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温线固定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6282发布日期:2019-04-13 00:50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感温线固定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感温线固定装置以及具有该感温线固定装置的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在热流道系统中,需要时刻对分流板的温度做监测,而现有的温度感测装置不仅体积较大,导致热流道系统的小型化受到限制,而且安装结构繁琐且不稳定,容易脱落,也会造成测量的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温线固定装置以及具有该感温线固定装置的热流道系统。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温线固定装置,所述感温线固定装置包括:

分流板,包括安装孔;

感温线,用于感测所述分流板的温度;

固定夹,包括设置有紧固机构的固定部和具有凹槽的夹持部,所述紧固机构插置配接于所述安装孔内以使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分流板上,所述感温线适配于所述凹槽内并被所述夹持部和所述分流板共同夹持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机构一体成型于所述固定夹上或独立于所述固定夹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机构设置为螺钉,所述固定部具有通孔,所述螺钉穿过所述通孔后螺纹旋紧于所述安装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感温线被夹持于所述夹持部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夹持部包括与所述固定部相接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间距、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间距均小于所述凹槽的顶点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间距。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包括贴靠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侧面,当所述固定部从所述分流板上脱离开时,所述凹槽的顶点至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不大于所述感温线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内适配有至少两根所述感温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凸肋,所述凸肋将所述凹槽分割为若干凹槽分部,每个所述凹槽分部至少适配一根所述感温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凹槽分部适配一根所述感温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夹包括两个所述夹持部,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两端。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流道系统,所述热流道系统包括所述感温线固定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所述感温线,便于所述分流板以及所述热流道系统的小型化;而且,通过所述固定夹和所述分流板的配合,不仅使得所述感温线能够稳固连接于所述分流板上,从而保证测量的有效进行,而且安装结构方便,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的分解图;

图3a是固定夹固定于分流板上时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3b是固定夹脱离开分流板时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参图1至图3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并具体提供该热流道系统所具有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感温线固定装置100包括分流板10、感温线20和固定夹30。

其中,分流板10包括安装孔13;感温线20用于感测分流板10的温度;固定夹30包括设置有紧固机构40的固定部31和具有凹槽321的夹持部32,紧固机构40可插接配合于安装孔13内以使得固定部31固定于分流板10上,或者说固定部31通过紧固机构40固定于分流板10上;感温线20适配于凹槽321内并被夹持部32和分流板10共同夹持固定。

这样,本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通过设置感温线20,便于分流板10以及所述热流道系统的小型化;而且,通过固定夹30和分流板10的配接,不仅使得感温线20能够稳固连接于分流板10上,从而保证测量的有效进行,而且安装结构方便,便于操作。

本实施例中,分流板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感测孔12,安装孔13和感测孔12均形成于第一表面11上;感温线20布设于第一表面11上,其端部插置于感测孔12内从而便于接收分流板10内部的热量以实现温度精确感测,并且感温线20被夹持于夹持部32和第一表面11之间。当然,在其他可行实施例中,分流板10可取消感测孔12而使得感温线20端部直接贴附在第一表面11上,或者感测孔12可以形成于分流板10的其他表面上而非第一表面11上(也即感测孔12和安装孔13位于分流板10的不同表面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紧固机构40和固定夹30分体设置,也即紧固机构40独立于固定夹30成型。当然,在其他可行实施例中,紧固机构40还可以一体成型于固定夹30上。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1包括组装状态下贴靠于第一表面11上的第一侧面311、与第一侧面31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312以及贯穿第一侧面311和第二侧面312的通孔313;紧固机构40设置为螺钉,所述螺钉穿过通孔313后螺纹旋紧于安装孔13内。当然,在其他可行实施例中,紧固机构40还可以与安装孔13通过其他方式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夹持部32包括与固定部31相接的第一端322和远离固定部31的第二端323,凹槽321的顶点3210位于第一端322和第二端323之间。也就是说,第一端322与第一表面11的间距、第二端323与第一表面11的间距均小于顶点3210与第一表面11的间距,这样,可以使得感温线20被稳定地保持在凹槽321内,而避免感温线20从凹槽321中向第二端323的方向脱落出去。

在本实施例中,当固定部31从分流板10上脱离开时,参图3b,凹槽321的顶点3210至第一侧面311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L小于感温线20的直径D,也即二者之间的差d不为零。这样,在固定部31通过所述螺钉固定于分流板10上的过程中,所述螺钉带动固定部31靠近分流板10运动直至固定部31紧密贴靠于第一表面11上,期间夹持部32随之运动并进一步朝向分流板10挤压感温线20,从而使得感温线20被夹紧,优选地该过程中夹持部32可相对固定部31略微形变。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还可设置为上述的距离L与上述的直径D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夹30设置为一体成型的片状结构,这样,可增强固定夹30的结构强度。

另外,凹槽321内可适配若干根感温线20,在本实施例中,凹槽321内适配有两根感温线20,两根感温线20的端部分别插置于不同的感测孔12内,以分别感测分流板10上不同位置处的温度。

参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值得注意的是,在图4中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包含与先前用图1~图3b揭露之感温线固定装置100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为简洁起见,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的详细描述可省略,且在这些图示及描述中被使用的类似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构件。

第二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该实施例中夹持部32a的凹槽321a内适配有一根感温线20。

参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值得注意的是,在图5中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包含与先前用图4揭露之感温线固定装置100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为简洁起见,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的详细描述可省略,且在这些图示及描述中被使用的类似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构件。

第三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该实施例中固定夹30b包括两个夹持部32b,两个夹持部32b分别连接于固定部31b的两端,每个夹持部32b均具有适配于一根感温线20的凹槽321b。当然,在其他可行实施例中,每个夹持部32b的凹槽321b还可设置为适配于两根或多根感温线20;或者,两个夹持部32b的凹槽321b所适配的感温线20数目不相同(例如其一适配一根感温线20,另一适配两根感温线20)。这样更便于对分流板10上多个位置同时进行温度感测,而且降低感温线20布局难度。

参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值得注意的是,在图6中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包含与先前用图1~图3b揭露之感温线固定装置100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为简洁起见,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的详细描述可省略,且在这些图示及描述中被使用的类似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构件。

第四实施例的感温线固定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该实施例中夹持部32c的凹槽321c内设置有凸肋324c,凸肋324将凹槽321c分割为若干个凹槽分部,每个所述凹槽分部至少能够适配一根感温线20。当然,不同的所述凹槽分部所适配的感温线20的数目可相同也可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凸肋324数目设置为1个,相对应的,凸肋324将凹槽321c分割为2个所述凹槽分部,每个所述凹槽分部恰好适配一根感温线20,这样,便于感温线20排布更有条理更整齐,避免感温线20之间交错重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感温线20,便于分流板10以及所述热流道系统的小型化;而且,通过所述固定夹和分流板10的配合,不仅使得感温线20能够稳固连接于分流板10上,从而保证测量的有效进行,而且安装结构方便,便于操作。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