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9925发布日期:2018-06-08 18:41阅读:8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照明、智能家电、安防报警系统等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以及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



背景技术:

当前的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都是以三个引脚为主,该三个引脚分别为1—D(DRAIN/漏极):一般作为供电引脚(VDD);2—S(SOURCE/源极):一般作为输出引脚(OUT),对地接47K或其他电阻;3—GND(地):与地相连。该三个引脚形成一个三角形,使得该红外传感器封装成插件后只能为散装或管装包装,在生产工艺上无法实现自动插件,因而只能进行人工插件操作,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而且相关技术中的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用源极(S极)作为输出端会使得外围应用电路元器件比较多,电路变得更加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红外感应单元;该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红外感应单元连接的滤波处理单元、以及与所述滤波处理单元连接伸出所述外壳的信号引脚和接地引脚;所述信号引脚作为所述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接地引脚作为所述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接地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中,所述滤波处理单元包括结型场效应管;所述结型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红外感应单元连接,所述结型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滤波单元连接,所述结型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信号引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中,所述红外感应单元包括相互串联的至少一红外感应芯片以及第一电阻;所述红外感应芯片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结型场效应管连接,所述红外感应芯片以及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引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中,所述滤波处理单元包括第二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半导体器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引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包括如上所述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OP反向放大器、比较器、数模转换器、以及控制开关;所述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同向输入端、数模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数模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以及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阻、第三电容的一端接入电源VDD,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中,所述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四电阻以及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中,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五电阻以及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阻以及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以及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中,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有第六电阻、第七电阻以及第六电容;所述第六电阻、第六电容的一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入电源VDD。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中,所述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接入电源VREF。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以及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整合红外传感器内部电路,实现双引脚输出,可以封装成两脚的插件或贴片,便于元器件的封装和包装,这样可以编带包装,实现自动化插件或贴片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输出感应信号,感应信号经过运放OP反向放大器进行放大后输出VOUT,再经过比较器或者数模转换变成控制信号,从而驱动控制后端的开关。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结构示意图中,包括外壳10、红外感应单元20、滤波处理单元21、信号引脚22、接地引脚23,该红外感应单元20、滤波处理单元21均设置在外壳10内,该红外感应单元20与滤波处理单元21相互连接,信号引脚22与接地引脚23均与滤波处理单元21连接,并伸出外壳10。

可以理解的,信号引脚22作为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接地引脚23作为所述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接地端。

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的外壳10可以是圆形或者方形,在实际应用中,该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可以封装成两脚的插件或贴片,类似电解电容,这样可以编带包装,实现自动化插件或贴片。

在图2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中,红外感应单元20包括红外感应芯片S1、红外感应芯片S2、第一电阻R1、滤波处理单元21包括滤波单元和结型场效应管J1,该滤波单元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

其中,红外感应芯片S1和红外感应芯片S2相互串联,即红外感应芯片S1的正极与红外感应芯片的正极连接,该红外感应芯片S1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均连接到结型场效应管J1的栅极,该红外感应单元S2的负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一端均连接到地,并作为该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接地端GND;该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均与该结型场效应管J1的源极连接;该结型场效应管J1的漏极作为该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DRAIN。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电路中,红外感应单元可以是双元或四元或多元,该第一电阻R1为结型场效应管J1的门电阻,该第二电阻R2可以为47K欧姆或其它阻值的电阻,该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滤波电容,还可以是多个电容并联。

可以理解的,该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信号输出端DRAIN与信号引脚22连接,输出的信号可以是电源信号、感应信号等,接地端GND与接地引脚23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整合红外传感器内部电路,由传统的三引脚变成双引脚,实现双引脚输出,便于元器件的封装和包装,实现自动化插件或贴片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红外传感器应用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其如上所述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30、OP反向放大器40、比较器50、数模转换器60、以及控制开关70;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30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40的反向输入端连接,OP反向放大器40的输出端与比较器50的同向输入端、数模转换器60的输入端连接,比较器50、数模转换器60的输出端与控制开关70的输入端连接。

可以理解的,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3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该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的一端均与该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3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的R3另一端接入电源VDD,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还经第三电容C3连接到地;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入OP反向放大器40的反向输入端,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

可以理解的,OP反向放大器40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五电阻R5以及第五电容C5;第五电阻R5以及第五电容C5的一端与OP反向放大器40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五电阻R5以及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40的输出端连接;OP反向放大器40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有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以及第六电容C6;第六电阻R6、第六电容C6的一端与所述OP反向放大器40的同向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OP反向放大器40的同向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入电源VDD。

可以理解的,比较器50的反向输入端接入电源VREF;该双引脚热释电红外传感器30的信号输出端输出的感应信号经运放OP反向放大器40放大后输出到比较器50或者数模转换器60,经比较器50、数模转换器60进行转换成为控制信号,最后输出至控制开关70,从而控制控制开关70的打开或关闭。该控制开关70可以是三极管控制开关等,当接收到比较器50或者数模转换器60输出的控制信号后,三极管导通,相当于电流可通过该三极管开关,从而起到驱动控制后端开关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