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门窗幕墙抗风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6726发布日期:2018-11-24 11:4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门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门窗幕墙抗风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门窗幕墙作为建筑中重要的基础结构。

在建筑门窗幕墙加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门窗幕墙作抗风性能检测实验,传统的检测系统装置对建筑门窗幕墙调节固定不便,不方便判断风速对门窗幕墙的影响,无法模拟暴风雨条件下,碎料对建筑门窗撞击抗风影响,同时检测过程中,风流得不到利用,能耗较高。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门窗幕墙抗风检测系统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建筑门窗幕墙调节固定方便,可以判断不同风速状态下的建筑门窗幕墙抗风压能力,可以模拟出暴风雨天气条件下,碎料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撞击影响,利用鼓风机吹出的风吹动风力发电机工作,并给蓄电池组供电,节约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门窗幕墙抗风检测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技术中检测系统装置对建筑门窗幕墙调节固定不便,不方便判断风速对门窗幕墙的影响,无法模拟暴风雨条件下,碎料对建筑门窗撞击抗风影响,同时检测过程中,风流得不到利用,能耗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门窗幕墙抗风检测系统,包括基座和工作台以及设置于基座和工作台之间的支腿,所述工作台顶部左侧安装有鼓风机和风管,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正对风管管口设置,所述出风口一侧位于基座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有盖板,所述凹槽内通过第一电缸输出端安装有集料罩,所述风管顶部通过支杆安装有端部带有喷头的水管,所述风管中间位置底部安装有风速计,所述工作台顶部位于风管右侧上下设有两组相互对称的第二电缸,两组所述第二电缸之间设有集料槽,所述集料槽槽底均匀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电缸输出端均安装有推板,所述工作台上对应推板位置开设有槽口,且槽口底部位于基座上安装有支撑提手机构,所述工作台右侧通过底座安装有风力发电机,所述基座左侧安装有变频器和plc控制器,所述基座右侧的支腿一侧安装有蓄电池组。

优选的,所述集料罩和第一电缸输出端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力发电机包括发电机和叶轮,所述叶轮安装在发电机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底座通过连接块以及贯穿于连接块的定位螺栓固定在工作台顶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提手机构包括液压缸和支撑块,所述液压缸端部的活塞杆和支撑块相连,所述支撑块截面形状为槽型。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组通过三角架固定在支腿一侧,所述三角架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于支腿。

优选的,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缸和第二电缸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风速计的输出端和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和变频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变频器的输出端和鼓风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端和蓄电池组之间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门窗幕墙抗风检测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支撑提手机构调节建筑门窗幕墙的高度位置,将测试位置对着风管管口,通过第二电缸推动推板将建筑门窗幕墙夹紧,使得调节固定方便;

2、plc控制器控制变频器驱动鼓风机进行鼓风,风流通过风管吹到建筑门窗幕墙上,变频器可以改变风流的大小,同时风速计实时监测风流速度,可以判断不同风速状态下的建筑门窗幕墙抗风压能力;

3、通过第一电缸将集料罩顶出,并在集料罩内放置碎料,水管和外部水管连通,水可以通过喷头喷出,可以模拟出暴风雨天气条件下,碎料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撞击影响;

4、通过在工作台右侧安装风力发电机,可以利用鼓风机吹出的风吹动风力发电机工作,并给蓄电池组供电,节约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集料罩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集料槽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路模块系统框图;

图5为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部分电路系统框图。

图中:1基座、2支腿、3工作台、4鼓风机、5出风口、6风管、7凹槽、8第一电缸、9集料罩、10盖板、11支杆、12水管、13喷头、14风速计、15集料槽、16第二电缸、17推板、18底座、19风力发电机、191发电机、192叶轮、20连接块、21定位螺栓、22变频器、23plc控制器、24支撑提手机构、241液压缸、242支撑块、25三角架、26蓄电池组、27紧固螺栓、2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建筑门窗幕墙抗风检测系统,包括基座1和工作台3以及设置于基座1和工作台3之间的支腿2,所述工作台3顶部左侧安装有鼓风机4和风管6,所述鼓风机4的出风口5正对风管6管口设置,使得出风口5出来的风可以流入风管6内;所述出风口5一侧位于基座1上开设有凹槽7,所述凹槽7内部设有盖板10,所述凹槽7内通过第一电缸8输出端安装有集料罩9,集料罩9上可以用来放置碎料;所述风管6顶部通过支杆11安装有端部带有喷头13的水管12,所述水管12和外部的自来水管连通,所述风管6中间位置底部安装有风速计14,风速计14实时监测风管6内的风速;所述工作台3顶部位于风管6右侧上下设有两组相互对称的第二电缸16,两组所述第二电缸16之间设有集料槽15,集料槽15用来收集风流吹出来的碎料;所述集料槽15槽底均匀开设有通孔28,设置通孔28便于风流的吹过,同时可将碎料挡住;所述第二电缸16输出端均安装有推板17,所述工作台3上对应推板17位置开设有槽口,且槽口底部位于基座1上安装有支撑提手机构24,所述工作台3右侧通过底座18安装有风力发电机19,所述基座1左侧安装有变频器22和plc控制器23,所述基座1右侧的支腿2一侧安装有蓄电池组26。

所述风速计14为re-1215型便携式叶轮风速计,可用于露天及管道出口端测量风速,采取机身与叶轮分开独立设计,叶轮部件采取usb插件,本机可测量最大、当前值、平均风速、风温测量,风速反应模拟条显示,风速测量范围在0.3~45m/s,风速测量误差为±3%±0.1dgts。

较佳地,所述集料罩9和第一电缸8输出端通过紧固螺栓27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紧固螺栓27将集料罩9和第一电缸8进行固定,方便集料罩9的安装和拆卸。

较佳地,所述风力发电机19包括发电机191和叶轮192,所述叶轮192安装在发电机191输出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轮192转动可以带动发电机191的转轴旋转,可以进行发电工作。

较佳地,所述底座18通过连接块20以及贯穿于连接块20的定位螺栓21固定在工作台3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连接块20和定位螺栓21将底座18固定,使得底座18安装固定方便。

较佳地,所述支撑提手机构24包括液压缸241和支撑块242,所述液压缸241端部的活塞杆和支撑块242相连,所述支撑块242截面形状为槽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压缸241推动支撑块242上下升降,建筑门窗幕墙底部置于支撑块242上,方便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提升和支撑工作。

较佳地,所述蓄电池组26通过三角架25固定在支腿2一侧,所述三角架25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于支腿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三角架25为蓄电池组26提供支撑机构,使得蓄电池组26安装稳定。

较佳地,所述plc控制器23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缸8和第二电缸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风速计14的输出端和plc控制器2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23的输出端和变频器2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变频器22的输出端和鼓风机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变频器22控制鼓风机4的鼓风大小,通过plc控制器23控制第一电缸8、第二电缸16和变频器22工作。

较佳地,所述风力发电机19的输出端和蓄电池组26之间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力发电机19工作发电可以给蓄电池组26供电充电。

工作原理:将建筑门窗幕墙插入工作台3上的槽口位置,建筑门窗幕墙底部对着支撑提手机构24,通过支撑提手机构24调节高度位置,将测试位置对着风管6管口,通过第二电缸16推动推板17将建筑门窗幕墙夹紧,plc控制器23控制变频器22驱动鼓风机4进行鼓风,风流通过风管6吹到建筑门窗幕墙上,变频器22可以改变风流的大小,同时风速计14实时监测风流速度,可以判断不同风速状态下的建筑门窗幕墙抗风压能力,打开凹槽7顶部的盖板10,通过第一电缸8将集料罩9顶出,并在集料罩9内放置碎料,水管12和外部水管连通,水可以通过喷头13喷出,可以模拟出暴风雨天气条件下,碎料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撞击影响,碎料在风流的条件下吹入风管6并撞击在建筑门窗幕墙上,同时碎料吹入集料槽15进行统一收集,可以更好的判断建筑门窗幕墙的抗风检测,通过在工作台3右侧安装风力发电机19,可以利用鼓风机4吹出的风吹动风力发电机19工作,并给蓄电池组26供电,节约能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