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9470发布日期:2019-04-16 23:4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



背景技术: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信息科学最前端的一个阵地,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已为全世界所公认。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和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利工具。

然而,现有的传感器主要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而传感器在医疗领域中较少应用。基于传感器的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人民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将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中,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监测病人活动状况的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包括导线、信息控制台和凸点层,所述凸点层的两个侧面分别粘结有第一银浆层和第二银浆层,所述第一银浆层和所述第二银浆层均通过垫圈与所述凸点层粘结,所述第一银浆层和所述第二银浆层二者的向外面分别设有不透光的支撑膜片,所述导线穿过所述支撑膜片且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银浆层和所述第二银浆层连接,所述信息控制台与所述导线连接,所述信息控制台显示所述第一银浆层与所述第二银浆层的闭合状况。

其中,所述支撑膜片包括PET膜,所述PET膜的两侧面分别涂有黑色油墨和白色油墨,该黑色油墨朝外,该白色油墨朝向银胶层。

其中,所述PET膜的厚度为0.125mm。

其中,所述垫圈为双面胶垫圈。

其中,所述双面胶垫圈为双面带胶的PET圈。

其中,所述PET圈的厚度为0.1mm。

其中,所述导线还设有插头,所述导线通过所述插头与所述信息控制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放置于床或座椅,凸点层将第一银浆层和第二银浆层隔开,当病人卧床或坐在座椅时,第一银浆层和第二银浆层连接,从而形成闭合的线路,当病人离开床或座椅时,第一银浆层和第二银浆层连接分离形成断开线路,信息控制台将产生相应的电信号,以通知医务人员,达到监测病人活动状况的目的,以便于医务人员及时观察病人的活动状况;另外,该薄膜传感器结构简单,配件成本低,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形状来满足不同的座椅需求,适用于大规模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导线——1;信息控制台——2;凸点层——3;第一银浆层——4;第二银浆层——5;支撑膜片——6;垫圈——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医疗用的薄膜传感器,如图1和图2结合所示,凸点层3的两个侧面分别通过双面带胶的垫圈7粘结有第一银浆层4和第二银浆层5,第一银浆层4和第二银浆层5二者的向外面分别设有不透光的支撑膜片6,以防银浆层受光线影响,该不透光的支撑膜片6由在PET膜的两侧面分别涂有黑色油墨和白色油墨制成,该黑色油墨朝外,该白色油墨朝向所述银胶层,不但防光效果好,且容易制成。导线6穿过支撑膜片6且导线 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银浆层4和第二银浆层5连接,信息控制台2连接在导线6上,因此,信息控制台2可以用来显示第一银浆层4与第二银浆层5的闭合状况。薄膜传感器是放置在床或座椅上的,也即,该膜医疗传感器相当于一个简易开关,当有人病人从监护床上离开时,就会产生相应电信号,传递到控制台通知护士,从而达到相应的监测效果。另外,此款薄膜医疗传感器本身是不需要电源的,通过小于50毫安的电流和小于19伏电压即可正常工作。工作电阻是(0,50Ω),不工作电阻(1000KΩ,+∞),当有人躺上去电路接通阻值在工作阻值内,即检测到病人在床上,人走离开后,接通断开,阻值在不工作阻值内,即检测到病人离开了床。

本实施例中,用于制备支撑膜的PET膜的厚度为0.125mm,使得传感器的厚度足够薄,不影响病人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双面带胶的垫圈7为双面带胶的PET圈,PET有一定的支撑力,且所述 PET圈的厚度为0.1mm,同样是使得传感器的厚度足够薄,不影响病人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导线1还设有插头,导线1通过所述插头与信息控制台2连接,从而便于拆卸该薄膜传感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