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4882发布日期:2018-12-11 20:24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测井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油田钻井、固井工艺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前置液、胶液、水泥浆、泥浆等多种液体介质进行计量工作。发明人发现,由于计量过程中各液体介质的实际密度、粘度、切力等性能各不相同,且计量介质中存在有较多的腐蚀性固体杂质,因此对现有流量传感器其叶轮轴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磨损情况,而且现有流量传感器结构安装拆卸较为困难,不利于其内部零件的保养更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该涡轮流量传感器结构紧凑牢固,拆卸安装方便且间隙调整便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包括有:

六棱型的外壳本体;外壳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由任公头以及由任母头; 外壳本体通过第一高压压帽以及第一高压短节与由任公头相连接,外壳本体通过第二高压压帽以及第二高压短节与由任母头相连接;

外壳本体内部安装有叶轮、靠近由任公头一侧的前导向架、靠近由任母头一侧的后导向架;叶轮轮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蛋子与安置在前导向架轴内的第一橡胶轴承相串接;叶轮轮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蛋子与安置于后导向架轴内的第二橡胶轴承相串接;

后导向架轴内还安置有间距调节螺栓。

较为优选的,外壳本体上还设置有带丝扣的沉孔;通过带丝扣的沉孔,外壳本体与放大器的接口端建立固定连接关系。

可选的,沉孔内安装有用于将待计量液体导入放大器的导流隔板。

可选择的,第一高压压帽、第二高压压帽上分别布设有6个拆卸沉孔。

较为优选的,间距调节螺栓的末端还丝扣连接有防盗扣螺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该涡轮流量传感器包括有六棱型的外壳本体、由任公头、由任母头、叶轮、前导向架、后导向架、间距调节螺栓、防盗扣螺栓等结构单元。具有上述结构特征的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其壳体结构紧凑强度较高;高压压帽采用沉孔设计,拆卸安装方便;前后导向架采用内嵌固定式安装,提高了涡轮流量传感器整体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壳本体;2、由任公头;3、由任母头;4、第一高压压帽;5、第一高压短节;6、第二高压压帽;7、第二高压短节;8、带丝扣的沉孔;9、拆卸沉孔;10、叶轮;11、前导向架;12、后导向架;13、第一蛋子;14、第一橡胶轴承;15、第二蛋子;16、第二橡胶轴承;17、间距调节螺栓;18、防盗扣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该涡轮流量传感器结构紧凑牢固,拆卸安装方便且间隙调整便捷。

如图1所示,该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包括有六棱型的外壳本体;其中,外壳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由任公头以及由任母头。具体的,外壳本体通过第一高压压帽以及第一高压短节与由任公头相连接,外壳本体通过第二高压压帽以及第二高压短节与由任母头相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高压压帽、第二高压压帽上分别布设有6个拆卸沉孔,从而方便高压压帽的安装与拆卸过程,防止管钳打滑,咬坏壳体外部。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在外壳本体内部还安装有叶轮、前导向架以及后导向架;其中,前导向架靠近由任公头一侧设置;而后导向架靠近由任母头一侧设置。具体的,叶轮轮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蛋子与安置在前导向架轴内的第一橡胶轴承相串接;叶轮轮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蛋子与安置于后导向架轴内的第二橡胶轴承相串接。此外,后导向架轴内还安置有间距调节螺栓,间距调节螺栓的末端优选与防盗扣螺栓丝扣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当叶轮轮轴、前导向架、后导向架安装完成后,通过螺丝刀在外调节间距调节螺栓;待间隙达到要求后,注上密封油,锁紧防盗扣螺栓即可完成涡轮流量传感器内部结构单元安装以及间隙调整操作。

最后,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外壳本体上还设置有带丝扣的沉孔;通过带丝扣的沉孔,外壳本体与放大器的接口端建立固定连接关系。其中,带丝扣的沉孔可防止放大器井口安装时,安装工具砸坏安装孔,造成放大器安装困难。而进一步的,沉孔内安装有用于将待计量液体导入放大器的导流隔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该涡轮流量传感器包括有六棱型的外壳本体、由任公头、由任母头、叶轮、前导向架、后导向架、间距调节螺栓、防盗扣螺栓等结构单元。具有上述结构特征的新型涡轮流量传感器,其壳体结构紧凑强度较高;高压压帽采用沉孔设计,拆卸安装方便;前后导向架采用内嵌固定式安装,提高了涡轮流量传感器整体的密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