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66457发布日期:2018-06-23 00:36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淋雨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乘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人们对乘用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乘用车舱室防雨密封性是乘用车质量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与汽车舒适性、安全性息息相关。防雨密封性试验越来越受到各主机厂的重视。

淋雨试验装置是乘用车进行淋雨密封性试验的主要试验设备。然而现有的淋雨试验装置存在如下缺点:价格昂贵;需要专用的场地来挖建蓄水池,建好以后使用地点固定,不能灵活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解决现有的淋雨试验装置存在价格昂贵,使用地点固定,不能灵活移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包括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的淋雨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下方的帆布水池,其中,所述支撑框架为报废商用车白车身;所述淋雨管路包括用于对待测乘用车前部进行喷淋的前部淋雨管路、用于对所述待测乘用车后部进行喷淋的后部淋雨管路、用于对所述待测乘用车左部进行喷淋的左部淋雨管路、用于对所述待测乘用车右部进行喷淋的右部淋雨管路以及用于对所述待测乘用车顶部进行喷淋的顶部淋雨管路;所述的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分别与所述帆布水池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上分别设有球阀。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上分别设有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上分别设有电子水泵。

进一步地,还包括稳压电源,所述的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分别与所述稳压电源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整车控制器,所述的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分别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相连。

具体地,所述前部淋雨管路上设有前部喷嘴,所述后部淋雨管路上设有后部喷嘴,所述左部淋雨管路上设有左部喷嘴,所述右部淋雨管路上设有右部喷嘴,所述顶部淋雨管路上设有顶部喷嘴。

具体地,所述报废商用车白车身的底部通过第一支撑工装进行支撑。

具体地,所述报废商用车白车身上设有用于对所述待测乘用车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工装。

具体地,所述报废商用车白车身上设有固定支架,所述的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分别与所述固定支架相连。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采用报废商用车白车身作为淋雨管路及待测乘用车的支撑框架,实现了废物利用,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在报废商用车白车身的下方布置帆布水池收集喷淋水,并且将淋雨管路与帆布水池相连通,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从而代替现有技术中需土建施工的蓄水池,拆装方便,可灵活移动,降低了台架搭建难度与搭建周期,而且极大的节约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未设置主管路,前部淋雨管路、后部淋雨管路、左部淋雨管路、右部淋雨管路和顶部淋雨管路均能够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每条管路均实现独立的工作循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既可完成乘用车整车淋雨试验,也可完成如雨刮耐久试验等乘用车系统级淋雨类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中各个淋雨管路的工作循环框图。

图中:1:报废商用车白车身;201:前部淋雨管路;202:后部淋雨管路;203:左部淋雨管路;204:右部淋雨管路;205:顶部淋雨管路;3:帆布水池;4:待测乘用车;5:球阀;6:流量计7:电子水泵;8:整车控制器;901:前部喷嘴;902:后部喷嘴;905:顶部喷嘴;10:第一支撑工装;11:第二支撑工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包括支撑框架、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淋雨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下方的帆布水池3。

其中,支撑框架采用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

淋雨管路包括用于对待测乘用车4前部进行喷淋的前部淋雨管路201、用于对待测乘用车4后部进行喷淋的后部淋雨管路202、用于对待测乘用车4左部进行喷淋的左部淋雨管路203、用于对待测乘用车4右部进行喷淋的右部淋雨管路204以及用于对待测乘用车4顶部进行喷淋的顶部淋雨管路205。

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分别与帆布水池3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采用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作为淋雨管路及待测乘用车4的支撑框架,实现了废物利用,降低了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的下方布置帆布水池3,并且将各个淋雨管路与帆布水池3相连通,收集各个淋雨管路的喷淋水,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从而代替现有技术中需土建施工的蓄水池,拆装方便,可灵活移动,降低了台架搭建难度与搭建周期,而且极大的节约了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未设置主管路,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均能够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每条管路均实现独立的工作循环。

其中,在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上均设有分别设有球阀5和流量计6,从而对各个淋雨管路进行独立的流量孔控制,通过读取流量计6的瞬时流量值来调整球阀5的开度,从而控制各个淋雨管路的流量。

其中,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上分别设有电子水泵7,电子水泵7可以优选采用从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上拆卸下来的电子水泵进行抽水,进一步实现废物利用以及降低成本。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还包括稳压电源(图中未示),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分别与稳压电源相连,通过稳压电源为各个淋雨管路供电。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还包括整车控制器8,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分别与整车控制器8相连,通过整车控制器8能够实现对电子水泵7工作方式的自动控制,例如可单独控制某一个淋雨管路按照如下模式工作:工作5分钟,休息4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45分钟……,从而实现淋雨试验的无人值守操作。其中,整车控制器8可以优选采用从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上拆卸下来的整车控制器,从而进一步实现废物利用以及降低成本。

其中,前部淋雨管路201上设有前部喷嘴901,后部淋雨管路202上设有后部喷嘴902,左部淋雨管路203上设有左部喷嘴(图中未示),右部淋雨管路204上设有右部喷嘴(图中未示),顶部淋雨管路205上设有顶部喷嘴905。

其中,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的底部通过第一支撑工装10进行支撑,为帆布水池3流出足够的空间。

其中,帆布水池3优选采用优质复合钢管及防锈金属件作为搭建框架,便于拆装。帆布水池3的尺寸优选采用长6m,宽2.5m,高0.4m,从而最大化的利用第一支撑工装10所支撑起的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的底部空间,容量更大,且便于收集循环水,无需频繁补水。

其中,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上设有用于对待测乘用车4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工装11,从而更好的为待测乘用车4进行喷淋操作。

其中,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上还设有固定支架(图中未示),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分别通过固定支架固定设置在报废商用车白车身1中的相应位置处。

使用时,在前部淋雨管路201、后部淋雨管路202、左部淋雨管路203、右部淋雨管路204和顶部淋雨管路205中,各个淋雨管路的工作顺序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采用报废商用车白车身作为淋雨管路及待测乘用车的支撑框架,实现了废物利用,降低了成本,并采用帆布水池收集喷淋水,代替了现有技术中需土建施工的蓄水池,拆装方便,可灵活移动,降低了台架搭建难度与搭建周期,而且极大的节约了成本,同时各个淋雨管路均能够独立运行,互不干扰,实现独立的工作循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实现了对各个淋雨管路的独立流量控制,并实现了对各个电子水泵的工作方式进行自动控制,能够实现淋雨试验的无人值守操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乘用车淋雨试验台架,既可完成乘用车整车淋雨试验,也可完成如雨刮耐久试验等乘用车系统级淋雨类试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