉质粘土的厚度为20cm,所述的上层粉土从所述粉质粘土的下表面延伸至渗流槽的顶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流槽、抽水管、第二取水管、第三取水管和第一取水管均采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作而成,且所述的渗流槽采用双层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所述的第一测压管、第二测压管、第三测压管、第四测压管、第五测压管、第六测压管、第七测压管、第八测压管均采用医用软管制作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双含水系统补给源与污染控制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供水瓶、第二供水瓶、第三供水瓶和第四供水瓶的下方分别设置有升降台。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