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抗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18416发布日期:2018-07-25 00:07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抗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多样化,移动终端的待机时间逐渐变短,为了延长待机时长,终端厂商期望通过增大电池容量来延长终端待机时长。但在增大电池容量的实际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在终端厂商难以解决电池技术的情况下,快速充电方案便应运而生。

半压充电是通过对一个大电容进行充放电,最终实现对电池的大电流充电,由于不需要直流电压变换器对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进行开通关断处理,无形中减少了开通损耗和关断损耗;因此,半压充电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快速充电。

目前,半压充电输入端的电压是电池端电压的两倍,输入端的电压比较高,无形中增加了充电端口的腐蚀风险;终端厂商往往通过检测线缆的阻抗,作为判断端口是否腐蚀的方式。

目前,常用的阻抗检测方法为:获取充电器侧的检测电压V1、终端侧的检测电压V2以及充电器侧或终端侧的检测电流I。然后计算检测电压V1与检测电压V2之差与电流I的比值,即可获取阻抗值。其中,电流的取值由充电器和终端的检测精度而决定,使用检测精准那一方的电流值。但是充电器采集电压和电流的时间点和终端采集电压的时间点无法做到同时采集,采集时间的偏差会带来数据准确性的偏差,进而降低了阻抗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阻抗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进行阻抗检测时,由于充电器端与待充电设备端的数据采集所存在的时间偏差,导致阻抗检测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器、待充电设备、充电线缆、参考电阻及控制开关,其中:

充电器包括:电压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

待充电设备包括: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

充电线缆包括: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第一线路连接电压输出端和电压输入端,第二线路连接第一接地端和第二接地端,充电器、第一线路、待充电设备以及第二线路形成一充电回路;

参考电阻包括:串联在第一线路和/或第二线路中的至少一个电阻;

控制开关包括:连接在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开关;

其中,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状态和阻抗检测状态,在充电状态,第一开关断开,充电器通过充电回路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在阻抗检测状态,第一开关闭合,待充电设备停止充电,通过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得到充电线缆的阻抗。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阻抗检测方法,应用于充电器,该方法包括:

建立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阻抗检测状态时,接收待充电设备发送的阻抗检测指令;其中,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待充电设备的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连接于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线缆,充电线缆包括连接电压输出端和电压输入端的第一线路,连接第一接地端和第二接地端的第二线路,串联在第一线路和/或第二线路中的至少一个电阻,以及,连接在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开关,且在阻抗检测状态下,第一开关闭合;

获取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

将计算得到的充电线缆的阻值发送至待充电设备。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阻抗检测方法,应用于待充电设备,该方法包括:

建立与充电器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阻抗检测状态时,向充电器发送阻抗检测指令,由充电器根据阻抗检测指令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其中,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待充电设备的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连接于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线缆,充电线缆包括连接电压输出端和电压输入端的第一线路,连接第一接地端和第二接地端的第二线路,串联在第一线路和/或第二线路中的至少一个电阻,以及,连接在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开关,且在阻抗检测状态下,第一开关闭合;

接收充电器发送的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并根据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获取充电线缆的目标阻值。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待充电设备停止充电,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检测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串联在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线路中的至少一个电阻,获取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线缆的阻抗,可以提高阻抗检测的精准度,保证阻抗检测的有效性,解决现有阻抗检测过程中由于充电器端与待充电设备端数据采集时间上的偏差,导致阻抗检测的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抗检测电路示意图之一;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抗检测电路示意图之二;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抗检测电路示意图之三;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抗检测电路示意图之四;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阻抗检测方法示意图之一;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的实施流程图之一;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阻抗检测方法示意图之二;

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的实施流程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阻抗检测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充电器1、待充电设备2、充电线缆3、参考电阻及控制开关,其中:

充电器1包括:电压输出端11和第一接地端12;

待充电设备2包括:电压输入端21和第二接地端22;

充电线缆3包括:第一线路31和第二线路32,第一线路31连接电压输出端11和电压输入端21,第二线路32连接第一接地端12和第二接地端22,充电器1、第一线路31、待充电设备2以及第二线路32形成一充电回路;

参考电阻包括:串联在第一线路31和/或第二线路32中的至少一个电阻;

控制开关包括:连接在电压输入端21和第二接地端22之间的第一开关51;

其中,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状态和阻抗检测状态,在充电状态,第一开关51断开,充电器1通过充电回路为待充电设备2充电;在阻抗检测状态,第一开关51闭合,待充电设备2停止充电,通过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得到充电线缆3的阻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器1,待充电设备2、充电线缆3、参考电阻及控制开关,充电器1包括电压输出端11和第一接地端12;待充电设备2包括:电压输入端21和第二接地端22;充电线缆3包括:第一线路31和第二线路32。电压输出端11通过第一线路31连接至电压输入端21,第一接地端12通过第二线路32连接至第二接地端22,可以使得充电器1、第一线路31、待充电设备2以及第二线路32形成一充电回路,实现充电器1为待充电设备2的供电。

在电压输入端21和第二接地端22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关51,在进行阻抗检测时,待充电设备2通过电源管理接口芯片进行设置,不拉负载停止吸收电能,此时第一开关51处于闭合状态时,待充电设备2停止充电,可以通过串联在第一线路31和/或第二线路32中的至少一个电阻,进行充电线缆3的阻抗检测;在第一开关51处于断开状态时,充电回路可以继续工作,此时充电器1为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阻抗检测电路还包括:

处理芯片6,用于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采集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充电线缆3的阻抗。

在第一开关51处于闭合状态,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可以通过处理芯片6对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进行采集,在获取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之后,可以根据所获取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串联于第一线路31和/或第二线路32中的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得到充电线缆3的阻抗。

其中串联于第一线路31和/或第二线路32中的至少一个电阻的阻值为固定值,在计算充电线缆3的阻抗时,需要根据所设置的电阻的数量以及电阻之间的连接形式,采用对应的方法进行计算。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不同的电阻形式,以及针对不同形式的电阻所对应的计算方式。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电阻包括:第一电阻41,第一电阻41串联于电压输出端11与第一线路31之间;控制开关还包括跨接于第一电阻41两端的第二开关52;其中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二开关52闭合;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第二开关52断开。

至少一个电阻包括:串联于电压输出端11与第一线路31之间的第一电阻41,在第一电阻41的两端跨接一第二开关52,根据第二开关52的闭合或者断开状态控制第一电阻41的工作状态。其中第二开关52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压输出端11,第二开关5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电阻41与第一线路31之间。

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一开关51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52处于闭合状态,此时通过第二开关52的闭合状态,可以将第一电阻41进行短路。在第一电阻41短路、第一开关51处于断开状态时,充电器通过充电回路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第一开关51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开关52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第一电阻41串联于第一线路31中正常工作,根据第一电阻41以及电压输出端的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可以获取充电线缆3的阻抗。

其中在根据第一电阻41以及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获取充电线缆3的阻抗时,对应的计算过程为:计算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比值;根据比值与第一电阻41的阻值之差,获取充电线缆3的阻值。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待充电设备停止充电,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检测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串联在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线路中的第一电阻,获取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线缆的阻抗,可以提高阻抗检测的精准度,保证阻抗检测的有效性,解决现有阻抗检测过程中由于充电器端与待充电设备端数据采集时间上的偏差,导致阻抗检测的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42和第三电阻43;

参考电阻还包括第四电阻44,控制开关还包括:第三开关53以及第四开关54,第三开关53与第四电阻44串联,第三开关53分别与第二电阻42的第二端以及第三电阻4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42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压输出端11,第二电阻42的第二端与第三电阻43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44连接至第二线路32;第四开关54跨接在第二电阻42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43的第二端之间;其中,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充电状态时,第四开关54闭合,第三开关53断开;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第四开关54断开,第三开关53闭合。

至少一个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42和第三电阻43,其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参考电阻还包括:第四电阻44,控制开关还包括:第三开关53以及第四开关54。

第二电阻42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压输出端11,第二电阻4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43的第一端以及第三开关5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5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阻4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44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线路32,第三电阻43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线路31。第四开关5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电压输出端11以及第三电阻43与第一线路31之间。

在充电器通过充电回路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第四开关54处于闭合状态,第三开关53处于断开状态,第一开关51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充电器通过充电回路可以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在需要阻抗检测电路进行阻抗检测时,待充电设备通过电源管理接口芯片进行设置,不拉负载停止吸收电能,第一开关51处于闭合状态,第四开关54处于断开状态,第三开关53处于闭合状态,通过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第二电阻42、第三电阻43以及第四电阻44,可以计算获取充电线缆3的阻值。

其中第二电阻42、第三电阻43以及第四电阻44的阻值均为已知值,在通过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第二电阻42、第三电阻43以及第四电阻44,计算充电线缆3的阻值时,对应的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假设第二电阻(R1)42上对应的电流为I,第三电阻(R2)43上对应的电流为I1,第四电阻(R3)44上对应的电流为I2,第二电阻42与第三电阻43之间对应的电压为V,电压输出端11的输出电压为Vbus,充电线缆3的阻值为R,则上述电压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V=Vbus-I*R1;

I=I1+I2;

I2=V/R3;

I1(R2+R)=I2R3;

则根据上述关系可以推导出充电线缆3的阻值R,其中充电线缆3的阻值可以表示为:

至此,即可获取充电线缆3的阻抗,根据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最终计算所得的阻抗,在R1,R2,R3都是固定值的情况下,只与Vbus和I相关,上述方式可以消除线缆阻抗计算时,待充电设备端采样和充电器端采样不同时引起的偏差。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待充电设备停止充电,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检测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第二电阻、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可以提高阻抗检测的精准度,保证阻抗检测的有效性,解决现有阻抗检测过程中由于充电器端与待充电设备端数据采集时间上的偏差,导致阻抗检测的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阻抗检测方法,应用于充电器,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建立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充电器首先需要建立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实现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握手。

步骤502、在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阻抗检测状态时,接收待充电设备发送的阻抗检测指令。

在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握手成功之后,待充电设备通过电源管理接口芯片进行设置,不拉负载停止吸收电能,此时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阻抗检测状态,待充电设备可以向充电器发送阻抗检测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待充电设备的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连接于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线缆,充电线缆包括连接电压输出端和电压输入端的第一线路,连接第一接地端和第二接地端的第二线路,串联在第一线路和/或第二线路中的至少一个电阻,以及,连接在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开关,且在阻抗检测状态下,第一开关闭合。

接收待充电设备发送的阻抗检测指令的过程为:建立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连接,且第一开关闭合、待充电设备停止充电后,接收待充电设备发送的阻抗检测指令。

在待充电设备通过电源管理接口芯片进行设置,不拉负载,第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待充电设备可以向充电器发送阻抗检测指令,充电器接收阻抗检测指令,并根据接收到的阻抗检测指令执行步骤503。

步骤503、获取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

在阻抗检测状态下,根据阻抗检测电路所包含的不同电阻以及开关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

第一种实施情况:至少一个电阻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串联于充电输出端与第一线路之间;阻抗检测电路还包括跨接于第一电阻两端的第二开关。

获取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的步骤,包括:在第二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计算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比值;根据比值与第一电阻的阻值之差,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

在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时,第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此时需要获取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比值计算出对应的阻抗值。由于第一电阻串联于电压输出端与第一线路之间,在得到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比值后,将所得比值减去第一电阻的阻值,即可得到充电线缆的阻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二开关闭合;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时,第二开关断开。

第二种实施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另一实施过程中,至少一个电阻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阻抗检测电路还包括:串联的第三开关与第四电阻,以及跨接在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之间的第四开关,第三开关分别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以及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压输出端,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连接至第二线路。

获取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的步骤,包括:计算输出电压与第二电阻的阻值和输出电流乘积之间的差值,获取第一参考值;计算第一参考值与第四电阻的阻值之比,获取第二参考值;计算输出电流与第二参考值的差值,获取第三参考值;计算第一参考值与第三参考值的比值,将第一参考值与第三参考值的比值与第三电阻的阻值之差确定为充电线缆的阻值。

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时,第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第四开关断开,第三开关闭合。在阻抗检测电路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一开关断开,第四开关闭合,第三开关断开。

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时,需要获取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对应的电阻计算出充电线缆的阻抗值。

假设第二电阻(R1)上对应的电流为I,第三电阻(R2)上对应的电流为I1,第四电阻(R3)上对应的电流为I2,第二电阻与第三电阻之间对应的电压为V,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为Vbus,充电线缆的阻值为R,则上述电压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V=Vbus-I*R1;

I=I1+I2;

I2=V/R3;

I1(R2+R)=I2R3;

则根据上述关系可以推导出充电线缆的阻值R,则在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R时,需要计算第二电阻的阻值和输出电流的乘积,计算输出电压与所得乘积之差,获取第一参考值。然后计算第一参考值与第四电阻的阻值之比,获取第二参考值。根据输出电流与第二参考值的差值,获取第三参考值。确定第一参考值与第三参考值的比值,计算所得比值与第三电阻的阻值的差值为充电线缆的阻值。

在计算完成充电线缆的阻值后,执行步骤504。

步骤504、将计算得到的充电线缆的阻值发送至待充电设备。

在充电器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之后,会将得到的阻值发送至待充电设备,待充电设备可以根据充电器所传输的至少一个阻值获取充电线缆的目标阻值。

其中,在将计算得到的充电线缆的阻值发送至待充电设备后,还包括:

向待充电设备发送切换指令,使得待充电设备控制第一开关断开,阻抗检测电路由阻抗检测状态切换至充电状态。

将计算得到的充电线缆的阻值发送至待充电设备之后,充电器可以向待充电设备发送切换指令,待充电设备控制第一开关断开,阻抗检测电路可以切换至充电状态,其中针对第一种实施情况而言,切换至充电状态时,第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需要处于闭合状态,通过将第二开关设置为闭合状态,可以避免第一电阻消耗能量,进而提高充电效率。

针对第二种实施情况而言,切换至充电状态时,第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三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四开关处于闭合状态,通过将第四开关闭合、第三开关断开,可以避免第二电阻、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的能量消耗,进而提高充电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充电器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的具体实施流程如图6所示:

步骤601、建立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连接。

步骤602、与待充电设备握手成功后,检测是否接收到阻抗检测指令,若接收到则执行步骤603,否则继续进行检测过程。

步骤603、充电器输出电压和电流,并采集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充电器输出5V电压和2A电流为例进行说明。充电器通过协议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同时采集到电压和电流。通过充电器来完成采样,可以消除采样时间不同时的问题。

步骤604、根据采集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串联于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电阻,计算得到充电线缆的阻值。

步骤605、将计算得到的阻值发送至待充电设备。

步骤606、向待充电设备发送切换指令,使得待充电设备控制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充电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提高阻抗检测的精准度,保证阻抗检测的有效性,解决现有阻抗检测过程中由于充电器端与待充电设备端数据采集时间上的偏差,导致阻抗检测的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阻抗检测方法,应用于待充电设备,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701、建立与充电器之间的通信连接。

待充电设备需要建立与充电器之间的通信连接。

步骤702、在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阻抗检测状态时,向充电器发送阻抗检测指令,由充电器根据阻抗检测指令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

在完成通信连接之后,待充电设备通过电源管理接口芯片进行设置,不拉负载停止吸收电能,此时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阻抗检测状态。待充电设备可以向充电器发送阻抗检测指令,使得充电器根据阻抗检测指令计算充电线缆的阻值。

其中阻抗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器的电压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待充电设备的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连接于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线缆,充电线缆包括连接电压输出端和电压输入端的第一线路,连接第一接地端和第二接地端的第二线路,串联在第一线路和/或第二线路中的至少一个电阻,以及,连接在电压输入端和第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开关,且在阻抗检测状态下,第一开关闭合。充电器利用阻抗检测电路计算充电线缆阻值的情况不在赘述。

步骤703、接收充电器发送的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并根据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获取充电线缆的目标阻值。

在充电器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之后,发送至待充电设备,待充电设备根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获取充电线缆的目标阻值。其中根据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获取充电线缆的目标阻值时,需要计算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的平均值,确定所得平均阻值为充电线缆的目标阻值。

本发明实施例待充电设备获取充电线缆的阻值的实施流程如图8所示:

步骤801、建立与充电器的通信连接。

步骤802、与充电器握手成功后,通过电源管理接口芯片进行设置,不拉负载停止吸收电能,控制阻抗检测电路处于阻抗检测状态。其中步骤802可以使得充电器侧的检测不受待充电设备侧的影响。

步骤803、向充电器发送阻抗检测指令。

步骤804、接收充电器发送的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

步骤805、计算至少一个充电线缆的阻值的平均值,获取充电线缆的目标阻值。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6个充电线缆的阻值计算平均值,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数量,在这里不做限定。

806、控制阻抗检测电路切换至充电状态。

通过本发明的改进,可以由充电器侧完成阻抗检测过程,消除阻抗检测时,待充电设备侧与充电器侧检测时间点不同步的问题,无形中提高了阻抗检测的精准度。

本发明不局限于手机和充电器组成的快充系统,对于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在和充电器进行快速充电时,需要进行线缆阻抗检测的过程也同样适用。

本说明书中的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