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频线缆线序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9817发布日期:2019-06-06 00:0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频线缆线序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频线缆线序测试仪。



背景技术:

军工产品特点为多品种、小批量,该领域广泛使用各种性能、各种规模的线缆组件及线缆,线缆组件是否导通将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及作战任务的完成。线缆的通断测试虽然可以采用万用表、蜂鸣器等工具对线缆进行逐点测试,但这些工具测试有以下缺点:1、单点测试,效率低;2、链路导通与短路的测试结果相同,易引起误判;3、对于大型系统设备线缆通断测试,测试人员往往无法单独完成测试,需要多人配合;4、蜂鸣器探针或万用表表笔与连接器引脚反复插拔,易造成连接器引脚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低频线缆线序测试仪解决了现有线缆通断测试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低频线缆线序测试仪,其包括主控制器,以及与主控制器相连接的液晶显示器和电源电路;主控制器的输入端与译码电路相连接,译码电路的输入端与光电隔离电路相连接,光电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输入多芯连接器和测试表笔相连接;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依次连接编码电路和输出多芯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可以进行低频线缆线序测试和微波组件中低频线缆测试。两种测试模式可随意选择,测试结果在液晶屏幕上显示。输入、输出端口可与各种规格的低频连接器相连,实现测试多样性。并且可以进行低频线缆线序自动测试,提高微波组件中低频线缆测试的效率;测试仪自动读取低频线缆组件连接器端子之间的通断情况,液晶屏幕可一目了然的读取并判断所有测试结果。在微波组件中低频线缆测试下,可自动判别导通与接地情况,最大程度的减少端子间的手动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为电源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主控制器的电路图;

图4为液晶显示器的电路图;

图5为编码电路中芯片U18的电路图;

图6为编码电路中芯片U19的电路图;

图7为编码电路中芯片U20的电路图;

图8为编码电路中芯片U21的电路图;

图9为编码电路中芯片U22的电路图;

图10为编码电路中芯片U23的电路图;

图11为输出多芯连接器的电路图;

图12为译码电路中芯片U11的电路图;

图13为译码电路中芯片U12的电路图;

图14为译码电路中芯片U13的电路图;

图15为译码电路中芯片U14的电路图;

图16为译码电路中芯片U15的电路图;

图17为光电隔离电路第一部分的电路图;

图18为光电隔离电路第二部分的电路图;

图19为光电隔离电路第三部分的电路图;

图20为光电隔离电路第四部分的电路图;

图21为输入多芯连接器的电路图;

图22为声光指示电路的电路图;

图23为串口通信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该低频线缆线序测试仪包括主控制器,以及与主控制器相连接的液晶显示器和电源电路;主控制器的输入端与译码电路相连接,译码电路的输入端与光电隔离电路相连接,光电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输入多芯连接器和测试表笔相连接;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依次连接编码电路和输出多芯连接器。

如图2所示,电源电路包括型号为LM7805的芯片U24和型号为LM1117的芯片U25,芯片U24的引脚1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20、接地电容C19和开关S1的一端,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外部电源;芯片U24的引脚3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21、接地电容C22和芯片U25的引脚3并作为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5的引脚1和芯片U25的引脚4接地;芯片U25的引脚2分别连接芯片U25的引脚4、接地电容C23和接地电容C24并作为电源电路的备用输出端。

如图3所示,主控制器包括型号为STC15W4K48S4的芯片U16,芯片U16的引脚14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6的引脚16接地。

如图4所示,液晶显示器为Usart-GPU串口液晶屏,Usart-GPU串口液晶屏的引脚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Usart-GPU串口液晶屏的引脚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5;Usart-GPU串口液晶屏的引脚3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Usart-GPU串口液晶屏的引脚4接地。

如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编码电路包括型号均为MM74HC138M的芯片U18、芯片U19、芯片U20、芯片U21、芯片U22和芯片U23;芯片U18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3;芯片U18的引脚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4;芯片U18的引脚3连接芯片U16的引脚1;芯片U18的引脚4分别连接其引脚5、引脚8、电容C11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18的引脚16分别连接电容C11的另一端、芯片U18的引脚6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19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0;芯片U19的引脚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1;芯片U19的引脚3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2;芯片U19的引脚4分别连接芯片U19的引脚8和电容C12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19的引脚16分别连接电容C12的另一端、芯片U19的引脚6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9的引脚5与芯片U18的引脚15相连接;

芯片U20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0;芯片U20的引脚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1;芯片U20的引脚3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2;芯片U20的引脚4分别连接芯片U20的引脚8和电容C13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20的引脚16分别连接电容C13的另一端、芯片U20的引脚6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0的引脚5与芯片U18的引脚14相连接;

芯片U21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0;芯片U21的引脚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1;芯片U21的引脚3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2;芯片U21的引脚4分别连接芯片U21的引脚8和电容C14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21的引脚16分别连接电容C14的另一端、芯片U21的引脚6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1的引脚5与芯片U18的引脚13相连接;

芯片U22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0;芯片U22的引脚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1;芯片U22的引脚3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2;芯片U22的引脚4分别连接芯片U22的引脚8和电容C15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22的引脚16分别连接电容C15的另一端、芯片U22的引脚6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2的引脚5与芯片U18的引脚12相连接;

芯片U23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0;芯片U23的引脚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1;芯片U23的引脚3连接芯片U16的引脚42;芯片U23的引脚4分别连接芯片U23的引脚8和电容C16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23的引脚16分别连接电容C16的另一端、芯片U23的引脚6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3的引脚5与芯片U18的引脚11相连接。

如图11所示,输出多芯连接器的型号为DC37SL;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连接芯片U19的引脚15;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连接芯片U19的引脚14;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连接芯片U19的引脚13;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4连接芯片U19的引脚12;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5连接芯片U19的引脚11;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6连接芯片U19的引脚10;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7连接芯片U19的引脚9;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8连接芯片U19的引脚7;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9连接芯片U20的引脚15;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0连接芯片U20的引脚14;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1连接芯片U20的引脚13;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2连接芯片U20的引脚12;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3连接芯片U20的引脚11;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4连接芯片U20的引脚10;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5连接芯片U20的引脚9;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6连接芯片U20的引脚7;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7连接芯片U21的引脚15;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8连接芯片U21的引脚14;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9连接芯片U21的引脚13;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0连接芯片U21的引脚12;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1连接芯片U21的引脚11;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2连接芯片U21的引脚10;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3连接芯片U21的引脚9;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4连接芯片U21的引脚7;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5连接芯片U22的引脚15;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6连接芯片U22的引脚14;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7连接芯片U22的引脚13;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8连接芯片U22的引脚12;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9连接芯片U22的引脚11;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0连接芯片U22的引脚10;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1连接芯片U22的引脚9;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2连接芯片U22的引脚7;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3连接芯片U23的引脚15;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4连接芯片U23的引脚14;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5连接芯片U23的引脚13;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6连接芯片U23的引脚12;输出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7连接芯片U23的引脚11。

如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译码电路包括型号均为CD74HC573M的芯片U11、芯片U12、芯片U13、芯片U14、和芯片U15;芯片U11的引脚11、芯片U12的引脚11、芯片U13的引脚11、芯片U14的引脚11、和芯片U15的引脚11分别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1的引脚10连接电容C1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11的引脚20分别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1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26;芯片U12的引脚10连接电容C2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12的引脚20分别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2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27;芯片U13的引脚10连接电容C3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13的引脚20分别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3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28;芯片U14的引脚10连接电容C4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14的引脚20分别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4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29;芯片U15的引脚10连接电容C5的一端并接地;芯片U15的引脚20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5的引脚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8;芯片U11的引脚12、芯片U12的引脚12、芯片U13的引脚12、芯片U14的引脚12、和芯片U15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7;芯片U11的引脚13、芯片U12的引脚13、芯片U13的引脚13、芯片U14的引脚13、和芯片U15的引脚13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6;芯片U11的引脚14、芯片U12的引脚14、芯片U13的引脚14、芯片U14的引脚14、和芯片U15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5;芯片U11的引脚15、芯片U15的引脚15、芯片U13的引脚15、芯片U14的引脚15、和芯片U15的引脚15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4;芯片U11的引脚16、芯片U12的引脚16、芯片U13的引脚16、芯片U14的引脚16、和芯片U15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3;芯片U11的引脚17、芯片U12的引脚17、芯片U13的引脚17、芯片U14的引脚17、和芯片U15的引脚17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2;芯片U11的引脚18、芯片U12的引脚18、芯片U13的引脚18、芯片U14的引脚18、和芯片U15的引脚18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1;芯片U11的引脚19、芯片U12的引脚19、芯片U13的引脚19、芯片U14的引脚19、和芯片U15的引脚19分别连接芯片U16的引脚30。

如图17、图18、图19和图20所示,光电隔离电路包括型号均为PC847的芯片U1、芯片U2、芯片U3、芯片U4、芯片U5、芯片U6、芯片U7、芯片U8、芯片U9和芯片U10;

芯片U1的引脚1通过电阻R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的引脚3通过电阻R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的引脚5通过电阻R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的引脚7通过电阻R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1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5和电阻R8的一端;芯片U1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4和电阻R6的一端;芯片U1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3和电阻R4的一端;芯片U1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2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2的引脚1通过电阻R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的引脚3通过电阻R1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的引脚5通过电阻R1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的引脚7通过电阻R1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2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2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9和电阻R16的一端;芯片U2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8和电阻R14的一端;芯片U2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7和电阻R12的一端;芯片U2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1的引脚6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电阻R16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3的引脚1通过电阻R1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3的引脚3通过电阻R1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3的引脚5通过电阻R2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3的引脚7通过电阻R2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3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3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5和电阻R24的一端;芯片U3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4和电阻R22的一端;芯片U3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3和电阻R20的一端;芯片U3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2和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8的另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和电阻R24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4的引脚1通过电阻R2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4的引脚3通过电阻R2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4的引脚5通过电阻R2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4的引脚7通过电阻R3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4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4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9和电阻R32的一端;芯片U4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8和电阻R30的一端;芯片U4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7和电阻R28的一端;芯片U4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2的引脚6和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和电阻R32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5的引脚1通过电阻R3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5的引脚3通过电阻R3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5的引脚5通过电阻R3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5的引脚7通过电阻R3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5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5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5和电阻R40的一端;芯片U5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4和电阻R38的一端;芯片U5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3和电阻R36的一端;芯片U5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2和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和电阻R40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6的引脚1通过电阻R4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6的引脚3通过电阻R4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6的引脚5通过电阻R4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6的引脚7通过电阻R4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6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6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9和电阻R48的一端;芯片U6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8和电阻R46的一端;芯片U6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7和电阻R44的一端;芯片U6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3的引脚6和电阻R42的一端;电阻R42的另一端、电阻R44的另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和电阻R48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7的引脚1通过电阻R4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7的引脚3通过电阻R5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7的引脚5通过电阻R5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7的引脚7通过电阻R5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7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7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5和电阻R56的一端;芯片U7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4和电阻R54的一端;芯片U7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3和电阻R52的一端;芯片U7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2和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50的另一端、电阻R52的另一端、电阻R54的另一端和电阻R56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8的引脚1通过电阻R5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8的引脚3通过电阻R5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8的引脚5通过电阻R6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8的引脚7通过电阻R6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8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8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9和电阻R64的一端;芯片U8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8和电阻R62的一端;芯片U8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7和电阻R60的一端;芯片U8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4的引脚6和电阻R58的一端;电阻R58的另一端、电阻R60的另一端、电阻R62的另一端和电阻R64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9的引脚1通过电阻R6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9的引脚3通过电阻R6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9的引脚5通过电阻R6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9的引脚7通过电阻R7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9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9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5和电阻R72的一端;芯片U9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4和电阻R70的一端;芯片U9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3和电阻R68的一端;芯片U9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2和电阻R66的一端;电阻R66的另一端、电阻R68的另一端、电阻R70的另一端和电阻R72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芯片U10的引脚1通过电阻R7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0的引脚3通过电阻R75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0的引脚5通过电阻R77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0的引脚7通过电阻R79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0的引脚9、引脚11、引脚13和引脚15均接地;芯片U10的引脚10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9和电阻R80的一端;芯片U10的引脚12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8和电阻R78的一端;芯片U10的引脚14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7和电阻R76的一端;芯片U10的引脚16分别连接芯片U15的引脚6和电阻R74的一端;电阻R74的另一端、电阻R76的另一端、电阻R78的另一端和电阻R80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芯片U10的引脚4连接测试表笔的红色接头,测试表笔的黑色接头接地;

如图21所示,输入多芯连接器的型号为DC37SL,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连接芯片U1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连接芯片U1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连接芯片U1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4连接芯片U1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5连接芯片U2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6连接芯片U2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7连接芯片U1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8连接芯片U1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9连接芯片U3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0连接芯片U3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1连接芯片U3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2连接芯片U3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3连接芯片U4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4连接芯片U4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5连接芯片U4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6连接芯片U4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7连接芯片U5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8连接芯片U5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19连接芯片U5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0连接芯片U5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1连接芯片U6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2连接芯片U6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3连接芯片U6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4连接芯片U6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5连接芯片U7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6连接芯片U7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7连接芯片U7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8连接芯片U7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29连接芯片U8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0连接芯片U8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1连接芯片U8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2连接芯片U8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3连接芯片U9的引脚2;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4连接芯片U9的引脚4;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5连接芯片U9的引脚6;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6连接芯片U9的引脚8;输入多芯连接器的接头37连接芯片U10的引脚2。

主控制器的输出端还与声光指示电路相连接,如图22所示,声光指示电路包括扬声器LS1、发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扬声器LS1的一端通过电阻R81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扬声器LS1的另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84连接芯片U16的引脚25;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芯片U16的引脚23,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通过电阻R82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芯片U16的引脚24,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通过电阻R83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主控制器的输出端还与串口通信电路相连接,如图23所示,串口通信电路包括型号为MAX232ESE的芯片U17,芯片U17的引脚1通过电容C6连接芯片U17的引脚3;芯片U17的引脚4通过电容C10连接芯片U17的引脚5;芯片U17的引脚2连接电容C8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U17的引脚16、电容C7的一端和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9的一端和芯片U17的引脚15并接地;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7的引脚6;芯片U17的引脚11连接芯片U16的引脚19;芯片U17的引脚12连接芯片U16的引脚1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与电源电路相连接的外部电源优选DC9V电源输入;声光指示电路可以用于检测过程中的结果(通断)提示;串口通信电路可以将本测试仪的测试结果传输至电脑等终端进行查看与使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通过Usart-GPU串口液晶屏选择两种测试模式。在低频线缆线序测试模式时,输入多芯连接器、输出多芯连接器可与各种规格的低频连接器相连,主控制器通过编码电路轮询所有线缆,通过译码电路读取线缆通断情况,再通过Usart-GPU串口液晶屏显示测试结果,实现低频线缆线序自动测试,提高低频线缆测试的效率。微波组件中低频线缆测试模式时,输入多芯连接器与组件中低频线缆相连,通过测试红表笔探测组件中印制板焊点,黑表笔与组件地相连,主控制器通过译码电路读取线缆通断情况,再通过Usart-GPU串口液晶屏显示测试结果,可自动判别导通与接地情况。本实用新型在测试过程中只需插拔一次连接器,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端子间的手动切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以进行低频线缆线序测试和微波组件中低频线缆测试。两种测试模式可随意选择,测试结果在液晶屏幕上显示。输入、输出端口可与各种规格的低频连接器相连,实现测试多样性。并且可以进行低频线缆线序自动测试,提高微波组件中低频线缆测试的效率;测试仪自动读取低频线缆组件连接器端子之间的通断情况,液晶屏幕可一目了然的读取并判断所有测试结果。在微波组件中低频线缆测试下,可自动判别导通与接地情况,最大程度的减少端子间的手动切换,提高测试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