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引导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服务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07796发布日期:2020-05-01 22:1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乘车引导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服务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导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乘车引导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导航越来越智能化,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通过导航技术,出行变得相对简单。

但现有的导航技术只会对车站的出入口的选择进行引导,并未细化到车站内部的车厢,使得用户无法依据导航信息选择合适的车厢,影响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和效率。

因此,需提供一种乘车引导方法,以提高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车引导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服务器,能提高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及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乘车引导方法,包括:获取导航路线,所述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至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并发送给用户终端,以展示所获取的导航信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的步骤之前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终端到达所述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获取所述用户终端达到第一车站的乘车区后第一个驶离第一车站的车辆。

在一实施方式中,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判断所述车辆驶离第一车站的时间,与所述用户终端到达所述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的差值是否大于阈值;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获取从所述第一车站的入口到达所述车辆时间最短的车厢,获取从所述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到达所述车辆时间最短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并发送给用户终端,以展示所获取的导航信息;若所述差值大于阈值,则执行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的步骤。

在一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步骤包括:通过检测所述每节车厢中接入移动网络基站信号的人数,或通过对每节车厢的图像进行识别,以获取所述车辆驶入第一车站时每节车厢的实际人数;通过检测所述每节车厢的乘车区中接入移动网络基站信号的人数,或通过对每节车厢的乘车区域的图像进行识别,以获取所述车辆的每节车厢的预增人数;根据获取的每节车厢的所述实际人数和预增人数获取所述每节车厢的人数。

在一实施方式中,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的步骤包括:在所述每节车厢的人数均小于对应车厢的座位数时,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最短的车厢为得分最高的车厢。

在一实施方式中,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的步骤包括:获取用户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特征信息,和/或第一车站与第二车站的乘车时长,所述用户的特征信息包括用户的年龄、是否怀孕、是否残疾、是否携带重物中的至少一项;根据所述用户的特征信息和/或所述乘车时长,调整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比。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乘车引导方法,包括:服务器获取导航路线,所述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并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且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至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并发送至用户终端;所述用户终端展示所获取的导航信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第一存储器及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存储器用于存储应用程序;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存储器中的应用程序以执行:获取导航路线,所述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并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至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并发送给用户终端,以展示所获取的导航信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存储器及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二存储器用于存储应用程序;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存储器中的应用程序以执行:获取导航路线,所述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并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至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展示所获取的导航信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乘车引导系统,包括用户终端及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获取导航路线,所述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并获取车辆从所述第一车站驶入所述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且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所述得分最高的车厢至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所述用户终端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导航信息,并展示所述导航信息。

本申请的乘车引导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服务器,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所述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使得用户能根据导航信息乘坐人数及与出口的距离综合得分最高的车厢,避免了车厢内的人员过多而造成上不了车、甚至发生踩踏事故的概率,也避免了花太多时间在进入车厢或出地铁口上,提高了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及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乘车引导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乘车引导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的用户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乘车引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申请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用户终端、服务器、乘车引导系统及其乘车引导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方法、步骤、结构、特征及其效果,详细说明如下。

有关本申请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申请加以限制。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乘车引导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乘车引导方法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用户终端和/服务器,本实施例的乘车引导方法包括:

步骤s11:获取导航路线,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

具体地,导航路线可以但不限于根据用户的当前位置及输入的目的地规划生成,也可以不限于直接根据用户终端接收的输入指令生成。

步骤s12:获取车辆从第一车站驶入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2:获取车辆从第一车站驶入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包括:通过检测每节车厢中接入移动网络基站信号的人数,或通过对每节车厢的图像进行识别,以获取车辆驶入第一车站时每节车厢的实际人数;通过检测每节车厢的乘车区中接入移动网络基站信号的人数,或通过对每节车厢的乘车区域的图像进行识别,以获取车辆的每节车厢的预增人数;根据获取的每节车厢的实际人数和预增人数获取每节车厢的人数。

具体地,可以通过在车厢内检测各种移动运营信号强度,主要是针对移动、联通、电信的2g、3g、4g、5g等基站信号进行监控,来获取此车厢的实际人数。

步骤s13: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

具体地,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可以为车厢与离第二车站的出口最近的电梯的距离,还可以为车厢到达第二车站需步行的路线的总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3: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可以但不限于包括:在每节车厢的人数均小于对应车厢的座位数时,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最短的车厢为得分最高的车厢。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3: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可以但不限于包括:获取用户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特征信息,和/或第一车站与第二车站的乘车时长,用户的特征信息包括用户的运动能力参数例如用户的年龄、是否怀孕、是否残疾、是否携带重物中的至少一项;根据用户的特征信息和/或乘车时长,调整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比。

在其他实施方式,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中的至少一项可以但不限于为预存的值,也可以但不限于根据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进行调整等等。

步骤s14: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并发送给用户终端,以展示所获取的导航信息。

具体地,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包括得分最高的车厢的标识,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中距离最短的路线,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的路途中走路步数最少的路线。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包括得分最高的车厢的标识,或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中距离最短的路线,或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中走路步数最少的路线。

具体地,用户终端可以显示和/或播放导航信息。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乘车引导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乘车引导方法包括:

步骤s21:获取导航路线,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

步骤s22:根据用户终端到达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获取用户终端达到第一车站的乘车区后第一个驶离第一车站的车辆;

具体地,用户终端到达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为根据用户终端与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实时距离及平均速度计算的估算值。

步骤s23:判断车辆驶离第一车站的时间与用户终端到达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的差值是否大于阈值;

具体地,车辆驶离第一车站的时间包括车辆驶入第一车站的时间及车辆在第一车站停留的时间。其中,若车辆已经驶入第一车站,则车辆驶入第一车站的时间为零,这样车辆驶离第一车站的时间就为车辆在第一车站剩余的停留时间。

若车辆驶离第一车站的时间与用户终端到达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的差值大于阈值,则进入步骤s24:获取车辆从第一车站驶入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

步骤s25: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

步骤s26: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以使得用户终端展示导航信息;

若车辆驶离第一车站的时间与用户终端到达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进入步骤s27:获取从第一车站的入口到达车辆时间最短的车厢;

步骤s28:获取从第一车站的入口到达车辆时间最短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并发送给用户终端,以展示从第一车站的入口到达车辆时间最短的车厢的导航信息。

本实施例的乘车引导方法在车辆驶离第一车站的时间与用户终端到达第一车站的乘车区的预测时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阈值时,直接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到达车辆时间最短的车厢,避免了用户选择其他车厢而造成错过此班车辆的情况,提高了用户出行的效率。

图3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服务器包括第一存储器301及第一处理器302。第一存储器301用于存储应用程序。第一处理器302用于获取第一存储器301中的应用程序以执行:获取导航路线,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获取车辆从第一车站驶入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并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以使得用户终端展示导航信息。

图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的用户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用户终端包括第二存储器401及第二处理器402。第二存储器401用于存储应用程序。第二处理器402用于获取第一存储器中的应用程序以执行:获取导航路线,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获取车辆从第一车站驶入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并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展示所获取的导航信息。

图5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乘车引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乘车引导系统包括用户终端50及服务器60。服务器60用于获取导航路线,导航路线包括第一车站的入口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路线,并获取车辆从第一车站驶入第二车站时每节车厢的人数,且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的权重进行评分,以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获取第一车站的入口至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和/或得分最高的车厢至第二车站的出口的导航信息;用户终端50用于接收服务器60发送的导航信息,并展示导航信息。

本申请的乘车引导方法、系统、用户终端及服务器,根据每节车厢的人数,及每节车厢与第二车站的出口的距离获取得分最高的车厢的导航信息,使得用户能根据导航信息乘坐人数及与出口的距离综合得分最高的车厢,避免了车厢内的人员过多而造成上不了车、甚至发生踩踏事故的概率,也避免了花太多时间在进入车厢或出地铁口上,提高了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及效率。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