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电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7005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掉电检测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掉电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在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状态下,需要检测掉电动作,当发现电压开始掉时,系统及时进入一特定状态,以避免掉电过程中系统处于不受控状态或出现影响用户使用的情况如异响。

现有的掉电检测电路通过采用两个三极管串联的方式,检测一个掉电电阻上的电压变化,当掉电电阻上的电压小于预设的电压值时输出掉电信号,进而达到掉电检测的效果。

现有的掉电检测电路由于只检测一个掉电电阻上的电压变化,当掉电电阻的掉电电压变化较小时,现有的掉电检测电路难以检测到掉电的发生,进而达不到掉电检测的功能使得掉电检测的灵敏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在于提供一种灵敏度高的掉电检测电路。

一种掉电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电器设备的掉电状态,包括与所述电器设备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电源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分别电性连接的负载模块、检测模块和与所述检测模块电性连接的受控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待检测电源和标准电源,所述待检测电源的输出端分别和所述负载模块和所述检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标准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模块电性连接,当所述电器设备发生掉电时,通过所述检测模块分别检测所述待检测电源和所述标准电源掉电情况达到掉电检测的功能。

上述掉电检测电路成本低,且通过所述检测模块的设计,当所述电器设备发生掉电后通过分别检测所述待检测电源和所述标准电源掉电情况,当所述待检测电源掉电至阈值电压时所述检测模块输出低电平,进而使得所述受控模块接收到掉电信号,以使达到掉电检测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串联的第二电阻和设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之间的三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待检测电源内设有待检测电阻,所述标准电源内设有标准电阻,所述待检测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标准电阻的阻值。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上设有下拉电阻,所述下拉电阻用于当所述三极管截止时拉低所述集电极的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采用PNP型三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受控模块为计时器、蜂鸣器、LED灯或功能模块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受控模块上串联有一接地电阻,所述接地电阻用于当所述掉电检测电路要输出低电平时起下拉电阻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两端电压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三极管的开启电压值,以使所述三极管正常状态时导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掉电检测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掉电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掉电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素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相关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解释。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的优选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面更加得充分。

请参阅图1至图2,一种掉电检测电路100用于检测电器设备50的掉电状态,包括与所述电器设备50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电源模块10,与所述电源模块10分别电性连接的负载模块20、检测模块30和与所述检测模块30电性连接的受控模块40,所述电源模块10包括待检测电源11和标准电源12,所述待检测电源11的输出端分别和所述负载模块20和所述检测模块30电性连接,所述标准电源12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模块20电性连接,当所述电器设备50发生掉电时,通过所述检测模块30分别检测所述待检测电源11和所述标准电源12掉电情况达到掉电检测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标准电源12的电压为12V,所述待检测电源11的电压为5V;

其中,所述负载模块20由电阻组成,所述负载模块20用于防止所述掉电检测电路100突然供电时造成的短路,进而提高了所述掉电检测电路100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检测模块30的设计,当所述电器设备50发生掉电后通过分别检测所述待检测电源11和所述标准电源12掉电情况,当所述待检测电源11掉电至阈值电压时所述检测模块30输出低电平,进而使得所述受控模块40接收到掉电信号,以使达到掉电检测的功能。

所述检测模块30包括第一电阻31、与所述第一电阻31串联的第二电阻32和设于所述第一电阻31和所述第二电阻32之间的三极管33,所述第一电阻31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33的基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33的发射极相连;

其中,由于现有的掉电检测电路由于采用两个三极管检测方式,使得成本较高不利于批量生产,而本实施例中只通过一个所述三极管33的设计就可以达到掉电检测的功能;

通过所述第一电阻31、所述第二电阻32和所述三极管33的设计,当所述电器设备50没有发生掉电,所述第一电阻31和所述第二电阻32进行分压,并所述第一电阻31上两端的电压使得所述三极管33导通,以使所述三极管33的集电极向所述受控模块40输出高电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阻3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一电阻31的阻值,以使所述三极管33正常状态时导通,进而为所述掉电检测电路100提供了工作基础。

本实施例中,所述待检测电源11内设有待检测电阻,所述标准电源12内设有标准电阻,所述待检测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标准电阻的阻值,以使所述待检测电源11上的电压掉电比所述标准电源12上的电压掉电快,进而当发生掉电时,所述待检测电源11两端的电压先下降。

所述三极管33的集电极上设有下拉电阻34,所述下拉电阻34用于当所述三极管33截止时拉低所述集电极的电压,以使所述三极管33的所述集电极向所述受控模块40发出低电平信号,所述受控模块40接到所述低电平信号做出相应的动作,以使完成所述掉电检测电路100的检测流程。

所述三极管33的be极导通电压0.7V(即be极间电压大于或等于0.7V时三极管才导通),截止电压0.5V(即be极间电压小于或等于0.5V时三极管截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31的阻值为R1,所述第二电阻32的阻值为R2,所述第一电阻31上的两端电压(即三极管33的be极间的电压)为:

(12V-5V)*R1/(R1+R2)

当所述三极管33的be极从导通到截止时be极间电压至少要减少:0.2V*(0.7V-0.5V),相当于降低了2/7*(0.2V/0.7V)

也就是12V-5V至少要降低到(1-2/7)*(12V-5V)即5V检测电路才会动作,即12V降低2V(即7V-5V)到10V时所述掉电检测电路就会动作,而现有的掉电检测电路需要所述待检测电源11掉电到8.57V才会检测到掉电信号,进而本实施例的灵敏度比现有的掉电检测电路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33起到的是开关的作用,当所述电器设备50正常供电时所述三极管33导通,当所述电器设备50发生掉电时,使得所述第一电阻31上的两端电压降低,进而所述三极管33从导通状态变为截止状态,所述三极管33的所述集电极被所述下拉电阻34拉为低电平,所述三极管33采用PNP型三极管。

所述受控模块40为计时器、蜂鸣器、LED灯或功能模块电路,当所述受控模块40为所述计时器时,所述受控模块40起到计时的效果,用于记录所述电器设备50从正常状态到检测到掉电状态需要花费的时间,以使达到检测所述电器设备50掉电快慢的效果;

当所述受控模块40为蜂鸣器时,所述受控模块40起到示警的作用,当所述电器设备50一发生掉电,通过所述检测模块30的设计检测到所述待检测电源11上的两端电压发生了变化,以使所述三极管33截止所述三极管33的所述集电极发出所述低电平信号,所述蜂鸣器接收到所述低电平信号后发出蜂鸣声提醒用户所述电器设备50发生了掉电;

当所述受控模块40为LED灯时,所述受控模块40起到示警的作用,当所述电器设备50一发生掉电,通过所述检测模块30的设计检测到所述待检测电源11上的两端电压发生了变化,以使所述三极管33截止所述三极管33的所述集电极发出所述低电平信号,所述LED灯接收到所述低电平信号后发出亮灯提醒用户所述电器设备50发生了掉电。

所述第一电阻31的两端电压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三极管33的开启电压值,以使所述三极管33正常状态时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流程是:当所述电器设备50发生掉电时,所述待检测电源11和所述标准电源12的两端电压降低,当由于所述待检测电源11的阻值大于所述标准电源12内的阻值,使得所述待检测电源11的两端电压降低得比所述标准电源12的两端电压快,进而再通过所述第一电阻31和所述第二电阻32的分压后,能快速的使得所述三极管33从正常状态切换至截止,再通过所述下拉电阻34的设计,使得所述三极管33的所述集电极向所述受控模块40发出低电平,以使达到掉电检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成本低且灵敏度高,当所述电器设备50刚发生掉电,通过检测所述待检测电源11和所述标准电源12的两端电压的变化,快速的使得所述三极管33变为截止状态并向所述受控模块40发出掉电信号,以使达到掉电检测的效果。

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掉电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抵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受控模块40上还串联有一接地电阻41;

所述接地电阻41用于防止所述受控模块40受噪声信号的影响,进而提高了所述受控模块40的可靠性,且当所述掉电检测电路100要输出低电平时起下拉电阻的作用,进而提高了所述掉电检测电路100的灵敏度。

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