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信息采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7962发布日期:2019-03-05 18:2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网信息采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息采集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物联网信息采集器。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获取信息一般通过信息采集器采集信息再发往物联网,其中一些物联网信息采集器采用塑料外壳,并在内部设置小型风扇进行散热,但是这种物联网信息采集器由于风扇占用空间较大,导致整个物联网信息采集器体积很大,且散热效果不好;还有一些物联网信息采集器外壳和支架采用热导性好的金属材质制作,但是单纯的金属外壳和支架散热效果有限,无法用在功率较高的物联网信息采集器上。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物联网信息采集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网信息采集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物联网信息采集器,其包括一本体;一散热罩,其套设于所述本体的侧壁,所述散热罩设有至少一个镂空孔,所述散热罩于所述镂空孔处向内撕裂成型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抵接于所本体,所述散热罩由金属制成;一顶座,其上表面设有排插槽,所述排插槽内设有至少一个传感器接口;一底座,其与所述本体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底座的底端垂直设有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所述底座在所述第一插杆和所述第二插杆之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电源接口,所述凹槽的一侧设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散热罩之间连接有连接桥。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为Z字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桥由金属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杆和所述第二插杆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插杆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插杆的截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所述散热罩和所述散热板与空气充分接触,可以帮助整个物联网信息采集器快速散热。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拆下散热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散热罩与本体接触的示意图;

图4为顶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信息采集器,其包括一本体1,一散热罩2,一顶座3和一底座4。所述本体1的外壳由金属制成,所述本体1内部设有控制电路(未图示)。所述散热罩2套设于所述本体1的侧壁,所述散热罩2设有多个镂空孔21,所述散热罩2于所述镂空孔21处向内撕裂成型有接触部22,所述接触部22经过两次弯折后变成Z字形,其中第一段弯折向所述本体1的方向延伸,第二段弯折紧贴于所述散热罩2的外表面,所述散热罩2由金属制成,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适合作为散热的材料。通过将所述散热罩2套设在所述本体1的侧壁外,使所述散热罩2的外壳与所述本体1之间保留足够的空间,确保所述本体1的外壳和所述散热罩2都能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效果,而金属制的散热罩2则能进一步将热量从所述本体1上导出,避免所述本体1的温度过高。

如图1-4中所示,所述顶座3的上表面设有两列排插槽31,所述排插槽31内设有多个传感器接口32,所述传感器接口32用于外接各类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所述传感器接口32与所述控制电路(未图示)电性连接。所述底座4与所述本体1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底座4的底端垂直设有两根第一插杆41和两根第二插杆42,所述第一插杆41和所述第二插分布在所述底座4的四个角落,所述第一插杆41和所述第二插杆42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插杆41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插杆42的截面,所述第一插杆41和所述第二插杆42可以帮助所述物联网信息采集器站立在平坦的底面,也可以作为定位柱让所述物联网信息采集器插在其它仪器上。所述底座4在所述第一插杆41和所述第二插杆42之间设有凹槽43,所述凹槽43内设有电源接口44,所述凹槽43可以对所述电源接口44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电源接口44暴露在外并接触到液体从而发生短路。所述凹槽43的一侧设有散热板44,所述散热板44贯穿所述底座4并与所述本体1内的发热元件接触,帮助所述本体1散热。所述散热板44与所述散热罩2之间连接有连接桥45,所述连接桥45由金属制成,所述连接桥45能将所述散热板44和所述散热罩2其中温度较高的一方的热量导向温度较低的一方,帮助温度较高的一方尽快散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