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分析检测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4609发布日期:2018-08-28 23:5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外诊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样本分析检测单元。



背景技术:

血细胞计数属于医学领域中最为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之一,由于循环在人体血流之中的细胞(例如: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可以提供关于病人总体健康状况的概览,因此,医学专业人员能够依据血流之中某种特定类型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来确定某些疾病状态。最初,医疗专业人员对血液细胞的数都采用的是手工方式:在显微镜下观察病人血液样本制成的血涂片(又称为血膜或外周血涂片),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通常是借助血球仪(又称:血细胞分析仪) 来完成这一过程。

在血球仪内部,通常是借助试管座带动试管在置样位置和吸样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试管座在置样位置装载试管,装载完成以后,试管座会带着试管移动到吸样位置,并预设流程进行穿刺吸样、分析、清洗等后续操作,直至输出最终的检验结果。

现有的血球仪通常都具有常规试管进样模式、优先处理试管置样模式两种模式。

在常规试管进样模式下,试管座能够在吸样位置、置样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当进样装置将试管移送到置样位置以后,抓取装置下降并抓取试管,然后抓取装置带着试管向上提升至试管座上方的位置,试管座再向外移动到置样位置,抓取装置降下以将试管放置到试管座内,最后,由试管座位移将试管运送至吸样位置,进行吸样操作。在优先处理试管置样模式此模式下,该试管座从吸样位置出发,不再停留于置样位置,而是移动到优先处理试管置样位置,操作人员在此位置手动装载试管。

上述结构虽然具有常规试管进样、优先处理试管进样这两种功能,然而,由于常规试管和优先处理试管的进样及检测过程都需要占用试管座,在常规试管的进样或检测过程中,若需要装载优先处理试管,由于试管座装载着常规试管、取样过程中试管座无法移动等原因,试管座在检测完成之前都无法弹出,操作人员往往只能手持优先处理试管在仪器旁边等待前一个试管的检测过程结束后,才能将优先处理试管放置于试管座中,耗费操作人员大量的等待时间,并且,优先处理试管在短时间内无处安放,也增加了接触感染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优先处理试管置样的样本分析检测单元,尤其体现在优先处理试管安装上机操作简便、耗时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样本分析检测单元,包括:

吸样装置,所述吸样装置具有吸取部件,所述吸取部件能够对位于吸样位置的常规试管或优先处理试管进行吸样操作;

用于进行常规试管抓取的第一试管抓取位置;

用于进行优先处理试管抓取的第二试管抓取位置;

试管抓取装置,所述试管抓取装置能够将运送到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的所述常规试管抓取到所述吸样位置,所述试管抓取装置能够将运送到所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的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抓取到所述吸样位置。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试管移动装置,所述第一试管移动装置能够将所述常规试管运送至第一试管抓取位置;和/或,第二试管移动装置,所述第二试管移动装置能够将所述优先处理试管运送至第二试管抓取位置。

优选的,所述试管抓取装置包括抓取部件和水平位移机构,所述水平位移机构使所述试管抓取装置在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所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和所述吸样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直线往返运动。

优选的,所述吸样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试管座,所述试管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吸取部件的下方。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轨道及其驱动机构带动试管座进行位移的方式,本方案中由抓取部件主动移动、而试管座保持静止,在满足试管从抓取位置移动到吸样位置的试管座的需求的同时,省去了原来设置在整机中部的试管座移动轨道及其驱动机构,减小了整体体积,并且解决了试管座在移动过程中容易与其他部件相互干涉的问题,减少了故障率,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优选的,所述试管抓取装置的移动路径与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所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及所述吸样位置立体交叉。

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试管抓取装置在第一试管抓取位置、第二试管抓取位置及吸样位置之间移动并传递试管,相比于现有技术中试管抓取装置与试管座导轨相互配合的方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故障率低、体积小巧等有益效果。

优选的,所述常规试管和所述优先处理试管上设置有识别码,在所述吸样位置的设置有用于读取该识别码的扫码装置,所述吸样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旋转的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带动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旋转以使得所述识别码对准扫码装置。

采用这样的结构,将用于驱动试管旋转的旋转装置设置在试管座的底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试管座移动路径中途两侧设置作用于试管侧壁的驱动机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体积小巧,节约了仪器内部的空间,并且从控制流程上看,试管无需在扫码位置停留并做单独的扫码操作,大大简化了控制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供应所述常规试管的进样装置,所述进样装置包括第一存放部和第二存放部,所述第一存放部用于存放装载有待检测样本的所述常规试管,所述第二存放部用于存放已完成检测的所述常规试管;所述第一试管移动装置在所述第一存放部与所述第二存放部之间运送所述常规试管,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试管移动装置的运送路径上。

采用这样的结构,借用常规试管在进样装置上的运动,自动地将常规试管传递到试管抓取装置的下方,以此省去了一个单独的、将常规试管移动到抓取位置的结构。

优选的,当所述进样装置将所述常规试管运送到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后,所述横向位移机构带动所述试管抓取装置移动到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的上方,所述试管抓取装置沿竖向下降并抓取所述常规试管后上升复位,所述横向位移机构带动所述试管抓取装置沿水平方向移动到所述吸样位置的上方,所述试管抓取装置沿竖向下降并将所述常规试管放置于所述吸样位置的试管座内。

优选的,所述试管抓取装置从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取出所述常规试管后摇晃并使所述常规试管内的样本混匀,再将所述常规试管放置到所述吸样位置的试管座内。

优选的,还包括接收移动所述第二试管移动装置的指示的接收部件;

当所述接收部件收到弹出指令后,所述第二试管移动装置弹出以供操作人员将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放置于所述第二试管移动装置上;

当所述接收部件收到送入指令后,所述第二试管移动装置使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移动到所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

优选的,当所述第二试管移动装置将所述优先处理试管运送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后,所述水平位移机构带动试管抓取装置移动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的上方,所述试管抓取装置沿竖向下降并抓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后上升复位,所述水平位移机构带动试管抓取装置和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沿水平方向移动到所述吸样位置的上方,所述试管抓取装置沿竖向下降并将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放置于所述吸样位置的试管座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试管移动装置设置在进样装置上。

采用这样的结构,本方案将第二试管移动装置布置在进样装置上,不仅能够与试管抓取装置的运动路径立体交叉,并且,这样的布局使得优先处理试管的上机位置更低、更易于操作人员放置试管,具有操作方便、占用空间小等效果。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具有驱动部,所述旋转装置的所述驱动部能够在吸样位置与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侧部和/或底部接触以带动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旋转。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的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试管座的底部,所述旋转装置的驱动部能够伸到所述试管座内部并与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底部接触以带动其旋转。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能够于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侧部驱动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旋转;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用于与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侧壁接触的带动部件,和用于驱动所述带动部件带动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旋转的旋转驱动部件。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的驱动部高于所述试管座,所述旋转装置的驱动部能够与位于所述试管座上方的、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侧壁接触以带动其旋转。

优选的,所述试管座的上方还设置有试管夹持装置,所述试管夹持装置能够在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旋转的时候,和/或,所述吸取部件进行所述吸样操作的时候,将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支撑扶正。

所述试管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可运动地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设置有接触部,所述第一夹持臂的接触部能够与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侧壁接触以提供支撑力,所述旋转装置设置于所述试管夹持装置上,所述旋转装置的带动部件为所述第一夹持臂的所述接触部。

优选的,所述试管夹持装置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脱离所述试管座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可运动地设置,当所述限位板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限位板用于解除对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脱离所述试管座的限制。

优选的,所述试管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可运动地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设置有接触部,所述第一夹持臂的接触部能够与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侧壁接触以提供支撑力,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试管夹持装置的所述第一夹持臂或所述第二夹持臂固定相连,且所述限位板通过与其固定相连的所述第一夹持臂或所述第二夹持臂可运动地设置,所述限位板位于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对称面的同侧。

优选的,所述试管夹持装置包括夹持臂,所述夹持臂设置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能够与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侧壁接触以提供支撑力,所述旋转装置设置于所述夹持臂上,所述接触部为所述旋转装置的驱动部。

优选的,还包括配置在所述样本分析检测单元前侧的前盖,所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和/或所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在所述前盖的里侧。采用这样的结构,整机无运动机构裸露在外,结构更加安全,可靠性更好。

优选的,所述试管抓取装置使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在高于所述第一试管移动装置中的所述常规试管或所述优先处理试管的上缘高度的位置移动。

优选的,所述样本分析检测单元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共用于所述常规试管中盛装的样本和所述优先处理试管中盛装的样本;

所述样本是血液;

所述检测器检测所述血液中所含的血细胞。

相比于传统方案中常规试管与优先处理试管共用同一个试管移动装置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样本分析检测单元通过新增一个可独立工作的第二试管移动装置,在需要放置优先处理试管的时候,第二试管移动装置可以随时移出并接纳该试管,而不再需要等待常规试管的检测完成、直至第一试管容纳单元空闲出来,以此大幅缩短了操作人员的等待时间,并缩短了优先处理试管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降低了接触外界感染的危险性,另外,优先处理试管的插入也不会受到正在运行中的检测的影响,有利于随时添加优先处理试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常规试管抓取置样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优先处理试管抓取置样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试管抓取装置将常规试管或优先处理试管在吸样位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常规试管抓取置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优先处理试管抓取置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试管抓取装置将常规试管或优先处理试管在吸样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装置及试管夹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装置及试管夹持装置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装置及试管夹持装置限位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试管座及旋转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吸样位置—101;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常规试管—201;优先处理试管—202;吸取部件—3;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试管容纳单元—501;试管抓取装置—6;抓取部件—601;试管座—7;扫码装置—8;进样装置—9;第一存放部—901;第二存放部—902;旋转装置—1001;带动部件—1002;旋转驱动部件—1003;辅助部件—1004;试管夹持装置—1101;夹持臂—1102;限位板—1201;旋转部件—1301;驱动部件—1302;连通器—13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样本分析检测单元包括吸样装置3、用于进行常规试管201抓取的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用于进行优先处理试管202抓取的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以及试管抓取装置6,试管抓取装置6能够将运送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的常规试管201抓取到吸样位置101,试管抓取装置6能够将运送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的优先处理试管202抓取到吸样位置101。

本实施例中的试管抓取装置6包括抓取部件601、横向位移机构、上下位移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横向位移机构和上下位移机构均采用驱动电机与同步带相配合的结构,实现了直线驱动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横向位移机构和上下位移机构也可以是链传动、齿轮齿条或是其他直线往复运动机构,本实施例中试管抓取装置6的横向位移机构使抓取部件601在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和吸样位置101之间沿水平方向直线往返运动,其中,抓取部件601的移动路径与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及吸样位置 101立体交叉,在本实施例中,抓取部件601能够在横向位移机构的带动下,移动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的正上方,再由上下位移机构的带动抓取部件601升降并抓取常规试管201,又如,抓取部件601能够在横向位移机构的带动下,移动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的正上方,再由上下位移机构带动抓取部件601升降并抓取优先处理试管202。相比于现有技术中试管座7主动地在置样位置和吸样位置101之间移动的方式,本方案中,抓取部件601主动运动、而试管座7保持不动,在满足试管从抓取位置移动到吸样位置101之间移动需求的同时,不再需要在整机中布局最紧凑的地方预留空间来布局试管座7移动轨道及其驱动机构,非常利于整机内部的空间布局,相比于现有技术中试管抓取装置6与试管座7导轨相互配合的方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故障率低、体积小巧等有益效果,并且,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试管座7在移动过程中容易与其他部件或管线发生相互干涉的问题,减少了故障率。另外,试管抓取装置6还设置有摆动混匀组件,试管抓取装置6从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取出常规试管201后摇晃并使常规试管201内的样本混匀,再将常规试管201放置到吸样位置101的试管座7内。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以将常规试管201移动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的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具体的,试管抓取装置6能够将运送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 的常规试管201抓取到吸样位置101,可以理解的,试管抓取装置6至少具有用于容纳常规试管201的容纳结构、以及用于驱动该容纳结构及常规试管201移动的驱动机构,待常规试管201被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移动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 后,该试管抓取装置6将常规试管201抓起、转移并放置到吸样位置101,以供吸取部件3进行吸样操作。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以将优先处理试管202移动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 的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具体的,试管抓取装置6能够将运送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的优先处理试管202抓取到吸样位置101,可以理解的,第二试管移动装置 5至少具有用于容纳优先处理试管202的容纳结构、以及用于驱动该容纳结构及优先处理试管202移动的驱动机构,待优先处理试管202被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移动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后,试管抓取装置6将优先处理试管202抓起、转移并放置到吸样位置101,以供吸取部件3进行吸样操作。

可以理解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也可以是通过人工手动操作的方式放置在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或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例如,对于偶而出现的优先处理试管202,在样本分析仪中可以仅预留一个第二试管抓取位置 103,与此同时,无需单独的设置一个移动机构,这样的话,操作人员也可以直接将优先处理试管202手动的放置在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进而由试管抓取装置6进行后续操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分别是通过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和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进行移动,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和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 的主要作用是把试管传递到抓取位置,再由试管抓取装置6将试管放置到吸样位置101进行吸样操作。具体的,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能够将常规试管201运送至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能够将优先处理试管202运送至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接下来,由试管抓取装置6进行后续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常规试管201是由进样装置9进行移动,具体的,进样装置9包括第一存放部901和第二存放部902,第一存放部901用于存放装载有待检测样本的常规试管201,第二存放部902用于存放已完成检测的常规试管201,进样装置 9通常会包含一个将常规试管201从第一存放部901搬送到第二存放部902的搬送装置,本实施例中,该搬送装置包括传送带,常规试管201先装载于试管架上,再由该传送带,从第一存放部901连试管架一同搬送到第二存放部902中,本实施例中,用于使常规试管201运送至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的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 设置于进样装置9上,具体的,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在第一存放部901与第二存放部902之间运送常规试管201,即:在第一存放部901和第二存放部902之间搬送常规试管201的传送带用作使常规试管201运送至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的第一移动试管装置4,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设置于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的运送路径上,这样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先通过高度位置较低的进样装置9放置常规试管 201,再用试管抓取装置6提升至位于上层的试管座7上,具有常规试管201置样上机的高度低、易于操作人员放置常规试管201、操作方便、分析仪整机两层式结构占用台面空间小等有益效果。

操作人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除了按照顺序自动进行排队检测的常规试管201,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需要优先处理的优先处理试管202。从结构上看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通常没有太大的差异,即: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都可称作试管,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优先处理试管202需要插队进行优先处理,因此,优先处理试管202的检测等待时间相对较短,而常规试管 201是按序列依次排队检验的,因此,常规试管201的检测等待时间相对较长,若采用传统的结构很难对优先处理试管202进行及时地处理。

为此,为了满足优先处理需求,本实施例样本分析检测单元设置了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主要用于移送优先处理试管202,其包括用于容纳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优先试管容纳单元,在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内也具有致动机构,通过该致动使优先试管容纳单元在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和吸样位置 101之间往返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设置在进样装置9上,并且,试管抓取装置6的横向位移机构驱动抓取部件601的直线运动的轨迹分别与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和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立体交叉,即:从俯视角度看,抓取部件601前后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和第二试管抓取位置 103均位于抓取部件601前后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的移动轨迹上,这样布局使得抓取部件601只需要沿同一直线方向运动即可覆盖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和吸样位置101,有利于简化抓取装置的结构和控制,并且,相比于把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布置在进样装置9上方的仪器内部空间中,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上机位置更低、更易于操作人员放置试管,具有操作方便、占用空间小等效果。另外,本实施例样本分析检测单元的前侧还设置有前盖,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和/或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在前盖的里侧,采用这样的结构,整机无运动机构裸露在外,结构更加安全,可靠性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的试管座7是固定设置在吸样位置101,即:在吸样位置101设置有用于容纳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试管座7,试管座7固定设置于位于吸样位置101时吸取部件3的下方,以供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置入。采用这样的方式,由于本方案中采用了能够平移的试管抓取装置6,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常规试管201、优先处理试管202和试管座7各有一个单独的平移机构的方式,本方案中通过试管抓取装置6实现了上述运动,具有结构更精简、并且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结构布局,尤其体现在试管抓取装置6的移动机构可以布置在分析仪顶部,避免占用分析仪内部宝贵的空间,另外,将上述移动机构设置在分析仪顶部也可以避免占用仪器内部空间时移动过程中容易与管路、线路发生干涉等情况。

相比于传统方案中常规试管201与优先处理试管202共用同一个试管移动装置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样本分析检测单元通过新增一个可独立工作的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在需要放置优先处理试管202的时候,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可以随时移出并接纳该试管,而不再需要等待常规试管201的检测完成、直至第一试管移动装置4的容纳单元空闲出来,以此大幅缩短了操作人员的等待时间,并缩短了优先处理试管202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降低了接触外界感染的危险性,另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插入也不会受到正在运行中的检测的影响,有利于随时添加优先处理试管202。

本实施例中的吸取部件3能够按需移动到吸样位置101,同时,也意味着该吸取部件3能够按需移动到吸样位置101的旁侧等待以免出现干涉,这样有利于避让其他部件,避免在试管放入试管座7的过程中出现干涉等情况。吸取部件3 能够对位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进行吸样操作,本实施例中,该吸取部件3为穿刺采样针,该穿刺采样针能够沿竖直方向上下升降,待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移动至吸样位置101以后,吸样装置3通过其驱动机构使穿刺采样针向下移动、以刺穿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顶部的密封盖,并伸进试管内部进行吸样操作。

本实施例样本分析检测单元具有两种进样模式。

第一种是常规试管进样模式,在此模式下,常规试管201按照以下步骤进样上机、以待吸取部件3进行吸样操作:如图2所示,当进样装置9将常规试管201 运送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后,横向位移机构带动抓取部件601移动到第一试管抓取位置102的上方,抓取部件601沿竖向下降并抓取常规试管201后上升复位。接下来,如图5所示,横向位移机构带动抓取部件601和常规试管201沿水平方向移动到吸样位置101的上方,然后如图4和图7所示,抓取部件601沿竖向下降并将常规试管201放置于吸样位置101的试管座7内。

第二种是优先处理试管进样模式,在此模式下,优先处理试管202按照以下步骤进样上机、以待吸取部件3进行吸样操作:如图3所示,当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将优先处理试管202运送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后,横向位移机构带动抓取部件601移动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的上方,抓取部件601沿竖向下降并抓取优先处理试管202后上升复位,接下来如图6所示,横向位移机构带动抓取部件601 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沿水平方向移动到吸样位置101的上方,然后如图4和图7所示,抓取部件601沿竖向下降并将优先处理试管202放置于吸样位置101的试管座 7内。

本实施例中,常规试管进样模式和优先处理试管进样模式是根据操作人员的指令相互切换的,本实施例中的样本分析检测单元默认按照常规试管201进样模式工作,当出现需要优先处理试管202后,操作人员能够人工地切换工作模式,具体如下:还包括接收移动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的指示的接收部件;当接收部件收到弹出指令后,第二试管移动装置5弹出以供操作人员将优先处理试管202放置于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上;当接收部件收到送入指令后,第二试管移动装置 5使优先处理试管202移动到第二试管抓取位置103。

本实施例中,待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在移动到吸样位置101的试管座7之后,接下来进行旋转扫码操作。本实施例中,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均需要进行旋转扫码操作,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上设置有识别码,在吸样位置101的设置有用于读取该识别码的扫码装置8,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是,吸样位置101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的旋转装置1001,旋转装置1001带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以使得识别码对准扫码装置8。

本方案中,将用于驱动试管旋转的旋转装置1001设置在吸样位置101,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试管座7移动路径中途两侧设置作用于试管侧壁的驱动机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体积小巧,节约了仪器内部的空间,并且从控制流程上看,试管无需在扫码位置停留并做单独的扫码操作,大大简化了控制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另外,为了提高识别准确度、降低出错概率,在进样装置9上还可以增设一组旋转扫码装置8,即:常规试管201可以在进样装置9上进行一次扫码后,再由试管抓取装置6提升并进行后续置样扫码吸样操作。

其中,旋转装置1001至少有从试管侧部驱动、从试管底部驱动这两种方式,即:旋转装置1001具有驱动部,旋转装置1001的驱动部能够在吸样位置101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部和/或底部接触以带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旋转装置1001能够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 的侧部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旋转装置1001包括:用于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壁接触的带动部件1002,和用于驱动带动部件1002带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的旋转驱动部件1003。

试管座7的上方还设置有试管夹持装置1101,试管夹持装置1101能够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的时候,和/或,吸取部件3进行吸样操作的时候,将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支撑扶正。

本实施例中的试管夹持装置1101设置在吸样位置101,试管夹持装置1101包括夹持臂1102,夹持臂1102设置有接触部,接触部能够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壁接触以提供支撑力,旋转装置1001设置于夹持臂1102上,接触部为旋转装置1001的旋转驱动部件1003。

当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 202的侧部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时,上述旋转装置1001可运动地设置,当需要旋转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将旋转装置1001运动至吸样位置101,以使旋转装置1001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相连,启动旋转装置1001,实现旋转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待完成旋转后,旋转装置1001复位。

当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 202的顶部和侧部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时,以及当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顶部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时,亦可参考上述结构。

为了减小高度,优先选择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 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部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此时,上述旋转装置1001包括:用于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接触的带动部件1002,和用于驱动带动部件1002带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的旋转驱动部件1003。可以理解的是,旋转驱动部件1003驱动带动部件1002旋转。

上述旋转装置1001,利用带动部件1002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 的摩擦力来带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所需部件较少,结构较简单。

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在上述摩擦力的作用下旋转时,常规试管 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较易发生偏移,为了避免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 202发生偏移,上述旋转装置1001还包括:与带动部件1002相对设置且用于限位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辅助部件1004。

上述带动部件1002和辅助部件1004相对设置,即上述带动部件1002和辅助部件1004分别位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轴线的两侧,这样,保证了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受力平衡,提高了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时的平稳性。

由于辅助部件1004用于限位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则上述辅助部件1004也用于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接触。当带动部件1002旋转时,辅助部件1004可旋转,也可不旋转。

对于上述带动部件1002和辅助部件1004的高度相对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上述带动部件1002的底端和辅助部件1004的底端平齐,或上述带动部件1002的顶端和辅助部件10047的顶端平齐,或上述辅助部件1004的底端高于上述带动部件1002的底端、上述辅助部件1004的顶端低于上述带动部件1002的顶端,或上述带动部件1002的底端高于上述辅助部件1004的底端、上述带动部件1002的顶端低于上述辅助部件1004的顶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带动部件1002和辅助部件1004可为板状,轮子状或块状。优选地,上述带动部件1002为带动轮,辅助部件1004为辅助轮。这样,利用滚动的方式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减小了旋转阻力,减少了能量损耗;通过滚动的方式,减小了对信息码粘贴牢靠性的影响,特别是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上的信息码粘贴不牢固或有翻边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旋转效果,提高了可靠性。

为了提高旋转效果,上述带动轮的直径大于辅助轮的直径,且带动轮的数目小于辅助轮的数目。具体地,带动轮为一个,辅助轮为两个;或者带动轮为两个,辅助轮为三个以上,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带动轮为一个,辅助轮为两个时,两个辅助轮关于带动轮的轴线对称设置,有效提高了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受力平衡性。

上述带动部件1002用于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接触,通过带动部件1002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为了增大带动部件1002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 202的摩擦力,上述带动部件1002的外部设置有胶圈,上述带动部件10029通过胶圈用于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接触。

上述结构中,通过增设胶圈,还可减少带动部件1002的磨损;而且,胶圈具有弹性,保证了带动部件1002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充分连接,提高了可靠性。另外,当胶圈损坏后,仅更换胶圈即可,无需更换带动部件1002,降低了维护成本。

本实施例中,试管夹持装置1101包括第一夹持臂1102和第二夹持臂1102,第一夹持臂1102和/或第二夹持臂1102可运动地设置,第一夹持臂1102设置有接触部,第一夹持臂1102的接触部能够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壁接触以提供支撑力,旋转装置1001设置于试管夹持装置1101上,旋转装置1001 的带动部件1002为第一夹持臂1102的接触部。

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部件1003设置于第一夹持臂1102,带动部件100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夹持臂1102上,辅助部件1004固定在第二夹持臂1102上。带动部件1002为第一夹持臂1102的夹持部,则表明第一夹持臂1102通过带动部件 1002用于与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接触;辅助部件1004为第二夹持臂 1102的夹持部,则表明第二夹持臂1102通过辅助部件1004用于与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接触。当试管夹持装置1101夹持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时,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可绕其轴线旋转,则夹持结构夹持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时,通过旋转驱动部件1003的驱动,可实现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的旋转。

上述带动部件1002和辅助部件1004具有双重作用,从而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利于设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而且,带动部件1002随第一夹持臂1102 运动,和/或辅助部件1004随第二夹持臂1102运动,无需再设置驱动带动部件 1002和/或辅助部件1004运动的驱动部件,进一步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

上述试管夹持装置1101的夹持臂1102可仅包括上述第一夹持臂1102和第二夹持臂1102,也可包括其他的夹持臂1102,本实施例对上述试管夹持装置1101 的夹持臂1102数目不做限定。

上述旋转装置1001中,也可选择带动部件1002与第一夹持臂1102的夹持部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辅助部件1004与第二夹持臂1102的夹持部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当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由试管夹持装置1101夹持时,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可绕其轴线旋转。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与该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顶部相连;或者,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 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部驱动其旋转,具体地,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部相连;或者,上述旋转装置1001能够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部和顶部驱动其旋转,具体地,上述旋转装置 1001能够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部和顶部相连。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相连可为接触相连,由于上述结构,实现了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 的定位和旋转在同一工位实现,较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再设置移动机构,有效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减小了占用空间,便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如图8至图10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旋转装置1001的旋转驱动部件 1003设置于试管座7的底部,旋转装置1001的驱动部能够伸到试管座7内部并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底部接触以带动其旋转,可以理解的是,旋转装置1001用于驱动试管座7内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绕其轴线旋转。

通过上述旋转装置1001旋转试管进行扫码操作后,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需要进行吸样操作,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吸取部件3穿刺采样,采用这种方式,吸取部件3抽离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时,较易将常规试管201 和优先处理试管202带走,导致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脱离试管座7。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上述旋转装置1001还包括:用于限制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脱离试管座7的限位板1201;其中,限位板1201可运动地设置,当限位板1201运动至预设位置时,限位板1201用于解除对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限制。

具体的,试管夹持装置1101包括第一夹持臂1102和第二夹持臂1102,第一夹持臂1102和/或第二夹持臂1102可运动地设置,第一夹持臂1102设置有接触部,第一夹持臂1102的接触部能够与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侧壁接触以提供支撑力,限位板1201与试管夹持装置1101的第一夹持臂1102或第二夹持臂1102固定相连,且限位板1201通过与其固定相连的第一夹持臂1102或第二夹持臂1102可运动地设置,限位板1201位于第一夹持臂1102和第二夹持臂1102 的对称面的同侧。

上述限位板1201用于限制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脱离试管座7,具体地,上述限位板1201用于限制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沿竖直向上的方向脱离试管座7。当限位板1201运动至预设位置时,限位板1201用于解除对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限制,则表明此时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 202可脱离试管座7,当限位板1201运动至预设位置时可通过抓取模块抓取试管座7上的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以及和向试管座7释放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

当需要试管抓取装置6抓取试管座7上的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或向试管座7释放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时,将限位板1201运动至预设位置使得限位板1201解除对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限制,从而避免了限位板1201干涉抓取模块的抓取和释放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保证了抓取模块能够抓取和释放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

上述限位板1201限制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脱离试管座7时,限位板1201位于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顶部,且限位板1201在常规试管 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顶面所在平面内的投影与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 202的顶面具有重叠部分;当限位板1201解除对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 的限制后,限位板1201在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顶面所在平面内的投影与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顶面无重叠部分。

上述限位板1201可运动地设置,具体地,上述限位板1201的运动方式为转动、移动或者其他。

上述限位板1201可运动地,具体地,限位板1201可运动地设置在试管夹持装置1101上。

为了简化结构,优先选择限位板1201可运动地设置在试管夹持装置1101上。具体地,用于夹持且定位该吸样工位101的常规试管201和优先处理试管202的试管夹持装置1101时,限位板1201与试管夹持装置1101的夹持臂1102固定相连,且与限位板1201固定相连的夹持臂1102可运动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未与限位板1201固定相连的夹持臂1102可运动地设置、也可固定设置。

上述限位板1201随可运动的夹板运动,当需要抓取试管座7上的常规试管 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或向试管座7释放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时,先使可运动的夹持臂1102运动,限位板1201随夹持臂1102运动,使得试管夹持装置1101处于释放状态以及限位板1201运动至预设位置,解除对试管座7上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限制,如图8至图10所示,保证了抓取模块能够抓取和释放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当试管夹持装置1101夹持常规试管 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时,限位板1201限制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脱离试管座7,如图8至图10所示。

同时,通过限位板1201与试管夹持装置1101的夹持臂1102固定相连,则便于保证试管夹持装置1101和限位板1201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便于保证对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定位和限位,有效降低了对试管夹持装置1101和限位板1201的安装要求。

上述限位板1201可为一个,该限位板1201仅与一个夹持臂1102固定相连;或者上述限位板1201与夹持臂1102的数目相等,且限位板1201与夹持臂1102一一对应;或者,上述限位板1201的数目小于夹持臂1102的数目。为了简化结构,上述限位板1201为一个,且上述限位板1201仅与一个夹持臂1102固定相连。

上述试管夹持装置1101还包括用于驱动试管夹持装置1101夹持和释放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夹持驱动部件。具体地,通过夹持驱动部件的驱动,实现夹持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和释放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该夹持驱动部件可为电机,也可为气缸,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夹持驱动部件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且夹持驱动部件与夹持臂 1102一一对应。为了减少零部件,上述夹持驱动部件为一个,且夹持驱动部件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夹持臂1102夹持和释放。

当夹持驱动部件为一个时,可选择仅一个夹持臂1102可运动,也可选择每个夹持臂1102均可运动。

优选地,上述夹持驱动部件通过其双向转动实现两个夹持臂1102的夹持和释放。具体地,夹持驱动部件正转,实现两个夹持臂1102的夹持;夹持驱动部件反转,实现两个夹持臂1102的释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两个夹持臂1102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与上述夹持驱动部件相连。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夹持臂1102与皮带传动机构的皮带固定相连,两个夹持臂1102的运动方向相反,则表明两个夹持臂1102分别设置在移动方向相反的两段皮带上。

上述皮带传动机构的结构存在多种,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上述皮带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两个张紧轮,皮带;其中,夹持驱动部件与主动轮传动相连,皮带的两端套设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皮带的中部由两个张紧轮张紧。

具体地,两个张紧轮分别为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两个夹持臂1102分别为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与第一张紧轮和从动轮之间的皮带固定相连,第二夹板与第二张紧轮和从动轮之间的皮带固定相连,第一张紧轮和从动轮之间的皮带、第二张紧轮和从动轮之间的皮带平行设置。

当然,也可选择上述皮带传动机构为其他结构,例如不设置张紧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吸样位置101即为试管夹持装置1101的夹持位。上述旋转装置1001与试管座7配合使用,该试管座7用于放置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试管座7 设置在吸样位置101,通过试管夹持装置1101的夹持实现对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的定位,通过旋转装置1001驱动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旋转。

上述旋转装置1001用于驱动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 202旋转,由于吸样位置101的常规试管201或优先处理试管202由试管座7容纳,由试管夹持装置1101夹持,则上述旋转装置1001可设置于试管夹持装置1101。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试管座7和试管之间还设置有负压吸附装置,在此部分,试管包括放置到试管座7内部的常规试管201,试管也包括放置到试管座7内部的优先处理试管202,具体的,在试管座7的底部设置有向试管提供负压的负压源,负压源在图中未单独示出,具体的,负压源产生的负压力作用于试管的底部与试管座7之间的空间,以使得试管座7底部与试管之间贴合的更紧密,或是使试管座7与试管之间形成负压腔,以使得试管座7与试管之间更加紧密地接触,以免出现打滑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在试管座7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试管接触的旋转部件1301,试管的底部通过旋转部件1301可转动地设置于试管座7内,其中,旋转部件1301 可转动地设置于试管座7内,旋转部件1301连接有驱动其在试管座7内部转动的驱动部件1302,该旋转座为能够在负压作用下产生形变的部件,该旋转部件 1301沿其轴向中部设置有中央通道,该中央通道内设置有连通器1303,该连通器1303的作用是将负压源产生的负压引入到旋转部件1301与试管之间的间隙内,本实施例中,连通器1303的一端位于试管座7内底部与试管之间的间隙中,具体的,连通器1303的上端位于旋转部件1301上方与试管之间的间隙中,连通器1303的另一端与负压源连接,相比于传统的试管座7带动试管旋转的方式,现有的试管座7与试管的接触面积比较小,所以会导致在试管座7在对试管进行驱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打滑的现象,从而使得试管座7的驱动力不能完全传递到试管上,导致旋转不顺畅,从而导致试管的标签不能够对准信息读取装置,从而导致信息获取失败,采用上述结构,使得负压能够作用于试管座7 与容器底部之间,从而使得容器与试管座7之间因负压吸引而紧密接触,能够增大摩擦力,从而使得旋转传动更充分。

本实施例中,旋转部件1301的驱动装置为中空的驱动轴,负压源的连通器1303位于该中空结构中,因此,驱动轴在驱动旋转部件1301转动而旋转的过程中,连通器1303能够保持相对的静止,或者说连通器1303能不保持不转动。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部件1301的上部设置有一个敞口的凹部,试管位于该凹部内,并以此实现试管与试管座7的连接,当负压源产生负压的时候,试管被更加紧密地贴合在旋转部件1301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样本分析检测单元中,除了前述用以吸移试管中血液样本的结构之外,为了实现并完成血细胞计数,后续还包括用以对血液样本进行检验的检验模块,该检测模块共用于常规试管201中盛装的样本和优先处理试管 202中盛装的样本,本实施例中,样本是血液,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血液中所含的血细胞,另外,还包括用以清洗吸取部件3的清洗模块、用以实现探测的传感模块、用以实现各模块组件之间自动化控制模块等,这部分结构在现有的分析仪中都有可供参考的方案,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