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模块及水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0977发布日期:2019-01-08 21:0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水质检测模块及水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质检测模块及水质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液体的水质检测模块及液体的水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水产养殖业者而言,养殖池的水质是直接影响池中水产的生长状态,因此,养殖业者多会定期对养殖池的水质进行检测。现行的水质检测方式,水质检测厂商定期至养殖池进行水体采样,而后将采样的水体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检测,最后,水质检测厂商会再将相关检测报告提供给养殖业者。如此,作业方式对于养殖业者而言非常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质检测模块及水质检测装置,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水产养殖业者的水质检测方式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质检测模块,其用以对一预定容积的一待测液体进行检测,所述水质检测模块包含:一检测槽,其呈现为矩形结构,所述检测槽包含两个透光壁,两个所述透光壁彼此相互平行地设置;所述检测槽能容载具有所述预定容积的所述待测液体;所述检测槽的底部具有一液体通孔,所述检测槽的顶部具有一排气孔;其中,所述待测液体通过所述液体通孔进入所述检测槽的过程中,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气体能通过所述排气孔向外排出;一检测组件,其包含至少一壳体、一发光二极管及一接收器,所述壳体包覆所述检测槽设置,所述发光二极管及所述接收器对应位于所述检测槽的两个所述透光壁的外侧;所述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部分光束通过两个所述透光壁及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所述待测液体,而被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接收器接收来自所述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束,能对应产生一检测信号;其中,具有所述预定容积的所述待测液体位于所述检测槽中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相对于所述检测槽的底部的高度是低于所述待测液体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液面高度,且所述接收器相对于所述检测槽的底部的高度是低于所述待测液体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液面高度。

优选地,所述检测槽包含有一中空结构、一上盖及一下盖,所述中空结构的两个彼此相对的壁面为所述透光壁,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固定设置于所述中空结构的两端,所述排气孔形成所述上盖,所述液体通孔形成于所述下盖;所述水质检测模块包含有两个所述壳体,所述发光二极管固定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壳体,所述接收器固定设置于另一个所述壳体,两个所述壳体可拆卸地相互固定,而包覆所述检测槽。

优选地,所述检测槽具有一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邻近于所述液体通孔设置,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所述待测液体能通过所述导流结构的导引,而通过所述液体通孔向外排出。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含有一遮蔽结构,所述遮蔽结构遮蔽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部分发光面,而所述遮蔽结构能遮蔽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半值角外的光束。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不透光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其用以对一预定容积的一待测液体进行检测,所述水质检测装置包含:一储液槽,其包含有一液体入口及一液体出口;在具有所述预定容积的所述待测液体位于所述储液槽时,所述液体入口相对于所述储液槽的底部高度,是高于所述待测液体于所述储液槽中时的液面高度;一架体,所述储液槽直立地设置于所述架体;一检测槽,其呈现为矩形结构,所述检测槽包含两个透光壁,两个所述透光壁彼此相互平行地设置;所述检测槽能容载具有所述预定容积的所述待测液体;所述检测槽的底部具有一液体通孔,所述检测槽的顶部具有一排气孔;所述检测槽直立地设置于所述架体;一检测组件,其包含有一壳体、一发光二极管及一接收器,所述壳体包覆所述检测槽设置,所述发光二极管及所述接收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发光二极管及所述接收器对应位于所述检测槽的两个所述透光壁的外侧;所述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部分光束通过两个所述透光壁及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所述待测液体,而被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接收器接收来自所述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束,能对应产生一检测信号;其中,具有所述预定容积的所述待测液体位于所述检测槽中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相对于所述检测槽的底部的高度是低于所述待测液体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液面高度,且所述接收器相对于所述检测槽的底部的高度是低于所述待测液体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液面高度;一控制模块,其电性连接所述接收器,所述控制模块能接受所述检测信号,而对应产生一检测结果信息,所述控制模块能通讯连接一外部电子设备,而所述控制模块能传递所述检测结果信息至所述外部电子设备;一流动控制组件,其连接所述储液槽及所述检测槽,所述流动控制组件能被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而使位于所述储液槽中的所述待测液体通过所述液体通孔进入所述检测槽中;其中,所述待测液体通过所述液体通孔进入所述检测槽的过程中,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气体能通过所述排气孔向外排出。

优选地,所述检测槽包含有一中空结构、一上盖及一下盖,所述中空结构的两个彼此相对的壁面为所述透光壁,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固定设置于所述中空结构的两端,所述排气孔形成所述上盖,所述液体通孔形成于所述下盖;所述水质检测模块包含有两个所述壳体,所述发光二极管固定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壳体,所述接收器固定设置于另一个所述壳体,两个所述壳体可拆卸地相互固定,而包覆所述检测槽。

优选地,所述检测槽具有一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邻近于所述液体通孔设置,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所述待测液体能通过所述导流结构的导引,而通过所述液体通孔向外排出。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含有一遮蔽结构,所述遮蔽结构遮蔽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部分发光面,而所述遮蔽结构能遮蔽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半值角外的光束。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不透光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其用以对一预定容积的一待测液体进行检测,所述水质检测装置包含:一架体;一储液槽,直立地设置于所述架体上,其包含有一液体入口及一液体出口,所述液体入口相对于所述储液槽的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液体出口相对于所述储液槽的底部的高度;一检测组件,直立地设置于所述架体上,所述检测组件具有一检测槽及一光学检测单元,所述检测槽为长型结构,所述检测槽包含两个透光壁、一排气孔及一液体通孔,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检测槽的顶部,所述液体通孔位于所述检测槽的底部;其中,所述光学检测单元能通过两个所述透光壁以对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液体进行水质检测;一流动控制组件,其通过多个管体与所述储液槽的所述液体出口、所述检测槽的所述液体通孔相连接;其中,所述流动控制组件能受控制而使位于所述储液槽中的待测液体流动至所述检测槽,且所述流动控制组件能受控制而使位于所述检测槽中已完成水质检测的液体流回至所述储液槽。

优选地,所述检测槽的底部具有一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能导引位于所述检测槽中的液体向所述液体通孔流动。

优选地,所述储液槽与所述检测槽并列设置于所述架体上,且所述液体通孔低于所述液体入口,所述检测槽的容量小于所述储液槽的容量。

优选地,所述流动控制组件具有一蠕动泵,所述蠕动泵通过两个管体,而与所述液体出口及所述流体通孔相连接,所述蠕动泵能受控制而使位于所述储液槽中的待测液体流动至所述检测槽,且所述蠕动泵能受控制而使位于所述检测槽中已完成水质检测的液体流动至所述储液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具有成本低、检测方便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具有成本低、方便检测、水路少的优点,且由于检测槽与储液槽之间的水路相对较短,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待测液体的需求量,相对地可以降低后续产生的废液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储液槽容置有待测液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检测槽容置有待测液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槽及检测组件的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槽及检测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槽及检测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槽及检测组件的剖面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槽及检测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水质检测装置1包含有一储液槽10、一检测槽11、一检测组件12、一控制模块13及一流动控制组件14。储液槽10与检测槽11相连接,流动控制组件14能受控制模块13控制,而使储液槽10中的待测液体L流动至检测槽11中。检测组件12用以检测位于检测槽11中的待测液体L,并可对应产生一检测信号123a。控制模块13电性连接检测组件12,控制模块13能接收检测信号123a,并对应产生一检测结果信息131。在具体应用中,控制模块13可以是通讯连接外部电子设备,例如智能型手机、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机、云端服务器等,而相关人员则可通过该外部电子设备以观看该检测结果信息131。关于控制模块13通讯连接外部电子设备的方式,于此不加以限制,可以是以有线或是无线等方式连接,无线的方式例如可以是红外线传输、蓝芽、WIFI等,于此不加以限制。在不同的应用中,控制模块13也可以是连接一显示器(图未示),所述显示器则可显示控制模块13所传递的检测结果信息,相关人员则可以方便、快速地通过显示器了解待测液体的检测结果。

更进一步来说,储液槽10包含有一液体入口101及一液体出口102。当具有一预定容积的一待测液体L,通过所述液体入口101进入储液槽10中时(如图2所示),液体入口101相对于储液槽10的底部的高度H1,是高于待测液体L于储液槽10中时的液面高度H2,如此,具有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通过液体入口101进入储液槽10后,将不易再从液体入口101回流。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储液槽10在设置有待测液体L后,相关人员可以是在利用任何方式,添加试剂于储液槽10中,而通过上述液体入口101的设计方式,将可避免液体入口101被混合有试剂的待测液体L污染。关于储液槽10的外型、材质可以依据需求变化,不以图中所示为限。为有效地排空储液槽10中待测液体L,液体出口102是邻近于储液槽10的底部设置。另外,使液体出口102邻近于储液槽10的底部设置,还可以避免位于储液槽10中的液体通过液体出口102流动至检测槽11的过程中,掺杂有过多的气体的问题。

储液槽10与检测槽11彼此间可以是通过流动控制组件14相连接,而控制模块13能控制流动控制组件14动作,以使储液槽10中的液体流动至检测槽11中。具体来说,流动控制组件14可以是包含有两个管体141及一泵142,两个管体141的一端对应连接储液槽10及检测槽11,两个管体141的另一端则连接泵142,而泵142能受控制模块13控制,以抽取储液槽10中的液体,并使液体流动至检测槽11中。在实际应用中,泵142抽取储液槽10中的液体的方式,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于此不加以限制,较佳地,泵142可以是选用蠕动泵(Peristaltic pump)。

在另一实施例中,储液槽10与检测槽11可以是利用单一个管体(图未示)相连通,而流动控制组件14可以是对应设置于管体上,且流动控制组件14可以是一电控阀(图未示)。在控制模块13控制电控阀开启时,储液槽10中的液体可以是通过连通管的原理,自然地流入检测槽11中;相反地,控制模块13控制电控阀关闭时,储液槽10中的液体将无法流动至检测槽11中。

如图3所示,检测槽11包含还有彼此相互平行的两个透光壁1111。检测组件12包含有一壳体121、一发光二极管122及一接收器123。壳体121包覆检测槽11设置,发光二极管122及接收器123设置于壳体121,且发光二极管122及接收器123对应位于两个透光壁1111的外侧,而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光束能通过相邻的透光壁1111,进入检测槽11中,再通过待测液体L及另一透光壁1111后,对应转换为一检测光束,而接收器123则能接收该检测光束,以对应产生一检测信号123a。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述检测槽11例如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比色槽(cuvettes)。

具有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被容置于检测槽11中时,发光二极管122相对于检测槽11底部的高度H3是低于,位于检测槽11中具有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的液面高度H4,如此,可以确保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光束能通过待测液体L。另外,待测液体L可以是由检测槽11的底部流入检测槽11中,如此,同样可以是确保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光束能通过待测液体L。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待测液体L,可以未混合有检测试剂的待测液体,或者是已混合有检测试剂的待测液体,于此不加以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检测槽11的容量及储液槽10的容量可以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举例来说,检测槽11的容量可以是小于储液槽10的容量。

如图4所示,在通过液体入口101进入储液槽10中的待测液体L,是未混合有检测试剂的待测液体L的实施例中,储液槽10还可以是连接有一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所述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与储液槽10及两个试剂储存槽16相连接。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能受控制模块13控制,而使试剂储存槽16所储存的试剂进入所述储液槽中。在具体实施中,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例如可以是电控阀,而试剂储存槽16可以是对应直立地设置于储液槽10上方,当控制模块13控制电控阀开启时,试剂储存槽16中的试剂,将可自然地流入储液槽10中;在其他的应用中,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也可以是包含有泵(图未示),而控制模块13可以控制泵151动作,以抽取试剂储存槽16中的试剂,并通过管体后输送至储液槽10中。

为了避免试剂受到储液槽10中的待测液体L影响,试剂储存槽16所储存的试剂进入储液槽10的位置相对于储液槽10的底部的高度H5,是高于具有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被容置于储液槽10中时的液面高度H6。在本实施例的图4中,是以水质检测装置1包含有两个试剂储存槽16为例,但不以此为限,试剂储存槽16的数量可以是依据所需进行增减。

在具体实施中,控制模块13可以是在储液槽10中具有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后,先后或是同时控制两个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动作,而使两个试剂储存槽16中的试剂先后或是同时进入储液槽10中。随后,控制模块13可以等待试剂与储液槽10中的待测液体L充分混合后,再控制流动控制组件14,以使混合有试剂的待测液体L流动至检测槽11中。

值得一提的是,若试剂是在检测槽11中,才与位于检测槽11中的待测液体L混合,如此,试剂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检测结果,或者试剂在进入检测槽11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侵蚀透光壁1111的问题,进而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是以,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1利用储液槽10来进行试剂的混合,并利用独立于储液槽10的检测槽11进行待测液体L的检测作业,如此,将可相对提升检测的准确度。

请参照图1,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水质检测装置1还可以包含有一辅助混合组件17。辅助混合组件17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3,辅助混合组件17能受控制模块13控制,而使储液槽10中的试剂及待测液体L相互混合。举例来说,辅助混合组件17可以是小型的水中马达等,于此不加以限制。

另外,储液槽10的液体入口101还可以是连接有另一流动控制组件14’,该流动控制组件14’可以是通过管体以连接至待测液体的储存槽C、储存池(例如需要水质监控的养殖池)等,流动控制组件14’例如包含有泵、多条管体、电控阀等,与前述流动控制组件14的说明相似,于此不再赘述。控制模块13电性连接流动控制组件14’,而控制模块13可以是用户设定,定期控制所述流动控制组件14’,以于储存槽、储存池中取出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进入储液槽10中进行相关检测作业。如此,需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的人员(例如水产养殖业者)在将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1,固定安装于欲定期检测的养殖池旁,并使流动控制组件14’的管体置入养殖池中后,水质检测装置1将会自动定期地抽取养殖池中的水体进行检测作业,并将其检测结果传送至相关的外部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而相关人员可以方便地于外部电子装置上,观看水质检测装置1定期传送得检测结果信息131。

在实际应用中,水质检测装置1还可以包含有一废液槽18及另一流动控制组件14”。废液槽18与储液槽10相互连接,流动控制组件14”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3,而流动控制组件14”能受控制模块13控制,以使储液槽10中的液体流动至废液槽18中。另外,连接检测槽11及储液槽10的流动控制组件14能被控制模块13控制,而使检测槽11中的液体流动至储液槽10中。实际的应用可以是:当控制模块13接收到检测信号123a后,控制模块13可以是先控制流动控制组件14动作,而使检测槽11中的液体先流动至储液槽10中,再控制另一流动控制组件14”动作,而使储液槽10中的液体流动至废液槽18中。

在实际应用中,部份的试剂的毒性相对较强,因此,在待测液体混合后,必需先经过相关的化学中和程序,以降低液体的毒性,才可进行后续的排放作业。是以,在上述此种情况中,控制模块13在收到检测信号123a后,可以是先使位于检测槽11中的液体流动至储液槽10中,而后控制模块13可以是先控制其中一个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动作(如图4所示),以使特定的试剂流入储液槽10中,据以可在将经检测后的液体排至废液槽18前,先适度地降低液体的毒性。另外,通过使废液槽18与储液槽10相连接,而使废液槽18不直接与检测槽11相连接的方式,也可避免废液槽18中的液体在不预期的情况下,流动至检测槽11中,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检测槽11检测作业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水质检测装置1还可以是包含有一架体19。架体19包含有一第一固定结构191、一第二固定结构192及多个辅助固定结构193。储液槽10对应设置于第一固定结构191,检测槽11对应设置于第二固定结构192。其中,储液槽10及检测槽11可以是分别通过第一固定结构191及第二固定结构192,而彼此并排地固定于架体19,且检测槽11的液体通孔1131可以是对应低于储液槽10的液体入口101。在实际应用中,储液槽10可以是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固定结构191,而日后用户可以更换储液槽10,或者,储液槽10也可以是无法拆卸地固定设置于架体19,于此不加以限制;相同地,检测槽11可以是可拆卸地或是不可拆卸地固定设置于第二固定结构192。关于第一固定结构191及第二固定结构192的外型及其设置位置,皆可以依据需求变化,本实施例图中所示,仅为其中一示范状态。

本实施例的水质检测装置1另一个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水质检测装置1可以是包含有三个泵及多个管体T,为方便下面进行说明,三个泵分别定义为一第一泵P1、一第二泵P2及一第三泵P3。在本实施例图式中,第一泵P1、第二泵P2及第三泵P3皆是以蠕动泵151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三个泵151可以是对应设置于架体19的三个辅助固定结构193;较佳地,三个辅助固定结构193可以是对应位于架体19相反于储液槽10及检测槽11的一侧,而可降低储液槽10或是检测槽11中的液体,在非预期状态下由储液槽10或是检测槽11中溢出,而直接或是间接影响泵151运作的问题发生。

第一泵P1通过两个管体T与储液槽10的液体出口102及检测槽11的液体入口101相连接。第一泵P1即为前述的流动控制组件14,相关说明请参阅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再赘述。

第二泵P2通过两个管体T与储液槽10的一排液口103及一混液入口104相连接,第二泵P2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3。第二泵P2可以受控制模块13控制,而将由储液槽10的排液口103将位于储液槽10中的液体抽出后,再由储液槽10的混液入口104送入储液槽10中,借此可使储液槽10中的试剂及待测液体能被充分的混合。本实施例所指第二泵P2及两个管体T即为前述实施例所举辅助混合组件17的其中一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有效地利用第二泵P2使储液槽10中的试剂及待测液体能被充分混合,所述排液口103是邻近于储液槽10的底部设置,所述混液入口104则是邻近于储液槽10的顶端设置,且当具有所述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设置于储液槽10中时,排液口103相对于储液槽10的底部的高度,是低于具有所述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设置于储液槽10中液面高度;相对地,混液入口104相对于储液槽10的底部的高度,则是高于具有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于储液槽10中时的液面高度。另外,为避免通过混液入口104排入储液槽10中的液体污染液体入口101,在实际应用中,混液入口104与液体入口101可以彼此远离的设置于储液槽10。

第三泵P3通过两个管体T与储液槽10的一废液排出口105及废液槽18相连接。第三泵P3能受控制模块13控制而使储液槽10中的液体流动至废液槽18中。于本实施例所指第三泵P3及两个管体T即为前述实施例所载另一流动控制组件14”,是以,关于第三泵P3的详细动作方式,请参阅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储液槽10的上方还可以是设置有四个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可以是包含有一泵151、两个管体152及一固定构件153,固定构件153固定设置于储液槽10的顶部,固定构件153具有多个贯穿孔1531。各个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的两个管体152的一端连接泵151,两个管体152的另一端对应连接固定构件153及试剂储存槽(图未示)。

在实际应用中,固定构件153可以是可拆卸地固定设置于储液槽10,而使用者可以是依据需求更换具有不同数量的贯穿孔1531的固定构件153;举例来说,不同的检测作业,可能需要于待测液体中混合多种不同种类的试剂,而当使用者需要在储液槽10中额外添加另一试剂时,使用者则可以是更换具有相对较多数量的贯穿孔1531的固定构件153,而使固定构件153的以连接额外需求的试剂。

各个试剂流动控制组件15的泵151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3,各个泵151受控制模块13控制,而使抽取相对应的试剂储液槽10中的预定容积的试剂,滴入储液槽10中。控制模块13可以是依据需求,选择性地控制不同的泵151,将不同种类的试剂,于不同的时间点,滴入储液槽10中。

请一并参阅图1、图7至图11,图7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组件及检测槽的组合及分解示意图,且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组件及检测槽的剖面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7所示,前述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1所包含的检测槽11及检测组件12,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模块化设计而成为一水质检测模块,而相关人员可以是在使用一预定次数时,直接更换整个水质检测模块。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包含有前述实施例中所载检测槽11及检测组件12。

检测槽11可以是包含有一中空结构111、一上盖112及一下盖113,上盖112及下盖113对应固定设置于中空结构111彼此相对的两个开口。中空结构111可以呈现为矩形状,中空结构111的两个彼此相面对的壁体是透光壁1111,而中空结构111的另外两个壁体则可依据需求为不透光或是透光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中空结构111的两个非透光壁1111的壁体的外侧,可以是对应形成有标示结构,以让相关人员轻易地分辨中空结构111中的哪两个壁体为彼此相互平行的透光壁1111。

上盖112及下盖113与中空结构111相互固定的方式,例如可以是以超音波熔融、胶合、配合相关的密封件以卡合的方式固定等,于此不加以限制。上盖112具有一排气孔1121,下盖113具有一液体通孔1131,待测液体可以是通过液体通孔1131进入检测槽11中;在待测液体由液体通孔1131进入的过程中,原本位于检测槽11中的空气将可通过排气孔1121向外排出,如此,可大幅降低位于检测槽11中的待测液体L混合有气泡的问题(如图3所示)。在具体应用中,为了让排气孔1121能有效地进行排气作业,当具有预定容积的待测液体L被容置于检测槽11中时,排气孔1121相对于检测槽11的底部的高度H7,是高于待测液体L于检测槽11中的液面高度H4。

检测组件12包含有两壳体121及一光学检测单元,所述光源检测单元包含有发光二极管122及接收器123。两个壳体121能相互固定,而包覆设置于中空结构111外,发光二极管122及接收器123对应设置于两个壳体121的内侧,发光二极管122的发光面1221对应露出于壳体121的内侧,接收器123的接收面1231亦露出于壳体121的内侧。关于发光二极管122及接收器123固定设置于壳体121的方式,可以是依据需求设计,于此不加以限制。

关于两个壳体121相互固定的方式,可以是以胶合、卡合、配合锁固件(例如螺丝)等方式固定,于此不加以限制;较佳地,壳体121可以是可拆卸地相互固定,如此,日后相关人员可以是便于更换检测槽11。于本实施例图中是以,检测槽11由上盖112、下盖113及中空结构111组成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12、下盖113及中空结构111也可以是一体成形地设置,或者,上盖112与中空结构111一体成形地设置,又或者,下盖113与中空结构111一体成形地设置。

如图10所示,当两个壳体121包覆检测槽11设置时,发光二极管122的发光面1221是与接收器123的接收面1231相互面对,而发光二极管122由发光面1221所发出的光束,将可依序通过透光壁1111、待测液体L及另一透光壁1111后到达接收面1231。

两个壳体121与检测槽11的连接关系,可以是两个壳体121仅抵靠于检测槽11的外壁设置。或者,在不同的应用中,两个壳体121与中空结构111的非透光壁1111的壁面分别具有相对应的卡合结构(图未示,例如是凸、凹结构),而相关人员在进行两壳体121与中空结构111之组装时,将可通过这些卡合结构快速且正确地进行组合,以使发光二极管122的发光面1221及接收器123的接收面1231对应面对两个透光壁1111。当然,也可以是两个壳体121与上盖112(或下盖113)分别具有彼此相对应的卡合结构,于此不加以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通过壳体121与检测槽11彼此相对的卡合结构的设计,而让相关组装人员在发光二极管122、接收器123、两个透光壁1111皆位于正确位置时,才可顺利地使两个壳体121与检测槽11紧密固定,亦即,通过卡合结构的设计,可以避免使用者错误组装壳体121与检测槽11的问题。

特别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检测槽11的排气孔1121,还可以连接一管体S,管体S的另一端则连接至废液槽(图未示)。如此,可以让待测液体的容积略大于检测槽11的容积,而待测液体由储液槽10流动至检测槽11时,待测液体将会对应充满整个检测槽11,且部份的待测液体将能通过管体S流至废液槽,借此,可以确保发光二极管122及接收器123正确地对待测液体进行检测作业。

请参阅图1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槽11与水质检测组件12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检测槽11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检测槽11的下盖113可以是具有一导流结构1132。在检测槽11中的待测液体,要通过下盖113的液体通孔1131而向外排出时,待测液体能被导流结构1132导引,而完全地由检测槽11中向外排出,如此,可以降低待测液体残留于检测槽11中,而影响检测槽11进行下一次的检测结果的问题发生。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盖112的排气孔1121可以是连接双向气阀(图未示)及一吹气装置(图未示),在待测液体进入检测槽11的过程中,控制模块13可以是通过双向气阀动作,而使检测槽11中的空气,能通过双向气阀而向外排出;当待测液体由液体通孔1131向外排出时,控制模块13则可以是控制双向气阀动作,而使吹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灌入检测槽11中,据以协助使位于检测槽11中的待测液体能完全地通过液体通孔1131而向外排出。

各个壳体121还可以是包含有一遮蔽结构1211,遮蔽结构1211能遮蔽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部分光束,而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亮度相对较低的光束无法通过透光壁1111。在实际应用中,遮蔽结构1211例如可以是遮蔽发光二极管122半值角(half-value angle)外的光束,而发光二极管122半值角内的光束,则可通过透光壁1111进入检测槽11中。所述半值角即为发光二极管122的中心轴线与发光二极管122的发光强度一半位置之间的夹角。

于本实施例图中,是以遮蔽结构1211与壳体121一体成型地设置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不同的应用中,遮蔽结构1211也可以是独立于壳体121设置,举例来说,遮蔽结构1211可以能对应套设于发光二极管122上的构件。

在遮蔽结构1211与壳体121为一体成型设置的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22正确地安装于壳体121中时,遮蔽结构1211可以是对应抵顶发光二极管122,如此,相关人员在装设发光二极管122时,通过遮蔽结构1211的限位,相关人员可以清楚得知发光二极管122已设置于壳体121中正确的位置。

遮蔽结构1211也可以是同时设置于接收器123所设置的壳体121,而可确保接收器123主要接收的光束大致是来自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光束,而降低接收器123接收到其它来自非预期的光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接收器123接收来自非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光束,壳体121可以是以不透光的材质制成、或者壳体121的内侧可以是涂布有吸光材质、或者壳体121的内侧具有吸光件,于此不加以限制。

特别说明的是,前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直立」,是指与水平线的夹角大致等于90度,当然,在实际应用中,85~95度皆应属于所述「直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