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2920发布日期:2018-10-23 20:59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在力标准机中,砝码一般是由三点支撑装置支撑,当需要挂载在中心吊杆上时,由三点支撑装置驱动其降落,落在与中心吊杆固定连接的档片上,从而实现砝码的挂载。

长期以来,三点支承是每个升降部件都有一个电机驱动,即三点都是主动。这就带来一个不同步的问题。尽管是通过同步电气装置,也很难使得三个电机同一时刻启动或停止。此缺陷造成的后果是砝码不能平稳放到被加载机构上,进而影响了力值输出的稳定性。使得读数不准,更难获取高精度的读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得砝码平稳移动的机构。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三个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等角度设置在以工件重心为圆心的圆的圆周上,并由三个竖直设置的立柱提供在竖直方向上的支撑,所述升降组件上设有能够做升降运动的升降块,以及能够接受扭矩,并将扭矩转化为所述升降块的升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

用于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输出转矩的动力装置;以及

用于所述升降组件之间的连接,并能够传递扭矩的第二传动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每个所述升降组件之间还设有辅助传动装置,

所述辅助传动装置通过一个额外的所述立柱提供在竖直方向上的支撑;

所述辅助传动装置上设有转动轴承,用于相连的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之间扭矩的传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

刚性结构的杆体;以及

位于所述杆体的端部,用于所述杆体与所述升降组件或者辅助传动装置连接的万向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

与所述升降块固定连接,并且绕竖直轴线旋转自由度被限制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竖直设置并具有外螺纹;

与所述调节杆螺纹连接的旋转螺母,所述旋转螺母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旋转。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一个动力装置,同时驱动三个升降组件运动,保证砝码能够平稳的移动,确保力标准机能够获得较高精度的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升降组件或者辅助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2-升降组件;4-升降块;6-第一传动机构;8-动力装置;10-第二传动机构;12-辅助传动装置;14-转动轴承;16-杆体;18-万向节;20-调节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2所示,本发明包括:

至少三个升降组件2,所述升降组件2等角度设置在以工件重心为圆心的圆的圆周上,并由三个竖直设置的立柱提供在竖直方向上的支撑,所述升降组件2上设有能够做升降运动的升降块4,以及能够接受扭矩,并将扭矩转化为所述升降块4的升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6;

用于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6输出转矩的动力装置8;以及

用于所述升降组件2之间的连接,并能够传递扭矩的第二传动机构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每个所述升降组件2之间还设有辅助传动装置12,

所述辅助传动装置12通过一个额外的所述立柱提供在竖直方向上的支撑;

所述辅助传动装置12上设有转动轴承14,用于相连的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机构10之间扭矩的传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传动机构10包括:

刚性结构的杆体16;以及

位于所述杆体16的端部,用于所述杆体16与所述升降组件2或者辅助传动装置12连接的万向节1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传动机构6包括:

与所述升降块4固定连接,并且绕竖直轴线旋转自由度被限制的调节杆20,所述调节杆20竖直设置并具有外螺纹;

与所述调节杆20螺纹连接的旋转螺母,所述旋转螺母由所述动力装置8驱动旋转。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装置8为电机。

本发明的具体原理如下:

(1)电机转动,其同时向第一传动机构6和第二传动结构输出扭矩;

(2)第二传动机构10上的扭矩传动方式为杆体16一端的万向节18接受到扭矩后传递至该杆体16,再由该杆体16传递至另一端部的万向节18上;

(3)第二传动机构10上的扭矩通过万向节18传递至辅助传动装置12上,辅助传动装置12通过另一个杆体16传上连接的万向节18传递至该杆体16上,该杆体16再有另一端部的万向节18传递至第二个升降机构上;

(4)如此,三个升降组件2上的第一传动机构6均获得扭矩,该扭矩驱动旋转螺母转动,与旋转螺母螺纹连接的调节杆20,因为其绕竖直方向上的自由度被限制,因此其仅能做升降运动,从而带动升降块4做升降运动;

(5)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三个升降组件2上的三个升降块4同时做升降运动,从而保证砝码平稳运动,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遇到的相应问题。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