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5297发布日期:2019-05-15 23:26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防门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仪。



背景技术:

人防又称为民防,是镇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空袭,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和减轻灾害的活动。人防门是属于民防防护设备,顾名思义,人防门就是人防工程出入口的门。人防门在进行安装或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人防门的安装性能进行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属于其中的一项检测指标。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需要用到混凝土碳化检测仪,检测时,若测区表面不平整,需要先用砂轮将待测区域表面清理平整,然后采用适当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大于10mm),然后吹落灰尘碎屑(不得用水清洗),清理完成后,在凿开的砼表面滴或者喷1%的酚酞酒精溶液,1%的酚酞酒精溶液会和已碳化的部分发生化学反应变为红色,用碳化深度测定仪测定没有变色的深度。

公告号为CN20478819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机械式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仪,其壳体内一端有用于触入孔洞壁的触片,壳体内另一端固定有刻度尺,触片固定连接指针,触片通过销轴甲铰接在基体上,基体下端固定有垫片,垫片与检测区平面对应。使用时,将垫片紧贴测试区混凝土表面,将触片下端深入混凝土孔洞内并勾至孔洞内壁不变色边缘处,即可测出从不变色边缘处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即为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值。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此种技术方案在测定混凝土深度时,需要混凝土表面保持平整的状态,以便垫片与混凝土表面保持平行状态,才能准确的测量出碳化深度值,当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时,需要用砂轮将混凝土表面打磨平整,会导致作业时间变长,作业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仪,其具有无需打磨混凝土表面便可直接测出混凝土碳化深度,提高了作业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仪,包括本体和与被测物体表面接触的测量端,及滑移穿过测量端的测头,位于所述测量端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触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测量时,将测量头对准混凝土孔洞内壁不变色边缘处,将本体沿着测量头滑动,直至每个触头均与混凝土表面接触,便可测出此处的混凝土碳化深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测量仪与混凝土表面整体接触,改为了点接触,由于触头至少包含有3个,而三点即可确定一个平面,所以可以保证将测量仪放置于混凝土表面上时,测量仪的稳定性,此种方案既可以适用于表面平整的混凝土测量,也可以适用于表面存在凸起的混凝土测量,省去了将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时用砂轮将表面打磨平整这道工序,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触头远离本体的端面设置有滚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触头远离本体的一端端面与墙体接触,在此端面上设置滚花,可以增大触头端面与混凝土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使用时测量仪与混凝土表面之间滑动,提高了测量仪使用时是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触头和测量端一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触头和测量端一体设置可以便于直接测量,使用时直接将触头与混凝土表面直接抵触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触头滑动连接于测量端上,所述本体内部设置有平行于测量端端面的第一隔板和与第一隔板垂直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本体内部分成了包含触头的第一空腔和包含测头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隔板和测量端之间连接有多个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滑移连接有与所述触头连接的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时 ,首先将滑板沿着导向杆滑动,滑板便会带着触头滑动出测量端,在上述方案中将触头以及动力组件和测头分别设置于不同的空腔内,可以有效保证二者工作时互不干扰,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同时当一方出现问题时,维修时可以做到互不干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直线轴承,所述直线轴承内壁与导向杆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向杆上下滑动时,直线轴承外圈与滑板接触且保持静止状态,内圈与导向杆接触并处于转动状态,通过在滑板和导向杆之间设置直线轴承可以使滑板沿着导向杆上下滑动时摩擦力减小,使滑板滑动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卡槽,所述滑板侧壁上设置有可沿所述卡槽滑移的卡块,所述卡块伸出所述本体外壁,所述本体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卡块抵触的第一顶丝,所述第一顶丝的位置分别与所述滑板的初始位置和作业位置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首先松开滑板初始位置处的第一顶丝,用手拨动卡块沿着卡槽移动,卡块便会带动滑板和设置于滑板上的触头同步移动,当触头移动至作业位置时,拧紧作业位置处的第一顶丝将滑板固定,作业结束后,松开第一顶丝,将触头滑回至第一空腔内,拧紧初始位置处的第一顶丝将滑板固定,通过采用此种方法,当混凝土表面平整无需打磨时,可以直接使用,当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时,将触头伸出,用触头和混凝土表面接触,提高了测量仪的适用性,同时将触头可以收缩回第一内腔内,也保护了触头不受磨损,提高了测量仪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杆上套接有一端与滑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板连接的弹簧,所述本体侧壁设置有一端与所述滑板抵触的第二顶丝,所述第二顶丝的位置分别与所述滑板的初始位置和作业位置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时,直接用手握住设置于顶丝上的蝶形把手,避免了拧顶丝时需要用到螺丝刀的步骤,有效减少了作业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顶丝和第二顶丝上设置有蝶形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时,首先拧开初始位置的第二顶丝,弹簧便会将滑板沿着导向杆弹至作业位置,然后拧紧作业位置的第二顶丝,将滑板固定,使用结束后,用手按压触头,触头便会带动滑板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拧紧初始位置的第二顶丝即可,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平整和不平整的情况,提高了测量仪的通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将原始的面接触改为点接触,可以使测量仪在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时也可以使用,避免了用砂轮将混凝土表面打磨平整这道工序,节省了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2.通过在触头的端面设置滚花,增大了触头和混凝土表面的摩擦力,避免了因打滑而造成测量误差;

3.通过将触头与测量端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提高了测量仪使用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局部剖切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局部剖切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11、测量端;12、显示屏;13、按钮;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41、第一空腔;151、第二空腔;2、测头;3、触头;31、滚花;4、导向杆;41、直线轴承;5、滑板;51、卡块;52、卡槽;53、固定孔;6、第一顶丝;61、蝶形把手;7、弹簧;8、第二顶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仪,包括本体1和与被测物体表面接触的测量端11,及滑移穿过测量端11的测头2,位于测量端11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触头3,本实施例中将触头3设置为3个,触头3远离本体1的端面设置有滚花31且触头3和测量端11为一体设置,本体1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12和按钮13。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测量时,将测头2对准混凝土孔洞内壁不变色边缘处,将本体1向混凝土表面移动,直至每个触头3均与混凝土表面接触,按下按钮13,便可从显示屏12上读出此处的混凝土碳化深度。

实施例二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触头3和测量端11为分体设置,触头3滑动连接于测量端11上,本体1内部设置有平行于测量端11端面的第一隔板14和与第一隔板14垂直的第二隔板15,第一隔板14和第二隔板15将本体1内部分成了包含触头3的第一空腔141和包含测头2的第二空腔151,第一隔板14和测量端11之间连接有多个导向杆4,导向杆4上滑移连接有与触头3连接的滑板5,滑板5上开设有固定孔53,固定孔53内设置有直线轴承41,直线轴承41内壁与导向杆4滑移连接,滑板5可以沿着导向杆4上下滑动。

参照图3,本体1上开设有卡槽52,位于滑板5侧壁上设置有可沿卡槽52滑移的卡块51,卡块51伸出本体1外壁,本体1上设置有一端与卡块51抵触的第一顶丝6,第一顶丝6上设置有蝶形把手61,第一顶丝6的位置分别与滑板5的初始位置和作业位置平齐。

使用时,首先松开滑板5初始位置处的第一顶丝6,用手拨动卡块51沿着卡槽52移动,卡块51便会带动滑板5和设置于滑板5上的触头3同步移动,当触头3移动至作业位置时,拧紧作业位置处的第一顶丝6将滑板5固定,然后依据实施例一的测法测出碳化深度值,作业结束后,松开第一顶丝6,将触头3滑回至第一空腔141内,拧紧初始位置处的第一顶丝6将滑板5固定。

实施例三

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主要在于推动滑板5的方式不同,导向杆4上套接有一端与滑板5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板14连接的弹簧7,本体1侧壁设置有一端与滑板5抵触的第二顶丝8,第二顶丝8的位置分别与滑板5的初始位置和作业位置平齐,第二顶丝8上设置有蝶形把手61。

作业时,首先拧开初始位置的第二顶丝8,弹簧7便会将滑板5沿着导向杆4弹至作业位置,然后拧紧作业位置的第二顶丝8,将滑板5固定,在根据实施例一的做法使触头3和混凝土表面接触,测出碳化深度,使用结束后,用手按压触头3,触头3便会带动滑板5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拧紧初始位置的第二顶丝8即可。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