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6654发布日期:2018-07-13 19:2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X射线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钢琴。



背景技术:

目前国际、国内恐怖袭击及各种犯罪日益猖獗,形势严峻,严重危害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如何加强防范威胁人类生命的恐怖袭击及各种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里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目前公路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但在公路运输领域里的安全检查依然是利用人工检查和乘客进站时的利用行李安检X光机对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然而,在公路运输方面,现有的安全检查方法不能完全消除各种车辆、人员使用各种方式违法隐藏携带各种危险品及违禁品。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采用纳米级X射线对人和车进行分开检测,提高了公路运输安全检查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包括用于检测人和行李的第一检测棚、位于第一检测棚一侧用于检测客货车的第二检测棚以及位于第一检测棚另一侧用于检测货柜车的第三检测棚;所述第二检测棚和第三检测棚内均滑动安装有“Π”字形的桁架、用于驱动所述桁架的驱动装置以及至少一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射线源以及线阵探测器,所述射线源设置于所述桁架上且其出光面与待检测车体垂直;所述线阵探测器设置与桁架上且接收所述射线源预设范围内的光线;所述第二检测棚内的射线源为X线射线源,所述第三检测棚内的射线源为纳米射线源。

所述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检测棚和第三检测棚内均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第二检测棚的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桁架滑动连接;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桁架时,所述桁架沿所述支撑板滑动。

所述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底部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桁架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轨相配合的第一滚轮,以使得所述桁架通过所述第一滚轮与第一导轨配合以滑动连接于支撑板上。

所述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为两组,且两个射线源在桁架滑动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线阵接收器在在桁架滑动方向上错位设置。

所述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检测棚内壁固定有第一防护铅板,所述第三检测棚内壁设置有第二防护铅板,且第二防护铅板厚度大于第一防护铅板厚度。

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包括第一检测棚、位于第一检测棚一侧用于检测客货车的第二检测棚以及位于第一检测棚另一侧用于检测货柜车的第三检测棚,所述第二检测棚和第三检测棚内均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由射线源和线阵接收器构成的检测单元;所述固定框底部设置有可沿固定框轴向滑动的移动平台,当待检测车辆停放于所述移动平台上,移动平台相对于固定框移动以带动车辆穿过所述固定框,所述第二检测棚内的射线源为X线射线源,所述第三检测棚内的射线源为纳米射线源。

所述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为“口”字形结构,且固定框的四角分别设置有检测单位,所述四组检测单元的出光面均与移动平台的移动方向垂直;所述线阵探测器与射线源相对设置且接收所述射线源预设范围内的光线。

所述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四组检测单元处于对角位置的两组检测单元相对设置,相邻两组检测单元在移动平台运动方向上错位设置。

所述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框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滚轮,所述移动平台对称设置有两个沿其运动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第二滚轮相配合以使得移动平台滑动安装于固定框底部。

所述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检测棚内壁固定有第一防护铅板,所述第三检测棚内壁设置有第二防护铅板,且第二防护铅板厚度大于第一防护铅板厚度。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包括第一检测棚、第二检测棚和第三检测棚,通过第一检测棚、第二检测棚和第三检测棚对人、车和柜进行分开检测,并且第二检测棚内设置的检测单元的出光面与待检测车体垂直,这样可以准确的对车辆进行检测,同时有将人与车分离,避免了X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一中第二检测棚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一中桁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二中第二检测棚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车分离的检测系统较佳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

技术实现要素:
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检测棚100和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分设置于第一检测棚100左右两侧(例如,第二检测棚位于左侧,第三检测棚位于右侧)。所述第一检测棚100内设置有检测台101、行李安检X光机103以及安检门102,所述检测门102与行李安检X光机103并排设置,所述检测台101位于行李安检X光机103后。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内均滑动安装有“Π”字形的桁架11,所述桁架11上连接有驱动装置,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所述桁架11沿其位于的检测棚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以使得所述桁架11可以从停放于检测棚内的待检测车辆的车尾/车头运动至车头/车尾,再从车头/车尾运动至车尾/车头。所述桁架11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射线源以及线阵探测器,所述射线源设置于所述桁架11上且其出光面与待检测车体垂直;所述线阵探测器设置与桁架11上且接收所述射线源预设范围内的光线。此外,所述第二检测棚200用于检测客车以及货车等;所述第三检测棚300用于检测货柜车。

进一步,由于货柜车的柜体具有一定厚度,为了使得检测单位可以检测到货柜车的货柜中的物品,所述第三检测棚300的射线源可以采用纳米射线源,所述第二检测棚200的射线源可以采用X射线源。此外,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防护铅板,所述第三检测棚300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防护铅板。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纳米射线源的穿透性强,所述第二防护铅板的厚度大于第一防护铅板的厚度,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护铅板的厚度为第一防护铅板厚度的一倍。

本实施例提供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在使用过程中,客运车辆开入左边的第二检测棚200,货柜车开入右边的第三检测棚300,乘客和司机及随身携带的物品下车进入中间的第一检测棚100,行李放置在行李安检X光机上进行检测,乘客及司机经过安检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棚200在乘客和司机全部离开第二检测棚200、第三检测棚300和中间的第一检测棚100后,桁架前后移动,桁架上至少一个检测单元对车体及货物进行X射线检测,待车体检测完成后,司机再将车辆开出左边和右边的检测棚,乘客上车驶离检测系统,同样的,第三检测棚对货柜车进行纳米射线检测。这样既避免了X射线和/或纳米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又确保了对车体、人体和行李的全面检测,并且整个系统生产布置容易、使用方便。

如图3和4所示,所述桁架11包括两个支撑臂和一横梁,所述两个支撑臂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横梁沿水平方向,并且两个支撑臂与横梁依次连接构成所述“Π”字形桁架。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内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板12,所述支撑板12沿其位于的检测棚的延伸方向设置,且其上固定有沿其位于的检测棚的延伸方向布置有第一导轨15,所述横梁两端架设在第一导轨15上,并且在横梁两端安装有与第一导轨15接触的第一滚轮16,所述第一滚轮16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并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一导轨15滑动与带动所述桁架11沿所述支撑板12的延伸方向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可以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滚轮16相连接,以驱动第一滚轮16沿第一导轨15运动。

如图4所示,所述桁架11上设置有两组检测单元,分别记为第一组检测单位和第二组检测单元,所述第一组检测单位包括第一射线源14和第一线阵探测器16;所述第二组检测单元包括第二射线源13和第二线阵探测器15。所述第一射线源14和第二射线源13分别设置于两个支撑臂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检测单元都采用纳米射线源。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射线源14固定在桁架11左侧支撑臂下端,所述左侧支撑臂的下端设置有左安装块,左安装块的上端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所述第一射线源固定于所述倾斜面上,所述第一射线源的出射口呈沿倾斜面倾斜方向布置的线形,并且所述第一射线源14通过所述出射口射出的光线相处的光面的法线方向为支撑板12的延伸方向,即所述第一射线源14的出光面与待检测车体沿支撑板延伸方向的截面垂直。相应的,所述右侧支撑臂的下端设置有右安装块,右安装块的上端为左低右高的倾斜面,所述第二射线源13固定于所述倾斜面上,所述第二射线源13的出射口呈沿倾斜面倾斜方向布置的线形,并且所述第二射线源13通过所述出射口射出的光线相处的光面的法线方向为支撑板12的延伸方向,即所述第二射线源13的出光面与待检测车体沿支撑板延伸方向的截面垂直。所述左安装块和右安装块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例如,所述左安装块与右安装块相对设置,且左安装块和右安装块位于同一水平线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两个射线源对车身内部进行扫描探测,有效的解决多个遮蔽物体的分辨和多角度3D成像问题。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线阵探测器16包括线阵探测器a和线阵探测器b,所述线阵探测器a固定于右侧支撑臂上,线阵探测器b固定于横梁下表面的右半部分,所述线阵探测器a和线阵探测器b均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射线源14发射的X射线,且所述第一线阵探测器16可以接收到第一射线源14预设范围内的光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范围为以所述射线源的光轴为中心,中心角为90的扇形区域,也就是说,所述线阵探测器a的最下端与第一射线源14的连线与第一射线源光轴的夹角和线阵探测器b的最左端与第一射线源14的连线与第一射线源光轴的夹角的和为90。相应的,所述第二线阵探测器的结构与设置方式与第一线阵探测器相同,仅是第二线性探测器15的设置位置与第一线阵探测器16不同,其设置于左侧支撑臂以及横梁下底部的左半部分,因而对于第二线阵探测器15这里就不在详细说明。当然,值得说明的,所述第一线阵探测器16与第二线阵探测器15也在水平方向错位设置,且第一线阵探测器16与第一射线源15位于同一侧,第二线阵探测器15与第二射线源13位于同一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如图1、图2和5所示,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检测棚100、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所述第二检测棚200位于第一检测棚100左,第三检测棚300位于所述第一检测棚100的右两侧。所述第一检测棚100内设置有检测台101、行李安检X光机103以及安检门102,所述检测门102与行李安检X光机103并排设置,所述检测台101位于行李安检X光机103后。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内均固定有固定框21,所述固定框21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由射线源和线阵接收器构成的检测单元22;所述固定框11底部设置有可沿固定框轴向滑动的移动平台23,所述移动平台23上连接有驱动装置,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所述移动平台23沿其位于的检测棚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以使得停放于所述移动平台23待检测车辆上穿过所述固定框21。此外,所述第二检测棚200用于检测客车以及货车等;所述第三检测棚300用于检测货柜车。

进一步,由于货柜车的柜体具有一定厚度,为了使得检测单位可以检测到货柜车的货柜中的物品,所述第三检测棚300的射线源可以采用纳米射线源,所述第二检测棚200的射线源可以采用X射线源。此外,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防护铅板,所述第三检测棚300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防护铅板。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纳米射线源的穿透性强,所述第二防护铅板的厚度大于第一防护铅板的厚度,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护铅板的厚度为第一防护铅板厚度的一倍。

本实施例提供的人车柜分离的检测装置,其在使用过程中,客运车辆停放在左边的第二检测棚200的移动平台23上,货柜车停放在右边的第三检测棚300的移动平台23上,乘客和司机及随身携带的物品下车进入中间的第一检测棚,行李放置在行李安检X光机上进行检测,乘客及司机经过安检门进行检测,乘客和司机全部离开第一检测棚100、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后,第二检测棚200内的移动平台前后移动,固定框上的至少一个检测单元对车体及货物进行纳米射线检测,待车体检测完成后,司机再将车辆开出左边和右边的第二检测棚,乘客上车驶离检测系统。同样的,第三检测棚对货柜车进行纳米射线检测。这样既避免了纳米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又确保了对车体、人体和行李的全面检测,并且整个系统生产布置容易、使用方便。

如图5所述,为例进一步说明第二检测棚200和第三检测棚300,这里以第二检测棚为例对两者相同的部分加以说明。所述固定框21可以为“口”字形结构,并且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内部以将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所述固定框21包括两个侧臂、一顶臂和一底臂,所述底臂和顶臂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分别与第二检测棚200的底壁和顶臂相连接,所述两个侧壁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分别与第二检测棚的左右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检测棚200底壁上设置两个底板,所述两个底板分别位于所述底臂的前后两侧,且与底臂相接触且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底臂以及两个底板构成的第二检测棚底面构成的底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导轨24,并且所述第二检测棚200的延伸方向设置,以使得所述移动平台23可以沿所述第二导轨24滑动,并带动停放其上的待检测车辆穿过所述固定框21。此外,所述设置于第二检测棚200前后部分的底板延伸方向的长度相等,且均大于等于待测车辆的长度,这样待测车辆可以全部穿过所述固定框。当然门锁上第二检测棚后部分的底板的长度可以预先设置的,例如,5米,10米等。

进一步,所述移动平台23与固定框21底臂相接触的一面对称设置有两个与第二导轨24相配合的第二滚轮25,所述第二滚轮25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并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二导轨24滑动,以带动所述移动平台21沿所述第二检测棚200的延伸方向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可以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滚轮25相连接,以驱动第二滚轮25沿第二导轨24运动。

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框21的四角分别设置有由射线源和线阵探测器构成的检测单位22,所述固定框21的四角分别设置有一具有倾斜面的安装架,其中,任意两个相邻安装架的倾斜面呈镜像设置,且任意两个不相邻的安装架的倾斜面平行。所述射线源固定于安装架的倾斜面上,所述射线源的出射口呈沿倾斜面倾斜方向布置的线形,并且所述射线源通过所述出射口射出的光线相处的光面的法线方向为支撑板的延伸方向,即所述射线源的出光面与待检测车体沿支撑板延伸方向的截面垂直。此外,所述线阵探测器与所述射线源相对设置,所述线阵探测器设置于未与射线源相邻的两个边上,并且所述线阵探测器可以接收到射线源预设范围内的光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范围为以所述射线源的光轴为中心,中心角为90的扇形区域。

进一步,所述四组检测单元22处于对角位置的两组检测单元22相对设置,相邻两组检测单元22在移动平台23运动方向上错位设置,这也可以通过四个射线源对车身内部进行扫描探测,有效的解决多个遮蔽物体的分辨和多角度3D成像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棚可以采用实施例二中第二检测棚的结构,所述第三检测棚采用实施例一中第三检测棚棚的结构,或者第二检测棚采用实施例一中第二检测棚的结构,第三检测棚采用实施例二中第三检测棚的结构,这里就不在一一说明。

此外,本实施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人车分离检测系统,如图6所示,其至少一个检查站;以及云端;所述检查站包括检测装置1、至少一个用户端2;所述检测装置1用于对人车进行分离检测,并将检测得到数据发送至云端3;所述云端3用于接收所述检测数据,并根据所述检测数据确定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检测装置1对应的用户端2;所述用户端2用于接收并显示云端3发送的检测结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物联网将多个分布式的检测装置连接于云端,并通过云端对每个检测装置发送的检测数据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反馈给检测装置对应的用户端,这样可以快速准确确定对待检测的人车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公路运输的安全性。

如图6所示,所述检测系统包括多个检测装置并且每个检测装置对应设置用户端,所述检测装置与其对应的用户端均与云端通过物联网相连接,以使得每个检测装置以及每个用户端均可以与云端进行通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检测装置可以设置于相同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所述检测系统为分布式检测系统。

所述云端用于接收所述检测数据,并根据所述检测数据确定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检测装置对应的用户端具体可以为:云端接收第二检测棚通过物联网发送的扫描得到的图像,其中,所述图像为一视频流;在接收到所述视频流后,对于视频流进行解析以得到其包含的所有物品,再在预设数据库内依次查找得到的每一物品;若查找到所述物品,则判定所述物品为危险物品,并将所述危险物品的信息反馈至所述检测装置对应的用户端,以使得安检人员获知所述危险物品的信息。此外,若未查找到任一得到的物品,则判定待检测车辆安全,并将车辆安全的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所述数据库为所述云端设置预先设置,用于存储危险物品信息。也就是说,所述数据库内存储有危险物品信息,以通过所述数据库对检测装置发送的图像中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测,以提供检测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云端每间隔预定时间更新所述数据库以提高所述数据内存储的危险物品信息的完整性。

所述检测装置为可以为人、车和柜分离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为如上任一所述的人、车和柜分离检测装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