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6204发布日期:2019-01-02 22:48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可靠性测试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数据线产品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产品在设计、应用过程中,不断经受自身及外界气候环境及机械环境的影响,而仍需要能够正常工作,这就需要用试验设备对其进行验证测试。

目前,常用数据线弯折试验机能够实现小于等于90度弯折角度的试验,对于大于90度的弯折试验需求,无法在同一套试验机上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以解决现有试验装置无法同时实现小于等于90度和大于90度的弯折试验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包括安装架、第一舵机、第二舵机、线束轴和旋转支架,所述第一舵机的安装端通过固定轴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第一舵机的驱动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舵机的安装端连接,所述第二舵机的驱动端与所述线束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线束轴设在所述旋转支架上,所述安装架与所述旋转支架拼接。

其中,所述线束轴上设有用以同时安装多根数据线的多个T形开口。

其中,所述旋转支架上设有旋转孔,所述线束轴的一端穿过所述旋转孔与所述第二舵机的驱动端连接。

其中,所述旋转孔内设有与所述线束轴的另一端适配的轴承。

其中,所述第二舵机的驱动端通过轴承与所述线束轴的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舵机与所述第二舵机均外接电源。

其中,还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第一舵机和所述第二舵机的操控系统。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的协调作用,实现对数据线0至180度任意角度的弯折测试,精度高,范围灵活,线束轴可实现同时对多组数据线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人工劳动量,提高准确度,整体结构简单,稳定性和耐久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轴;2:安装架;3:第一舵机;4:第二舵机;5:轴承;6:线束轴;7:旋转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包括安装架2、第一舵机3、第二舵机4、线束轴6和旋转支架7,第一舵机3的安装端通过固定轴1与安装架2连接,第一舵机3的驱动端通过螺栓与第二舵机4的安装端连接,第二舵机4的驱动端与线束轴6的一端连接,线束轴6设在旋转支架7上,安装架2与旋转支架7拼接。

进一步的,第一舵机3的安装端通过固定轴1与安装架2连接,方便第一舵机3的安装,第一舵机3的驱动端通过螺栓与第二舵机4的安装端连接,第一舵机3的驱动端转动时,第二舵机4同步转动,第一舵机3与第二舵机4的转动行程最大均为90度。

其中,试验装置还包括用以控制第一舵机3和第二舵机4的操控系统,操控系统分别控制第一舵机3和第二舵机4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实现对数据线0至180度任意角度的转动,精度高,范围灵活,第一舵机3与第二舵机4均外接电源。

进一步的,第二舵机4的驱动端通过轴承5与线束轴6的一端连接,用以带动线束轴6转动,线束轴6上设有用以同时安装多根数据线的多个T形开口,优选设置四个T形开口,每个T形开口内安装一根数据线,实现同时对四组数据线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人工劳动量。

其中,线束轴6设在旋转支架7上,旋转支架7上设有旋转孔,线束轴6的一端穿过旋转孔与第二舵机4的驱动端连接,旋转孔内设有轴承,线束轴6的另一端与轴承安装适配,使线束轴6可自由旋转。

进一步的,安装架2与旋转支架7拼接,安装架2与旋转支架7的尺寸根据实际所要安装第一舵机3、第二舵机4和线束轴6的个数选择,整体结构简单,稳定性和耐久性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试验操作过程如下:

将待测试的数据线的一端分别安装在线束轴的T形开口内,一根数据线对应一个T形开口,一个线束轴可安装4根数据线,数据线的另一端设有配重件,同时完成数据线抗拉伸试验;

操控系统分别控制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的转动角度,第一舵机带动第二舵机旋转的同时,第二舵机自身转动,以实现带动线束轴旋转规定的测试角度,满足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0至180度任意角度的弯折测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数据线弯折试验装置,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的协调作用,实现对数据线0至180度任意角度的弯折测试,精度高,范围灵活,线束轴可实现同时对多组数据线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人工劳动量,提高准确度,整体结构简单,稳定性和耐久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