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06741发布日期:2019-02-19 18:23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及方法,属于毛刺形状检测识别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变压器铁心的制造过程中,经过冲剪后的硅钢片边缘产生毛刺。这种毛刺不但影响铁心的叠片系数,降低有效截面,还容易使铁心硅钢片之间形成搭接,造成片间短路,涡流损耗大幅攀升。目前,在铁心制造过程中,在硅钢片毛刺的控制上有明确的控制要求,但是检测毛刺的手段一直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会对毛刺形成挤压变形,影响检验的准确性,受挤压式测量手段限制,毛刺高度也很难测准,也无法检测出毛刺的形状,不利于毛刺生成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及方法,该硅钢片毛刺检测识别装置包括毛刺探测装置和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毛刺刺探装置通过红外测距模块来检测距离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毛刺,而毛刺形状检测装置通过印泥来印出毛刺的形状,便于后续研究。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其包括毛刺探测装置和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所述毛刺探测装置包括探测外壳、控制装置和滚轮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在所述探测外壳的一侧,所述滚轮装置设置在所述探测外壳的下端,所述探测外壳为上下贯通的方形结构,所述探测外壳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各开有一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内各放置一个电动滚轮,两个所述电动滚轮之间连接一根丝杆,所述丝杆上套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的下端连接红外侧距模块,所述滑动装置的上端连接信号灯,所述毛刺形状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外壳、手压块和印泥,所述检测外壳为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手压块设置在所述检测外壳的内壁,所述手压块的上端穿过所述检测外壳的上侧壁,所述手压块的下端连接压板,所述压板的下端开有印泥槽,所述印泥设置在所述印泥槽内。

所述电动滚轮在所述凹槽内前后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丝杆前后移动。

所述滚轮装置在硅钢片上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探测外壳及所述控制装置移动。

所述滑动装置在所述丝杆上左右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红外侧距模块左右移动。

所述滚轮装置、所述电动滚轮、所述滑动装置、所述红外侧距模块和所述信号灯均电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

所述印泥为碳酸钙和液体石蜡的混合物,所述印泥的上侧面活动连接在所述印泥槽内,所述印泥的下侧面低于所述印泥槽的下侧壁。

所述印泥的外侧包裹一层保护膜。

所述检测外壳的下端开有通孔,所述压板的侧壁为台阶式结构,所述压板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外径小于所述检测外壳的内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下部分的外径小于述通孔的直径。

手动压所述手压块带动所述压板下移,进而带动所述印泥下移穿过所述通孔。

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的方法,其先采用毛刺探测装置进行自动检测硅钢片上是否有毛刺,当探测到有毛刺时信号灯出现信号,然后再用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检测毛刺的形状,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控制装置控制滚轮装置带动探测外壳在硅钢片上移动,同时控制电动滚轮在凹槽内前后移动而带动丝杆前后移动,滑动装置在丝杆上左右移动而带动红外侧距模块左右移动;

步骤二:在步骤一移动的过程中,红外侧距模块检测其到硅钢片上的距离,当距离有异常时,信号灯发出信号警示,并且信号传递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滚轮装置、电动滚轮和滑动装置暂停移动;

步骤三:当看到信号灯发出信号警示时,移开毛刺探测装置,将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放置在异常处;

步骤四:手动按压手压块带动压板下移,进而带动印泥下移穿过通孔,毛刺就会在印泥上留下形状;

步骤五:取出印泥,观察并记录毛刺形状;

步骤六:更换新的印泥,再次进行下一次的检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包括毛刺探测装置和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毛刺探测装置通过红外测距模块来检测距离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毛刺,而毛刺形状检测装置通过印泥来印出毛刺的形状,便于后续研究;

2、本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3、本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的印泥表面包裹着保护膜,保护膜起到防刺穿的作用,以便于印泥的循环使用;

4、本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的毛刺探测装置能够自动在硅钢片上移动,红外侧距模块在电动滚轮和滑动装置的带动下,也能够前后左右移动,可以自动并且全方位地探测硅钢片上是否有毛刺,大大提高了探测效率;

5、本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的毛刺探测装置上设有信号灯,当有毛刺时,信号灯亮起,并信号传递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滚轮装置、电动滚轮和滑动装置暂停移动,可以准确定位毛刺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的毛刺探测装置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的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探测外壳,2为控制装置,3为滚轮装置,4为凹槽,5为电动滚轮,6为丝杆,7为滑动装置,8为红外侧距模块,9为信号灯,10为检测外壳,11为手压块,12为印泥,13为压板,14为印泥槽,15为保护膜,16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2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其包括毛刺探测装置和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毛刺探测装置包括探测外壳1、控制装置2和滚轮装置3,控制装置2连接在探测外壳1的一侧,滚轮装置3设置在探测外壳1的下端,探测外壳1为上下贯通的方形结构,探测外壳1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各开有一个凹槽4,每个凹槽4内各放置一个电动滚轮5,两个电动滚轮5之间连接一根丝杆6,丝杆6上套有滑动装置7,滑动装置7的下端连接红外侧距模块8,滑动装置7的上端连接信号灯9,毛刺形状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外壳10、手压块11和印泥12,检测外壳10为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手压块11设置在检测外壳10的内壁,手压块11的上端穿过检测外壳10的上侧壁,手压块11的下端连接压板13,压板13的下端开有印泥槽14,印泥12设置在印泥槽14内。

电动滚轮5在凹槽4内前后移动,进而带动丝杆6前后移动。

滚轮装置3在硅钢片上移动,进而带动探测外壳1及控制装置2移动。

滑动装置7在丝杆6上左右移动,进而带动红外侧距模块8左右移动。

滚轮装置3、电动滚轮5、滑动装置7、红外侧距模块8和信号灯9均电连接到控制装置2,电连接到控制装置2对滚轮装置3、电动滚轮5、滑动装置7、红外侧距模块8和信号灯9的控制为现有公知技术,他们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印泥12为碳酸钙和液体石蜡的混合物,印泥12的上侧面活动连接在印泥槽14内,印泥12的下侧面低于印泥槽14的下侧壁。

印泥12的外侧包裹一层保护膜15。

检测外壳10的下端开有通孔16,压板13的侧壁为台阶式结构,压板13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外径小于检测外壳10的内径,大于通孔16的直径,下部分的外径小于述通孔16的直径。

手动压手压块11带动压板13下移,进而带动印泥12下移穿过通孔16。

一种新型便携式硅钢片毛刺形状检测识别装置的方法,其先采用毛刺探测装置进行自动检测硅钢片上是否有毛刺,当探测到有毛刺时信号灯出现信号,然后再用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检测毛刺的形状,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控制装置2控制滚轮装置3带动探测外壳1在硅钢片上移动,同时控制电动滚轮5在凹槽4内前后移动而带动丝杆6前后移动,滑动装置7在丝杆6上左右移动而带动红外侧距模块8左右移动;

步骤二:在步骤一移动的过程中,红外侧距模块8检测其到硅钢片上的距离,当距离有异常时,信号灯9发出信号警示,并且信号传递到控制装置2,控制装置2控制滚轮装置3、电动滚轮5和滑动装置7暂停移动;

步骤三:当看到信号灯9发出信号警示时,移开毛刺探测装置,将毛刺形状检测装置放置在异常处;

步骤四:手动按压手压块11带动压板13下移,进而带动印泥12下移穿过通孔16,毛刺就会在印泥12上留下形状;

步骤五:取出印泥,观察并记录毛刺形状;

步骤六:更换新的印泥12,再次进行下一次的检测。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