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力值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0127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力值采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多通道力值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多通道力值采集系统用于各种需要测量一个产品的多点受力情况的场合。例如,根据船舶或者海上平台的重力分布计算其重心;平板电脑在按压不同位置时各点的受力分布情况。

现有方法测量以上情况时都是使用多套测力系统分别记录各点的受力情况。多套测力系统互不兼容。需要分别记录后进行计算。不够直观也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通道力值采集系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各点的力值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通道力值采集系统,包括至少四个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安装在受力检测点,还包括数字转换器、串口服务器和计算机系统,所述传感器接入所述数字转换器,将受到的实时压力值传输至所述数字转换器,所述数字转换器将模拟压力值转换为数字压力值,发送至所述串口服务器,所述串口服务器处理接收到的数字压力值,与所述计算机系统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通过四线制电桥方式与所述数字转换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数字转换器通过RS232通信接口或RS485通信接口与所述串口服务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手提式铝箱,所述传感器、数字转换器和串口服务器均集成在所述手提式铝箱内。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数字转换器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手提式铝箱内还设有开关电源、电源插座和漏电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多个传感器、数字转换器、串口服务器和计算机系统统计各个受力部位的力值,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各点的力值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通道力值采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感器;2-数字转换器;3-串口服务器;4-RS232通信接口;5-开关电源;6-漏电开关;7-电源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通道力值采集系统,包括至少四个传感器1,传感器1安装在受力检测点,还包括数字转换器2、串口服务器3和计算机系统,传感器1接入数字转换器2,将受到的实时压力值传输至数字转换器2,数字转换器2将模拟压力值转换为数字压力值,发送至串口服务器3,串口服务器3处理接收到的数字压力值,与计算机系统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利用多个传感器1、数字转换器2、串口服务器3和计算机系统统计各个受力部位的力值,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各点的力值变化。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1的个数为9.

传感器1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1,传感器1通过四线制电桥方式与数字转换器2连接。传感器1量程100kg。另可根据客户需求更换其他量程及尺寸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1。

传感器1采集现场实时力值转换成电信号进入数字转换器2,数字转换器2前端采用24位专用A/D转换器,高精度、高分辨率Σ-△型A/D转换,在数字转换器2运算后生成实时力值数据通过RS232端口上传,串口服务器3中转进入电脑处理。

数字转换器2通过RS232通信接口4或RS485通信接口与串口服务器3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手提式铝箱,传感器1、数字转换器2和串口服务器3均集成在手提式铝箱内。全部零件集成于手提式铝箱中,操作简单,携带方便。

传感器1与数字转换器2一一对应。

手提式铝箱内还设有开关电源5、电源插座7和漏电开关6。

计算机系统控制记录每个受力点压力值的最大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获取的第一个压力值作为最大值;

将获取的压力值与最大值比较,若大于最大值,则替换为最大值,否则不更新最大值。

本实用新型使用串口服务器3处理数字信号,采样速度快,通讯稳定。

具体的,计算机系统里安装有测试软件,同时记录9个点的受力情况。软件里单通道取得最大值步骤:

1、重量触发,将这个时候的点作为取得最大值的初始点;

2、每接受到一个点,都与上一次更新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如果这个点大于原最大值,则更新最大值的值,否则不更新

3、重量小于触发值,重量比较完成,此时得到了整个过程的最大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