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瞬变电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5626发布日期:2018-11-09 20:59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瞬变电磁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煤矿生产中的物探手段,具体涉及一种瞬变电磁支架。



背景技术:

瞬变电磁作为一种成熟的物探手段在煤矿生产中,对巷道前方低阻体进行超前探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煤矿生产中。

现有的瞬变电磁支架由18根塑料管拼接而成,安装复杂,在安装时800mm 的和750mm的塑料管容易混淆,且接口多,工作时容易松动,尤其在长距离工作面探测时,要不停的移动探测,在移动过程中原瞬变电磁支架经常出现接口松动等现象,给工作带来不便,且零部件较多,共有十八根塑料管、十四个接头,容易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减少使用的支架塑料管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减轻重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瞬变电磁支架,包括主支架和内支架;

所述主支架包括4根主支架直管,所述主支架直管包括第一直管和一端设置有搭接口的第二直管,所述主支架直管连接成正方形结构的主支架;

所述内支架包括2根内支架直管和2根第三直管,所述内支架直管包括2 根第四直管且2根第四直管间互相连接,所述内支架直管两端通过T型接头垂直连接在主支架上,且2根内支架直管间相互平行;

所述2根第三直管两侧均通过T型接头垂直设置在内支架直管上,且2根第三直管间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为黑色,内支架为白色。

进一步地,所述搭接口的内径稍大于或等于第一直管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直管通过4个弯头连接成正方形结构的主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2根第四直管间通过直型接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管、第二直管、第四直管和第三直管的长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为井下封孔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瞬变电磁支架,成本低廉,该支架在厂家购进需2000元,改进后整个支架材料费用只需不到200块钱,节约了成本;支架整体重量较之前大大减轻,携带方便,特别对于巷道长距离工作面探测及其方便。

2.支架性能稳定,由于塑料管数量少、接口少,且主支架部分采用井下封孔管,接口处搭接距离长,使用起来稳定结实;改进支架接口形式,简化组装过程,弯头、接头用胶水粘结,即提高现场物探工作效率,又防止接头丢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瞬变电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瞬变电磁观测系统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结合图1所示,一种瞬变电磁支架包括主支架10和主支架20;

所述主支架10包括4根主支架直管11,每根主支架直管11包括第一直管 101和一端设置有搭接口102的第二直管103,所述主支架直管11首尾相接形成正方形结构的主支架10;相邻主支架直管11的端部分别插入同一弯头12,从而使相邻主支架直管11通过弯头12连接,弯头12总共有4个。

所述主支架20包括2根内支架直管21和2根第三直管22,所述内支架直管21包括2根第四直管211,且2根第四直管211间通过直型接头23连接,所述内支架直管21两端分别连接一个T型接头24,T型接头24贯穿连接在主支架10上使得内支架直管21与主支架10互相垂直,且2根内支架直管21间相互平行。

所述2根第三直管22两侧均通过T型接头24垂直设置在内支架直管21上,且2根第三直管间22相互平行。

所述主支架10为黑色,主支架20为白色,容易识别。

所述搭接口102的内径稍大于或等于第一直管101的外径。

以下为一个具体的尺寸的例子,当然,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可知,其他尺寸同样可选。

所述搭接口102的长度为10mm,接口处搭接距离长。

所述主支架直管11的直径为40mm。

所述第四直管211和第三直管22的直径均为25mm。

所述第一直管101、第二直管103、第四直管211和第三直管22的长度一致,为0.75m,同直径塑料管可以随意拼接。

所述主支架10边长为1.45m。

所述主支架10为井下封孔管,由于塑料管数量少、接口少,使用起来稳定结实,支架性能稳定。

所述弯头12、T型接头24和直型接头23连接处均使用胶水粘结,组装的过程简化,既提高现场物探工作效率,又防止接头丢失。

成本低廉,该支架在厂家购进需2000元,改进后整个支架材料费用只需不到200块钱节约了成本;支架整体重量较之前大大减轻,携带方便,特别对于巷道长距离工作面探测及其方便。

使用该实用新型的工作步骤如下:

使用时将瞬变电磁仪连接在主支架10和主支架20上;

探测数据采集采用扇形观测系统,如图2所示,其数据采集点分为侧帮和掌子面两部分,其中侧帮包括左侧帮和右侧帮各4个采集点,侧帮的4个采集点间的角度间隔为15度,掌子面5个采集点,共13个采集点。

将探测线圈移至巷道迎头左侧,从左至右依次按设计的采集点顺序进行摆放,每个采集点的探测角度依次为+30°、0°、-30°,三个角度数据采集完成后进入下一个采集点,直至13个采集点数据采集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