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3426发布日期:2018-08-17 22:09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变送器电路,尤其是一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广泛采用4~20mA电流来传输模拟量,两线制变送器的原理是利用了4~20mA信号为自身提供电能。如果变送器自身耗电大于4mA,那么将不可能输出下限4mA值,因此一般要求两线制变送器自身耗电(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全部电路)不大于3.5mA,这是两线制变送器的设计根本原则之一,因此电路的低功耗成为主要的设计难点。

然而,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的低功耗要求给设计带来了诸多限制,尤其当变送器采用数字接口传感器或功能模块,这些传感器或功能模块周期性工作时,导致变送器瞬间耗电超过输出下限值4mA,在变送器输出环路上形成电流毛刺,直接导致输出结果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这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包括限流储能电路、处理及调理电路和两线制V/I变换电路;所述限流储能电路的输入端接到两线制V/I变换电路的4-20mA环路正极;所述限流储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处理及调理电路,所述处理及调理电路的供电端,限流储能电路的储能电容参考端接地。

上述限流储能电路包括限流控制电路以及连接至限流控制电路与V/I变换电路之间的储能元件;所述限流控制电路由电压基准、三极管和电阻构成;所述储能元件为电容器C1,储能元件的电容器C1接在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上述限流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NPN型三极管Q1和第二电阻R2;其中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射极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集级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第一电阻R1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与第二电阻R2连接并引出连接至VCC端和电容器C1的正极端;电容器C1的负极端接地和V/I变换电路。

上述处理及调理电路连接有传感器和显示及按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是给两线制4-20mA变送器的负载供电前端增加限流储能电路,限流储能电路在允许的电流水平下从电流环路获取并储存电能,当需要时为变送器电路(或负载)提供瞬间大电流,有效避免了变送器电路(或负载)直接从4-20mA环路取电引起环路电流输出毛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后电流分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是给两线制4-20mA变送器的负载供电前端增加限流储能电路,限流储能电路在允许的电流水平下从电流环路获取并储存电能,当需要时为变送器电路或负载提供瞬间大电流。

基于以上理论,本实用新型的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如图1,该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包括限流储能电路1.1、处理及调理电路1.2和两线制V/I变换电路1.3;限流储能电路1.1的输入端接到两线制V/I变换电路1.3的4-20mA环路正极;限流储能电路1.1的输出端连接至处理及调理电路1.2,处理及调理电路1.2的供电端,限流储能电路1.1的储能电容参考端接地。处理及调理电路1.2连接有传感器和显示及按键。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限流储能电路1.1包括限流控制电路以及连接至限流控制电路与V/I变换电路1.3之间的储能元件;限流控制电路由电压基准、三极管和电阻构成;储能元件为电容器C1,储能元件的电容器C1接在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限流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NPN型三极管Q1和第二电阻R2;其中NPN型三极管Q1的射极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集级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第一电阻R1之间;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与第二电阻R2连接并引出连接至VCC端和电容器C1的正极端;电容器C1的负极端接地和V/I变换电路1.3。

综上所述,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电路中,电容C1做储能元件使用: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NPN型三极管Q1构成限流电路,实现限流功能;V+为电流环供电正极,U1为两端型电压基准源,Q1为NPN型三极管,二极管D1用于补偿三极管Q1由于温度变化引起PN结温漂,第一电阻R1保护电压基准源U1,第二电阻R2与电压基准源U1决定电流I2的大小;

限流电路能提供的电流为:

I=I1+I2 (一)

I1最大值为:

I1MAX=IR1–(I2/hFE) (二)

I最大值为:

IMAX=I1MAX+I2 (三)

其中:

IR1≈(V+-VU1–VD1)/R1;

I2=VU1/R2;

hFE为三极管Q1放大倍数;

VU1为电压基准源U1稳压电压;

VD1为二极管D1正向压降,取典型值;

V+为环路正极电压。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对增加限流储能电路后电流分析;IMAX为限流电路最大能提供电流,ILOAD为变送器负载电流,Ib为变送器负载流入两线制4-20mA环路电流,ICH为储能电容充电电流,IDISC为储能电容为负载供电电流;当负载电流需求超过限流电路供电能力时,储能电路向负载提供IDISC大小的电流;当负载电流需求低于限流电路供电能力时,限流电路为变送器负载供电,同时向储能电路以ICH电流充电直到充满。两线制4-20mA回路电流为:

IS=Ia+Ib (四)

其中:Ia V/I电路自身耗电和信号电流;

Ib变送器负载电流,最大值与IMAX相等。

以上实施案例仅仅表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事例,而非据此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性的解释,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选择不同电流限定值已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