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游标卡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8191发布日期:2018-10-16 20:17阅读:9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测量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方便收纳的可拆卸游标卡尺。



背景技术:

游标卡尺在测量上具有很高的精度,在进行精密测量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游标卡尺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是无法进行拆卸,以致于当游标卡尺的其中一部分损坏时,整个游标卡尺就无法继续使用,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由于现有技术中游标卡尺为整体结构,导致其在存放时会占据较大的空间,不便于人们存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游标卡尺,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同,其通过可拆卸装置对游标卡尺进行拆卸,其可拆卸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从而得以方便对游标卡尺进行存放,同时也能快速地对损坏部件进行更换,降低了经济成本。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拆卸游标卡尺包括主尺、游标尺、量爪以及一对可拆卸装置,所述游标尺滑动连接所述主尺,所述量爪包括固定卡脚和活动卡脚,其中一个所述可拆卸装置上下连接所述主尺以及所述固定卡脚,另一个所述可拆卸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游标尺以及所述活动卡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各个所述可拆卸装置包括第一衔接构件和第二衔接构件,所述第一衔接构件设有锁紧件,所述第二衔接构件设有第二槽孔,所述锁紧件对准所述第二槽孔,所述锁紧件得以通过所述第二槽孔紧固或拆卸所述第一衔接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衔接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衔接构件包括第一槽孔、圆柱孔以及凸块,所述第一槽孔横向贯穿所述第一衔接构件,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二槽孔的孔径相同,所述圆柱孔纵向贯穿所述第一衔接构件,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圆柱孔的夹角为90°,所述凸块一体地从所述圆柱孔的内壁向中间延伸形成,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第一槽孔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衔接构件设有第一圆柱块以及第二圆柱块,所述第一圆柱块一体地从所述第二圆柱块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圆柱块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块的直径,所述第二槽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圆柱块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凸块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凸块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圆柱孔内壁,所述第一圆柱块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凹槽分别与四个所述凸块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各个所述凸块侧边均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凸块的夹角为9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锁紧件为螺钉,所述第一槽孔设有出口,所述出口设有与所述螺钉匹配的螺母,所述锁紧件的直径与所述第一槽孔直径相同,所述螺钉得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螺母配合,得以对其进行紧固或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通过可拆卸装置对游标卡尺进行拆卸,从而得以方便地对其进行存放,减小了其存放时占据的空间,所述可拆卸装置通过设置凹槽、凸块,得以对其进行初步卡紧,使得所述第二衔接构件得以初步卡接于所述第一衔接构件,所述第一衔接构件上设有第一槽孔,所述第二衔接构件设有第二槽孔以及卡紧件,所述卡紧件得以通过所述第二槽孔以及所述第一槽孔对其进行紧固,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衔接构件得以紧固于所述第一衔接构件,所述凸块上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得以在进行紧固或者拆卸时,省去了操作人员对准的过程,从而得以对其进行紧固或拆卸,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同时设有可拆卸装置,得以在所述游标卡尺的某个部件损坏时,可以及时对该部件进行更换,降低了更换材料的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可拆卸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可拆卸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图4中沿A-A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至图5所示的是一种可拆卸游标卡尺1包括主尺10、游标尺20、量爪30以及一对可拆卸装置40,所述游标尺20滑动连接所述主尺10,所述游标尺20得以沿着所述主尺10移动,从而得以对物体的直径进行测量,所述量爪30包括固定卡脚31和活动卡脚32,所述可拆卸装置4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可拆卸装置40上下连接所述主尺10以及所述固定卡脚31,另一个所述可拆卸装置40可拆卸连接所述游标尺20以及所述活动卡脚32,当测量操作完成后,操作人员通过将一对所述可拆卸装置40进行拆卸,得以将所述固定卡脚31和所述活动卡脚32从所述可拆卸游标卡尺1上拆卸下来,从而得以减小所述可拆卸游标卡尺1的存放空间,方便其存放,同时也方便更换损坏的部件、降低了经济成本。

其中,各个所述可拆卸装置40包括第一衔接构件41和第二衔接构件42,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固接于所述游标尺20,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固接于所述活动卡脚32,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设有锁紧件411,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设有第二槽孔421,所述锁紧件411对准所述第二槽孔421,所述锁紧件411通过所述第二槽孔421得以对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以及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之间进行紧固或拆卸操作,当进行拆卸操作时,拧开所述螺钉,所述螺钉得以与所述螺母417松开,将所述螺钉从所述第二槽孔421移开,从而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得以与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分开,从而得以将所述活动卡脚32与所述游标尺20进行拆卸,所述固定卡脚31和所述主尺10之间的拆卸过程同上。

其中,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包括第一槽孔412、圆柱孔413以及凸块414,所述第一槽孔412横向贯穿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所述第一槽孔412与所述第二槽孔421的孔径相同,所述圆柱孔413纵向贯穿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所述第一槽孔412与所述圆柱孔413的夹角为90°,所述凸块414为弧状凸块,所述凸块414一体地从所述圆柱孔413的内壁向中间延伸形成,所述凸块414位于所述第一槽孔412的上方,当进行紧固操作时,将所述第一圆柱块422套入所述圆柱孔413,调整所述第二槽孔421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二槽孔421对准所述第一槽孔412,然后将所述螺钉伸入所述第二槽孔421与所述螺母417进行螺纹连接,从而将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与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进行紧固。

其中,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设有第一圆柱块422以及第二圆柱块423,所述第一圆柱块422一体地从所述第二圆柱块423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圆柱块42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块423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块422得以快速套入所述圆柱孔413内,所述第二槽孔421开设于所述第二圆柱块423上,旋转所述第二圆柱块423,所述第二槽孔421得以对准所述第一槽孔412,从而得以将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和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进行紧固操作。

其中,所述凸块41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凸块414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圆柱孔413内壁,所述第一圆柱块422上设有凹槽424,所述凹槽42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凹槽424分别与四个所述凸块414相对应,当对其进行紧固操作时,将所述凹槽424对准所述凸块414,所述圆柱块得以进入所述圆柱孔413,向上推进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使得所述凹槽424进入所述凸块414上端,然后向右旋转所述第一圆柱块422,当所述第一圆柱块422碰到所述挡板416时,所述第二槽孔421得以对准所述第一槽孔412,然后将所述螺钉插入所述第二槽孔421内,对其进行旋转,使得所述螺钉与所述螺母417紧固,从而得以将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与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进行连接,从而得以将所述活动卡脚32与所述游标尺20进行固接,此操作简单便捷,设计巧妙,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游标卡尺无法拆卸的问题。

其中,各个所述凸块414侧边均挡板416,所述挡板416与所述凸块414的夹角为90°,当进行紧固操作时,将所述凹槽424伸入所述凸块414上方,然后向右旋转所述凹槽424,所述凹槽424得以抵住所述挡板416,此时所述第二槽孔421得以与所述第一槽孔412对准,此时得以进行紧固操作,从而减去了人工去瞄准的过程,使整个操作更加便捷,当进行拆卸操作时,先拧开所述螺钉,然后向左旋转所述凹槽424,当所述凹槽424抵住左边所述挡板416时,此时所述凹槽424得以与所述凸块414相吻合,从而所述凹槽424得以向下移动,从而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得以从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上拆卸下来,通过设置所述挡板416,避免了操作人员在紧固和拆卸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对准操作,节约了操作时间的同时,也简化了操作步骤。

其中,所述锁紧件411为螺钉,所述第一槽孔412设有出口415,所述出口415设有与所述螺钉匹配的螺母417,所述锁紧件41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槽孔412直径相同,所述螺钉得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孔412与所述螺母417配合,得以对其进行紧固或拆卸,当对所述可拆卸装置40进行拆卸时,先拧开所述螺钉,将所述螺钉移开所述第二槽孔421,然后向左旋转所述第一圆柱块422,当所述凹槽424抵住所述挡板416时,此时所述凹槽424与所述凸块414吻合,将所述第一圆柱块422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圆柱块422得以远离所述圆柱孔413,从而所述第二衔接构件42得以与所述第一衔接构件41分开,进而所述活动卡脚32得以与所述游标尺20进行拆卸,所述固定卡脚31与所述主尺10之间的拆卸操作同上,从而得以方便地对其进行存放,减少了其存放占据的空间,同时对其损坏部件得以快速进行更换,节约了经济成本。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