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茶及其代茶成分分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42342发布日期:2019-01-16 07:43阅读:19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茶的检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绿茶及其代茶成分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发展历史已有四千年之久,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在我国,人们一直有饮茶的习惯。可是,跟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假茶叶混入茶叶市场,鱼目混珠。假茶叶大多是由外表神似真茶叶的植物叶片制作,比如,榆树叶、嫩柳树叶、槐树叶、竹叶、桑树叶、蒲公英、绞股蓝等做成,仅从外表很难区分这些假茶叶和真正的绿茶的区别。

但是,目前鉴别茶叶主要从其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等方面来鉴别,有的还经过冲泡,嗅其香气,尝其滋味,观其汤色,及茶渣嫩度、色泽等方面鉴别。但仅从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等方面来鉴别,并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茶及其代茶成分分析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的通过观察茶的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鉴别不准确的问题,能够通过化学分析茶中的成分以区别绿茶及其代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茶及其代茶成分分析方法,该方法包含:对样品中的水分、茶多酚、儿茶素及灰分含量进行检测。

其中,所述水分含量测定:将样品去除水分,水分含量=失去的水分质量/样品质量。

其中,所述茶多酚含量测定:取样品至离心管中,加入预热过的甲醇溶液提取,获得母液,稀释得到待测液。

在测定时,分别移取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工作液、水、待测液,分别加入福林酚溶液,摇匀,加入75%na2co3溶液,加水定容,室温放置,测定吸光度,计算茶多酚含量,以没食子酸工作液的浓度和茶多酚含量制作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式中,a为样品待测液吸光度,v为样品母液体积,d为稀释因子,slopestd为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斜率,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m0为样品质量。

所述的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工作液的配制方法为:移取不同体积的7.5%na2co3加入至没食子酸溶液中,以获得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工作液。

其中,所述儿茶素含量测定:将样品采用乙醇热提取,获得测试液;吸取测试液,加入香荚兰素盐酸溶液显色,在波长50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做对照,测定吸光度(a),所述儿茶素含量为:

式中,l为样品供试液的总量,l2为测定时供试液的用液量,m0为样品质量,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a为样品的吸光度。

其中,所述灰分含量测定:在525℃±25℃高温下灼烧,至重量恒定,所述灰分含量为:

式中,m0为样品质量,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

优选地,在所述的水分含量测定时,将烘皿预先加热至120℃,冷却称重,将样品放置于烘皿上,加热至120℃,干燥并冷却,称量,水分含量为:

式中,m1为样品和烘皿烘前到质量,m2为样品和烘皿烘后的质量,m0为样品质量。

优选地,在所述茶多酚含量测定时,所述的甲醇溶液为经70℃预热过70%的甲醇溶液,将加入甲醇和样品的混合液在70℃恒温。

优选地,在所述茶多酚含量测定时,所述的福林酚溶液是体积分数为10%的福林酚溶液。

优选地,在所述儿茶素含量测定时,采用的乙醇为浓度为90%的乙醇。

优选地,在所述儿茶素含量测定时,在采用乙醇热提取后,采用12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获得测试液。

优选地,在所述儿茶素含量测定时,吸取测试液,依次加入乙醇、1%的香荚兰素盐酸溶液进行反应。

优选地,所述测试液、乙醇和1%的香荚兰素盐酸溶液的体积比为10:1:5000。

优选地,在所述灰分含量测定时,将坩埚在525℃±25℃高温处理,等炉温降到200℃时取出,干燥并冷却至室温,称量,将磨碎样品置于坩埚内,加热以充分碳化到无烟,在525℃±25℃高温处理,等炉温降到300℃时取出,干燥并冷却至室温,称量;重复对样品的高温处理至称量恒重,总灰分含量为:

式中,m0为样品质量,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m1’为试样和坩埚灼烧后的量,m2’为坩埚的量。

优选地,所述绿茶为日照绿茶,所述代茶包含:蒲公英、柳叶和绞股蓝。

本发明的绿茶及其代茶成分分析方法,解决了传统的通过观察茶的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鉴别不准确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分析方法通过化学分析分析了绿茶及其代茶中各成分,日照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明显高于蒲公英,绞股蓝,柳叶这三种产品;对于总灰分的测定,蒲公英中含量最高,绞股蓝和柳叶次之,日照茶叶中含量最少;对于水分的测定,柳叶中含水分最高,绞股蓝和蒲公英次之,日照茶叶中水分含量最少;对于儿茶素的含量,蒲公英,绞股蓝和柳叶中几乎不存在,日照茶叶中儿茶素含量正常。该方法检测避免了传统的通过观察茶的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鉴别不准确的问题,能够准确地鉴别绿茶及其代茶;

本发明的方法在检测儿茶酚时采用甲醇作为提取液,能有效提取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而减少其他化学成分的浸出,从而使检测更加准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验例1水分含量测定

将恒温电热干燥箱加热至120℃±2℃,预热之后,将皿盖斜放的烘皿放进去加热1小时,把盖子盖上,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然后记录称量数据。

取已知质量的烘皿,称取3g样品,放进去,转移到预热后的恒温电热干燥箱中,加热一小时,盖上盖子后取出来,放置在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后称量记录数据。

则,水分含量=(烘皿和样品称量的总质量-烘皿称量的质量-样品质量)/样品质量。

实验例2茶多酚的测定

(1)试剂配制

10%福林酚试剂配制:

取一个250ml的容量瓶,把25ml的福林酚试剂放进去,加水定容,放在黑暗处遮光保存,配制之后要立即使用,不能存放过久。

7.5%碳酸钠溶液的配置:

先用天平称37.5g的碳酸钠粉末,然后放在烧杯里,加适量的水,然后搅拌让碳酸钠溶解,再把溶解之后的溶液转移到500ml的容量瓶里定容。

没食子酸标准储备溶液配制:

首先用天平称0.11g的没食子,放在100ml的容量瓶里,加适量的水,搅拌,等没食子完全溶解后,定容,这个时候的溶液浓度是1mg/ml。

没食子酸工作液配制:

用移液管分5次移取1.0ml、2.0ml、3.0ml、4.0ml、5.0ml的1.4.3中配置好的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每一个容量瓶都用水定容至100ml,这个时候的溶液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ug/ml。

(2)测定

取2g的产品,放在离心管里,加入70℃的70%甲醇溶液5ml,搅拌,然后放在70℃的水浴锅里,浸提10min,取出来之后,提取上清液放入10ml的容量瓶中。将剩下的残渣再用甲醇提取一次,反复进行上述操作,最后将两次的提取液合并,定容至10ml,摇匀,获得母液。

取一个100ml的容量瓶,取1.0ml的母液放进去,用蒸馏水定容,获得待测液。

分别移取1ml没食子工作液、1ml水(用做空白对照)、1ml待测液至试管中,每个试管内分别加入5ml10%福林酚溶液,摇匀之后反应3~8min,再加入4ml7.5%的碳酸钠溶液,摇匀之后,放置1小时。最后用10mm的比色皿,在765nm波长条件下测量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a)。以没食子酸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a)为纵坐标,求得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并求出茶多酚的含量。

式中,a为样品待测液吸光度,v为样品母液体积(10ml),d为稀释因子(1ml.稀释成100ml,则其稀释因子为100),slopestd为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斜率,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m0为样品质量。

其中,样品干物质含量为w=m0×(1-水分含量);式中,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m0为样品质量。

实验例3儿茶素的含量测定

称1g样品,放在试管中,加入95%乙醇20ml,然后水浴加热30分钟,12000r/min离心,10分钟后提取上清液,定容至25ml,获得测试液。

吸取10μl测试液,加入1μl乙醇后再加入5毫升1%的香荚兰素盐酸溶液,摇匀后放置40分钟。然后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0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做对照,测定吸光度(a)。

式中,l为样品供试液的总量,l2为测定时供试液的用液量,m0为样品质量,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a为样品的吸光度。

实验例4灰分含量的测定

把坩埚擦洗干净,然后放在525℃±25℃的高温炉中,灼烧1h,等温度降低到300℃,将坩埚取出来,并立即放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记录。

取2g均匀磨碎的样品,放置于称重后的坩埚中,然后在电热板上加热,直至没有烟冒出,然后放在525℃±25℃的高温炉中灼烧,等温度降低到300℃,把坩埚取出来,放在干燥器内干燥冷却,然后称量记录。然后需要再灼烧一小时,取出之后,放在干燥器中冷却称量记录。反复进行灼烧一小时的操作,直到连续两次的称量结果差异低于0.001g为止,以最小称量为准。

则,总灰分含量为:

式中,m0为样品质量,w为样品干物质含量;m1’为试样和坩埚灼烧后的量,m2’为坩埚的量。

本发明对日照绿茶及三种代茶(即蒲公英、柳叶和绞股蓝)的水分、茶多酚、儿茶素及灰分含量进行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为本发明的方法鉴别日照绿茶及三种代茶的结果表:

通过本发明的鉴别方法,表明日照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明显高于蒲公英,绞股蓝,柳叶这三种产品;对于总灰分的测定,蒲公英中含量最高,绞股蓝和柳叶次之,日照茶叶中含量最少;对于水分的测定,柳叶中含水分最高,绞股蓝和蒲公英次之,日照茶叶中水分含量最少;对于儿茶素的含量,蒲公英,绞股蓝和柳叶中几乎不存在,日照茶叶中儿茶素含量正常。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