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泵过滤网寿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5953发布日期:2019-08-23 23:2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泵过滤网寿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油泵过滤网寿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大部分油泵过滤网的过滤精度为15~30微米,使用过程中,过滤网过滤燃油中的杂质,使用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更换新的过滤网。因生产油泵过滤网的国家或地区不同,车辆使用的油品差距很大,导致过滤网使用寿命不同,这给客户及厂家带来很大困扰,不能确定燃油泵过滤网使用周期和更换时间。若提前更换导致售后成本增加,若延迟更换导致过滤网损坏,过滤效率下降,杂质有可能进入油泵泵芯内部,导致出口体轴孔磨损、增大,密封件磨损,导致噪音大、流量下降、油压不稳等不同类型损坏。油泵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喷油器堵塞及整车性能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油泵过滤网寿命检测装置,可实时在线检测过滤网的使用情况,过滤网使用到一定程度需要更换时,故障指示灯闪烁,提示需更换过滤网,为用户提供准确合理的更换过滤网的时间,以避免过早更换增加成本或过晚更换损坏过滤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泵过滤网寿命检测装置,过滤网设置于油泵进油口,其特征在于:该检测装置包括ECU控制单元、设置于油泵进油油路上的流量计和警示单元,所述流量计检测油泵进油流量信号,其输出端连接所述ECU控制单元的流量信号输入端,所述ECU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警示单元,当所述流量计所采集的流量信号大于所述ECU控制单元内设置的流量阈值时,ECU控制单元控制警示单元发出警示。

进一步的,所述ECU控制单元包括比较器和控制器,所述流量计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输入所述流量阈值,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警示单元。

进一步的,还包括滤波电路和运算放大器,所述流量计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电阻R74的一端,所述电阻R7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相端,所述电阻R74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电容C35的一端,所述电容C35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端串联电阻R72后接地;其负电源端接地,正电源端连接电源,并串联电容C37后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输出端串联电阻R73后连接所述ECU控制单元流量信号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相端与正电源端之间串联有一电阻,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负电源端之间串联有电阻R71。

进一步的,所述警示单元包括故障指示灯和/或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滤波电路和运算放大器集成于所述ECU控制单元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便于实施,可实时检测油泵过滤网堵塞情况,过滤网堵塞到一定程度,及时提醒用户更换,避免了过早或过完更换带来的各种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油泵过滤网寿命检测装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用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如图1所示的油泵过滤网寿命检测装置,过滤网1设置于油泵进油口,其特征在于:该检测装置包括ECU控制单元、设置于油泵进油油路上的流量计2和警示单元,所述流量计2检测油泵进油流量信号,其输出端连接所述ECU控制单元的流量信号输入端,所述ECU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警示单元,当所述流量计2所采集的流量信号大于所述ECU控制单元内设置的流量阈值时,ECU控制单元控制警示单元发出警示。

进一步的,所述ECU控制单元包括比较器和控制器,所述流量计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输入所述流量阈值,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警示单元。所述控制器为51单片机。

进一步的,还包括滤波电路和运算放大器,所述流量计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电阻R74的一端,所述电阻R7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相端,所述电阻R74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电容C35的一端,所述电容C35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端串联电阻R72后接地;其负电源端接地,正电源端连接电源,并串联电容C37后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输出端串联电阻R73后连接所述ECU控制单元流量信号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相端与正电源端之间串联有一电阻,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负电源端之间串联有电阻R71。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运算放大器型号为LM358。

进一步的,所述警示单元包括故障指示灯和/或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滤波电路和运算放大器集成于所述ECU控制单元内。所述流量信号经过滤波处理和放大处理后再发送至ECU控制单元。

以上对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