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电连接在线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27848阅读:9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电连接在线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到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高压电连接在线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动力电池模组中,为了保证足够动力性能,往往电池组与电机控制器组成了高电压大电流回路。电动汽车着火事件,很多程度上是连接可靠性问题。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工况条件下会发生振动、冲击、跳跃等情况,每个连接点的接触电阻会发生变化。在长时间的振动、冲击、跳跃等影响下,部分连接点会因为氧化、松动等各种原因导致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情况发生。连接点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情况发生直接导致接触电阻增大,高压大电流回路受限于车辆高电压、大电流的宽动态范围工况影响,部分接触电阻阻值增大的连接点会因为高压大电流的流过而不断积累热量,并加速连接点的老化直至发热着火。这一问题严重威胁人员安全,阻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方案中,提出了一种用于高压电池系统高压电连接的在线诊断方法。其主体部分主要是基于车载can通信通过硬件触发实现电池包的总电压、回路总电流的同步采集,架构简单、成本低廉、控制简单,大大提高了bms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压电连接在线检测方法,包括主控单元、通信模块、采集单元,其检测步骤为:1.主控制单元通过通信模块与采样单元进行通信,发送一帧同步准备命令,采样单元接收命令后,清零同步触发器并触发同步信号;2.采样单元检测到同步信号后,进行同步采样,从而获取同一时刻的总电压、单体电压、回路电流等整体信息,主控单元根据信息计算当前回路的总阻值,并将该阻值与出厂时总阻值做比对,依此来判断高压回路是否有连接异常。

进一步的,通信模块为can、uart等方式。

进一步的,同步触发器被清零后,将自动检测通信信号第一个上升沿或下降沿后触发同步信号。

进一步的,当检测到r1大于10倍r0时,判定为高压回路连接点异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等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是以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发明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压电连接在线检测方法,包括主控单元1、通信模块2、采集单元3,其检测步骤为:1.主控制单元1通过通信模块2与采样单元3进行通信,发送一帧同步准备命令,采样单元3接收命令后,清零同步触发器并触发同步信号;2.采样单元3检测到同步信号后,进行同步采样,从而获取同一时刻的总电压、单体电压、回路电流等整体信息,主控单元1根据信息计算当前回路的总阻值r1,并将该阻值r1与出厂时总阻值r0做比对,依此来判断高压回路是否有连接异常。

优选的,通信模块2为can、uart等方式。

优选的,同步触发器被清零后,将自动检测通信信号第一个上升沿或下降沿后触发同步信号。

优选的,当检测到r1大于10倍r0时,判定为高压回路连接点异常。

主控单元1通过can、uart等方式与采样单元进行通信,在通信初始阶段,主控单元1会预先向采样单元3发送一帧同步准备命令,采样单元3接收到同步准备命令后,立即进入采样准备阶段并告知主控单元1,并清零同步触发器,同步触发器被清零后,将自动检测通信信号第一个边沿(上升沿或者下降沿)后触发同步电平。

如上述附图1、图2所示,倘若出厂前测量高压回路总阻值为ro,当在长时间的振动、冲击、跳跃等影响下,部分连接点会因为氧化、松动等各种原因导致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情况发生,连接点的阻值会变化增大,此时的总阻值为r’=ro+r1+r2+r3+r4=uo’/io’,考虑到实际复杂工况下检测误差存在,当检测到r’>10*ro时,判定为高压回路连接点异常。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

本技术:
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电连接在线检测方法,包括主控单元、通信模块、采集单元,所述主控单元与所述采集单元通过通信模块相连,其检测步骤为:一、主控制单元通过通信模块与采样单元进行通信,发送一帧同步准备命令,采样单元接收命令后,清零同步触发器并触发同步信号;二、采样单元检测到同步信号后,进行同步采样,从而获取同一时刻的总电压、单体电压、回路电流等整体信息,主控单元根据信息计算当前回路的总阻值,并将该阻值与出厂时总阻值做比对,依此来判断高压回路是否有连接异常。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载CAN通信通过硬件触发实现电池包的总电压、回路总电流的同步采集,架构简单、成本低廉、控制简单,大大提高了BMS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晶晶;柯灿;徐童辉;唐智;钟文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3.06
技术公布日:2017.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