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1812发布日期:2018-10-12 23:15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属于电力系统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建或改造后的输电线路送电之前需通过核相来检查线路是否存在接地、断线以及两侧相位是否一致,但是随着输电线路越来越窄,同塔多回路和长距离交叉跨越架设情况越来越频繁。对一条线路进行核相时,其它线路正在运行的情况下,被试线路的感应电压可能达到上千伏甚至上万伏,对传统的核相仪器而言,易造成仪器损坏,且对试验人员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急需新的测试系统及方法,以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接触式安全确认核相与故障接地位置的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包括依照电路走向依次电性连接方波发生电路、第一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第二初级线圈、第二次级线圈、信号采样电路和主控芯片;在所述方波发生电路和主控芯片上共接一直流电压源;输电线路接在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端口与第一次级线圈的端口之间;所述主控芯片上外接有报警指示灯、蜂鸣器和液晶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直流电压源、方波发生电路、第一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第二初级线圈、第二次级线圈、信号采样电路和主控芯片、报警指示灯、蜂鸣器和液晶显示屏集成在封闭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端口与第一次级线圈的端口上分别连接一挂钩;所述挂钩挂接在所述输电线路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通过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实现了线路停电后输电线两端接地形成回路,第二初级线圈的端口与第一次级线圈的端口接到输电线上,若输电线没有开路,第二初级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通过信号采样电路将信号传输给CPU主控芯片的AD端口;通过主控芯片判定线路的故障点位置,解决故障准确率不高的问题,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线路中故障位置;最后再通过警报指示灯和蜂鸣器进行提示,并且在液晶显示屏显示接入输电线的阻抗值。

通过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使输电线路通过两端检测回路是否导通确定相位;输电线路接地后形成回路,导通后回路中存在感应电流,开路后回路中无感应电流,从而确定核相是否成功,全程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操作简单、安全、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其中:1-直流电压源;2-主控芯片;3-报警指示灯;4-蜂鸣器;5-液晶显示屏;6-方波发生电路;7-第一初级线圈,8-第一次级线圈;9-第二初级线圈;10-第二次级线圈,11-信号采样电路;12-第二初级线圈端口,13-第二次级线圈端口;14-封闭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包括依照电路走向依次电性连接方波发生电路6、第一初级线圈7、第一次级线圈8、第二初级线圈9、第二次级线圈10、信号采样电路11和主控芯片2;在方波发生电路6和主控芯片2上共接一直流电压源1;输电线路接在第二初级线圈端口12与第一次级线圈端口13之间;主控芯片2上外接有报警指示灯3、蜂鸣器4和液晶显示屏5。

其中,直流电压源1、方波发生电路6、第一初级线圈7、第一次级线圈8、第二初级线圈9、第二次级线圈10、信号采样电路11和主控芯片2、报警指示灯3、蜂鸣器4和液晶显示屏5集成在封闭壳体14内。

第二初级线圈端口12与第一次级线圈端口13上分别连接一挂钩;通过挂钩挂接在输电线路上。

本实用新型非接触式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检测步骤:

首先,所述直流电压源1接通后方波发生电路6推动第一初级线圈7、第一次级线圈8进行方波电源降压,降压后的方波电源供给第二初级线圈9;

之后将第二初级线圈端口挂钩与第一次级线圈端口挂钩挂接在输电线上,若输电线没有开路,第二初级线圈形成了闭环电路,此时第二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过信号采样电路变换成电压信号,传输给主控芯片;

最后主控芯片判定是否驱动警报指示灯和蜂鸣器,并且在液晶显示屏显示接入输电线的阻抗值。

由于产品为非接触式核相仪器,所以对试验人员的安全保障会进一步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停电线路接地位置检测系统,由CPU主控芯片控制,节省了一些模拟电路结构,因此体积小,便于试验人员携带。

CPU主控芯片通过对采样信号进行计算,能够算出故障点的位置,通过对输电线材料(ρ)、输电线横截面积(S)估算出故障点的线长,通过公式R=ρ*L/S换算。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