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科研用红外热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4394发布日期:2019-06-22 00:18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科研用红外热像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热像仪,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科研用红外热像仪。



背景技术:

红外热像仪分为二类,一类是便携式红外热像仪,也叫手持式红外热像仪,另一类是在线式红外热像仪。这两种红外热像仪的设计、使用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由红外镜头、探测器、电路组件和显示组件构成的,接收目标表面辐射的红外能量而产生红外热图像。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些区别,例如,便携式红外热像仪一般用于不需要每天24小时连续使用的场合,如日常巡检、故障排查、品质检测、执法巡逻等等。而在线式红外热像仪一般用在需要24小时连续监测的场合,如石油炼制、化工生产、安防等等。

在科研中,往往采用在线式红外热像仪,在室外露天的环境中,红外热像仪往往会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仪器的接口被打湿,甚至仪器内部进水,影响仪器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科研用红外热像仪,改红外热像仪防护等级高,受环境影响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科研用红外热像仪,包括保护壳和红外热像仪,所述保护壳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红外热像仪的空腔,所述保护壳包括顶板和顶板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红外热像仪包括机身和红外镜头,所述机身一端固定在第二侧板上,另一端穿出第一侧板,所述机身穿出第一侧板的一端连接有红外镜头,所述保护壳顶板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面向第二侧板的一面上分别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放置密封条,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用于嵌入限位槽的限位块,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被同一个螺丝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背向空腔的一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凸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壳远离顶板的一面上设置有脚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环形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遮光罩,所述遮光罩上设置有用于遮光罩伸出环形孔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第一弹簧一端连接在遮光罩上,另一端连接在安装板面向第一侧板的有一面上,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用于将遮光罩固定在保护壳内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用于使挡板与遮光罩远离第一弹簧一端抵触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连接在挡板上,另一端连接在顶板上,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开口,所述挡板上还设置有穿出开口的推板,当推板向顶板方向移动时,所述挡板向顶板方向移动,遮光罩与挡板脱离,所述第一弹簧伸长,遮光罩移动至环形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光罩包括主板和分别位于主板面向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两个副板,所述主板上设置有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用将两个副板分别折叠于主板面向顶板的一面和主板背向顶板的一面上,所述折叠机构包括铰接板,所述主板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副板上设置有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所述铰接板用于铰接第二齿轮和三齿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远离顶板的一面上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用于与折叠在主板面向顶板的一面上的副板抵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面向顶板的一面上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一端连接在挡板上,另一端连接在顶板上,所述伸缩杆保持挡板直线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螺纹孔,所述主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同时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用于固定遮光罩在环形孔中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红外热像仪的机身位于保护壳内,红外镜头穿出第一侧板,对热源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设置保护壳,能对机身上的接口进行保护,受环境影响小,通过设置在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限位槽内设置密封条,提高了保护壳的密封效果,防尘防雨,当需要连接机身接口时,通过柠出螺丝,即可拆下第二侧板,从而连接接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视图;

图3为遮光罩折叠示意图;

图4为红外镜头正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保护壳;11、空腔;12、顶板;13、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第三侧板;16、第四侧板;156、限位槽;165、限位块;17、密封条;18、螺丝;19、凸条;10、脚垫;131、环形孔;132、开口;2、红外热像仪;21、红外镜头;22、机身;3、遮光罩;31、主板;32、副板;33、第一弹簧;4、折叠机构;41、铰接板;42、第二齿轮;43、第三齿轮;5、固定机构;51、挡板;52、第二弹簧;53、推板;54、伸缩杆;55、安装板;

511、斜面;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一种科研用红外热像仪,包括保护壳1和红外热像仪2,所述保护壳1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红外热像仪2的空腔11,所述保护壳1包括顶板12和顶板12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所述红外热像仪2包括机身22和红外镜头21,所述机身22一端固定在第二侧板14上,另一端穿出第一侧板13,所述机身22穿出第一侧板13的一端连接有红外镜头21,所述保护壳1顶板12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所述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面向第二侧板14的一面上分别设置有限位槽156,所述限位槽156用于放置密封条17,第二侧板14上设置有用于嵌入限位槽156的限位块165,所述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侧板1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被同一个螺丝18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红外热像仪2的机身22位于保护壳1 内,红外镜头21穿出第一侧板13,对热源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设置保护壳1,能对机身22上的接口进行保护,受环境影响小,通过设置在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的限位槽156内设置密封条17,提高了保护壳1的密封效果,防尘防雨,当需要连接机身22接口时,通过柠出螺丝18,即可拆下第二侧板14,从而连接接口。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背向空腔11 的一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凸条19。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上设置有若干个凸条19,来增大手与红外热像仪2时的摩擦力,便于手持。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保护壳1上设置有脚垫1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脚垫10,增大了红外热像仪2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得热像仪不易受大风天气等影响而移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板13上设置有环形孔131,所述空腔11内设置有遮光罩3,所述遮光罩3上设置有用于遮光罩3伸出环形孔131的第一弹簧33,所述第一侧板13上设置有安装板55,所述第一弹簧33一端连接在遮光罩3上,另一端连接在安装板55面向第一侧板13的有一面上,所述顶板12上设置有用于将遮光罩3固定在保护壳1内的固定机构5,所述固定机构5包括挡板 51,所述挡板51上设置有用于使挡板51与遮光罩3远离第一弹簧33一端抵触的第二弹簧52,所述第二弹簧52一端连接在挡板51上,另一端连接在顶板12上,所述第一侧板13上设置有开口132,所述挡板51上还设置有穿出开口132的推板53, 当推板53向顶板12方向移动时,所述挡板51向顶板12方向移动,遮光罩3与挡板 51脱离,所述第一弹簧33伸长,遮光罩3移动至环形孔131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初始状态下,所述遮光罩3位于空腔11内,与挡板 51抵触,所述红外镜头21位于环形孔131的中心,当需要遮光罩3辅助红外热像仪2工作时,通过推动推板53向顶板12方向移动,使得挡板51向顶板12移动,第二弹簧52压缩,遮光罩3与挡板51脱离后,通过第一弹簧33伸长,使得遮光罩3移动至环形孔131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遮光罩3,使得科研人员在在室外强光的条件下,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屏幕,此外,使用遮光罩3能屏蔽掉其他方向上的红外辐射,使得监测结果更准确,本实用新型中红外热像仪2与遮光罩3一体化设计,方便使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遮光罩3包括主板31和分别位于主板31面向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两个副板32,所述主板31上设置有折叠机构 4,所述折叠机构4用将两个副板32分别折叠于主板31面向顶板12的一面和主板 31背向顶板12的一面上,所述折叠机构4包括铰接板41,所述主板31上设置有第二齿轮42,所述副板32上设置有与第二齿轮42啮合的第三齿轮43,所述铰接板41用于铰接第二齿轮42和三齿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四个第二齿轮42,其中两个第二齿轮42分别位于主板31靠近第一侧板13的一面,另外两个第二齿轮42位于主板 31靠近第二侧板14的一面,主板31相邻的副板32上设置有两个第三齿轮43,两个第三齿轮43分别位于副板32靠近第一侧板13的一面和靠近第二侧板14的一面上,通过第三齿轮43与第二齿轮42啮合,使得能通过任意角度折叠主板31和副板32,结构简单,易于产业化。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挡板51远离顶板12的一面上设置有斜面511,所述斜面511用于与折叠在主板31面向顶板12的一面上的副板32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遮光罩3重新放回保护壳1空腔11内时,先折叠副板32,再推动遮光罩3于空腔11中,通过斜面511与折叠在主板31面向顶板 12的一面上的副板32抵触,使得挡板51向顶板12移动,第二弹簧52缩短,直至副板32与挡板51脱离,通过第二弹簧52重新伸长,挡板51与该副板32抵触,遮光罩3可固定于空腔11内,本实用新型中,若未折叠副板32直接推动遮光罩3于空腔11中,挡板51不会与副板32抵触,由于第一弹簧33的弹力,使得遮光罩3 又被推出空腔11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斜面511,在将遮光罩3重新放回空腔 11内时,不需要手动推动推板53,仅需要折叠遮光罩3,再转动遮光罩3至靠近挡板51处的环形孔131处,最后推动遮光罩3于空腔11中即可。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挡板51面向顶板12的一面上设置有伸缩杆54,所述伸缩杆54一端连接在挡板51上,另一端连接在顶板12上,所述伸缩杆54保持挡板51直线移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推动遮光罩3进入空腔11的过程中,第二弹簧52自身具有柔性,可弯曲,容易出现挡板51而不与遮光罩3抵触的现象,导致遮光罩3无法固定在空腔11内,通过设置伸缩杆54,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板13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螺纹孔,所述主板3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同时螺纹连接有螺栓6,所述螺栓6用于固定遮光罩3在环形孔131中的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遮光罩3伸出环形孔131后,将副板32展开,并放置于环形孔131内,通过螺栓6,使得主板31固定位于环形孔131内,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