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样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7044阅读:2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样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样针。



背景技术:

在进行一些样品化验验时,经常会利用取样针来向含有稀释液的测量杯内添加样本。在一些常规化验中,所需要的样本量非常小,因此,在利用取样针添加样本时需非常小心,以防止样本添加过量。在样本添加快结束时,针头末端时常会形成挂珠,按照样本添加需求,挂珠也是所需样本的一部分,但挂珠一般不好脱离针头末端,使挂珠脱离针头末端一般都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继续推动活塞,使挂珠逐渐变大,从而最终脱离针头,这样方法导致样本添加量增大,影响测量精确度;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晃动取样针,使挂珠脱离针头末端,此种方法在挂珠较大时有效,在挂珠较小时,无法实现挂珠的脱离,这样导致样本添加量过小,同样影响测量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样针,该取样针能够将存留在针头末端的挂珠吹落到测量杯中,从而提高了样本添加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取样针,包括针头、针管和活塞,所述活塞套置在所述针管内,所述针头设置在所述针管顶端,在所述针头上套置一吹气管,所述吹气管的顶端与所述针头的外侧壁紧密贴合,所述吹气管上还设置有第一通气孔,所述针管顶端一侧设置一气囊室,在所述气囊室内设置一弹性气囊和位于弹性气囊上方的活动压板,一压杆穿过所述气囊室的上顶板与所述活动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气囊通过一通气导管与所述第一通气孔相连接。

优选的,在所述针管的外侧壁上设置一沿其轴向方向分布的弹性卡槽,所述通气导管卡扣在所述弹性卡槽内。

优选的,在所述吹气管上还设置一与所述第一通气孔相对的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通过一分支管与所述通气导管相贯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吹气管侧壁的夹角均为α,10°≤α≤30°。

优选的,在所述吹气管与所述针头的顶端相邻的一端设置一上小下大的喇叭口。

进一步的,所述吹气管的内侧壁与所述针头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0.5mm≤L≤1.5mm。

进一步的,所述喇叭口的底端面与所述针头的顶端面之间的距离为H,10cm≤H≤3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活塞达到添加样本刻度后,通过按压压杆,利用在吹气管内形成的高速气流将针头末端存留的挂珠吹落到相应的测量杯,从而提高了样本添加精度,为后续得到精确化验结果提供了保证;通气导管卡扣在弹性卡槽内,使得通气导管规整有序排布,避免了因通气导管散乱而影响取样的情况的发生;吹气管上开设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可使得吹气管在短时间内进入大量气流,从而在吹气管内形成高速气流,为吹落针头端部的挂珠提供保障;进一步的,吹气管末端的喇叭口有利于吹气管内的高速气流在脱离喇叭口时形成伞状流动状态,伞状流动气流将整个挂珠包裹住,以便在吹动挂珠时,挂珠出现飞溅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气囊室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吹气管处纵向剖视图;

图4为吹气管末端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B处放大图;

图中:1针头、2针管、3活塞、4吹气管、41第一通气孔、42第二通气管、43喇叭口、5气囊室、51活动压板、52压杆、6通气导管、7弹性气囊、α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的中心轴线与吹气管侧壁的夹角、H喇叭口的底端面与针头的底端面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样针(如图1所示),包括针头1、针管2和活塞3,所述活塞3套置在所述针管2内,所述针头1设置在所述针管2顶端,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针头1为平头针,针管2的侧壁上带有刻度,针头1与针管2相贯通,在所述针头1上套置一吹气管4,吹气管4的内侧壁与针头1的外侧壁距离为L(0.5≤L≤1.5mm),在本具体实施例中,L的取值为1mm,吹气管4的顶端与所述针头1的外侧壁紧密贴合,即吹气管4上端与针头1密封配合,所述吹气管上4还设置有第一通气孔41(如图3所示),所述针管2顶端一侧设置一气囊室5,在所述气囊室5内设置一弹性气囊7和位于弹性气囊7上方的活动压板51,一压杆52穿过所述气囊室5的上顶板与所述活动压板51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弹性气囊7为市场上成熟的产品,其在被压缩之后能够自动回复原状,所述弹性气囊7通过一通气导管6与所述第一通气孔41相连接。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按压压杆52便可实现弹性气囊7的压缩,弹性气囊7压缩过程其内部气体通过通气导管6进入到第一通气孔41内,然后通过吹气管4出口流出,吹气管4的出口与针头1的顶端相邻,故吹气管4吹出的气体能够将针头1顶端的挂珠吹落,为增强吹气管4的吹落功能,在此,在吹气管4上新增开一第二通气孔42,且第二通气孔42与第一通气孔41相对,吹气管4通过第一通气孔41和第二通气孔42可在短时间内进入大量气体,从而在吹气管4内壁与针头1外壁之间形成高速气流,为减缓针头1对气流的阻碍作用,将所述第一通气孔41和第二通气孔4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吹气管4侧壁的夹角α(10°≤α≤30°)设置为20°,进一步,为使得从吹气管4出口流出的高速气流能够吹落针头1上的挂珠,在此,将吹气管4与所述针头1相邻的一端设置一上小下大的喇叭口43,同时,为便于针头1吸取及高速气流的吹落效果,将喇叭口43的底端面与所述针头1的顶端面之间的距离为H(10cm≤H≤30cm)设置为15cm,喇叭口43有利于吹气管4内的高速气流在脱离喇叭口43时形成伞状流动状态,伞状流动气流将整个挂珠包裹住,以便在吹动挂珠时,挂珠出现飞溅现象。

为防止通气导管6散乱,在所述针管2的外侧壁上设置一沿其轴向方向分布的弹性卡槽21,所述通气导管6卡扣在所述弹性卡槽21内,弹性卡槽21使得通气导管6规整有序排布,避免了因通气导管6散乱而影响取样的情况的发生。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