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洪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5720发布日期:2019-05-15 23:3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洪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洪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洪渠系统。



背景技术:

排洪渠是为了预防洪水灾害而修筑的沟渠,在遇到洪水灾害时能够起到泄洪作用,提高抵御洪水侵害的能力。但由于在排洪过程中泥土的冲积,以及沿线村庄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渠内,渠底淤积的垃圾和泥土会越来多,使排入渠原有的调蓄洪水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进行清淤,将存在较高的风险,对周遭的居民造成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监测排洪渠各个渠道的畅通情况,利于工作人员及时维护的排洪渠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排洪渠系统,包括:设置于排洪渠的淤积深度检测系统、定位系统、通信系统,以及远程通信终端,所述淤积深度检测系统包括多个淤积深度检测装置,所述定位系统包括多个定位装置,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装置,排洪渠的每个区段包含至少一个淤积深度检测装置、一个定位装置、一个通信装置,所述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定位装置分别与所述通信装置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远程通信终端通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包括距离检测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距离检测传感器设于排洪渠的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距离检测传感器设于排洪渠的侧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包括压力检测传感器,所述距压力检测传感器设于排洪渠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定位装置包括GPS定位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无线通信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排洪渠系统,淤积深度检测装置会检测其所在区段的排洪渠中泥土淤积的深度,并将检测结果传输到通信装置;定位装置会获取其所在区段的排洪渠的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传输到通信装置;通信装置会将收到的检测结果和位置信息最终传输到远程通信终端,供用户了解每个区段的排洪渠的泥土淤积情况,在需要维护时,用户可以通过位置信息快速确认需要维护的排洪渠区段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连接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淤积深度检测系统;2-定位系统;3-通信系统;4-远程通信终端;11-距离检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排洪渠系统,包括:设置于排洪渠的淤积深度检测系统1、定位系统2、通信系统3,以及远程通信终端4,淤积深度检测系统1包括多个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定位系统2包括多个定位装置,通信系统3包括多个通信装置,排洪渠的每个区段包含至少一个淤积深度检测装置、一个定位装置、一个通信装置,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定位装置分别与通信装置通信连接,通信装置与远程通信终端4通信连接。

淤积深度检测装置会检测其所在区段的排洪渠中泥土淤积的深度,并将检测结果传输到通信装置;定位装置会获取其所在区段的排洪渠的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传输到通信装置;通信装置会将收到的检测结果和位置信息最终传输到远程通信终端4,供用户了解每个区段的排洪渠的泥土淤积情况,在需要维护时,用户可以通过位置信息快速确认需要维护的排洪渠区段的位置。

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包括距离检测传感器11。

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可以是距离检测传感器11,通过检测相应的距离值,以确定泥土淤积的深度。

如图2所示,距离检测传感器11设于排洪渠的正上方。

当距离检测传感器11设于排洪渠的正上方时,其可以通过检测自身到泥土最顶部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泥土淤积的深度。

如图3所示,距离检测传感器11设于排洪渠的侧壁。

当距离检测传感器11设于排洪渠的侧壁时,距离检测传感器11与排洪渠原始底部之间的距离应该设置为泥土淤积警戒深度,泥土淤积警戒深度为在需要维护前的泥土淤积最大深度。

淤积深度检测装置包括压力检测传感器,距压力检测传感器设于排洪渠底部。

压力检测传感器设于排洪渠底部,通过检测出其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可以大致确认泥土淤积的深度。

定位装置包括GPS定位器。

定位装置可以是GPS定位器,还可以是其它具有定位系统2的装置,例如搭载北斗定位系统2的定位器。

通信装置包括无线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无线信号的方式发送和接受信息,避免了有线传输中线缆的束缚,利于系统的安装和使用。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