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4740发布日期:2019-06-22 00:19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校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单位中,仪表检修人员在校验差压变送器的零位及量程时,通常需要将现场的差压变送器拆回来进行校验,但是由于现场仪表的根部阀大部分无法完全关闭,给拆卸仪表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仪表检修人员只能通过关闭三阀组的正负压截止阀,拆卸三阀组与变送器之间的螺栓才能进行将差压变送器拆掉,从仪表的拆卸到校验完成进行仪表的回装,整个过程至少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大大缩短了校验工作的时间,省时省力,根据差压变送器现有的结构特征,利用该校验装置进行零位及量程的校验,方便实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该校验装置安装在差压变送器正压膜盒的排液螺钉安装孔处,该校验装置包括排液螺钉、不锈钢管和手操气泵,在所述排液螺钉的中心处开设一通孔,所述排液螺钉的外螺纹与正压膜盒的排液螺钉安装孔的内螺纹相互匹配,所述排液螺钉的头部与不锈钢管连接,所述不锈钢管为中空圆柱体,所述不锈钢管的端部与手操气泵的出气管相连通,所述手操气泵用于向差压变送器的正压膜盒打入气体进行加压。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孔径为3mm。

进一步地,所述不锈钢管的外径为10mm,内径为7mm,长度为30mm。

进一步地,所述手操气泵的出气管的端部套接在不锈钢管的外部,并通过铁丝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排液螺钉的头部与不锈钢管通过焊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是:

仪表检修人员可直接在现场通过关闭仪表三阀组的正负压截止阀,然后将差压变送器的正负压排液螺钉拆掉,将本实用新型的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安装在差压变送器正压膜盒的排液螺钉安装孔中,通过手操气泵向正压膜盒内打入气体,即可达到校验仪表的目的,而无需关闭根部阀和拆卸任何螺丝,整个过程只需20分钟即可完成校验,与以往相比大大地缩短了校验工作的时间,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差压变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为:1. 差压变送器,2.排液螺钉,3.不锈钢管,4.手操气泵,5.通孔,6.出气管,7.铁丝,8.排液螺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仪表量程校验通常是在仪表的正压膜盒侧加压进行,也就是将仪表的负压膜盒侧通大气,正压侧的膜盒通过加压进行校验,已保证仪表各个检测点的准确性,如果出现偏差,则通过通讯仪器进行仪表参数的调整。

利用差压变送器1本身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我们发现在差压变送器1的正负压膜盒的底部,各有一个排液螺钉2,此排液螺钉2的作用是为了保证仪表膜盒内充满液体,把其内的空气进行排放,不至于产生测量误差,为此,可以利用这一排液螺钉2与膜盒相通的性质,制作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

本实施例的一种差压变送器校验装置,该校验装置安装在差压变送器1正压膜盒的排液螺钉安装孔8处,如图1所示,该校验装置包括排液螺钉2、不锈钢管3和手操气泵4,该排液螺钉2可以将一无法修复的故障差压变送器1的排液螺钉2进行拆卸得到,在所述排液螺钉2的中心处钻一通孔5,优选地,所述通孔5的孔径为3mm,保留排液螺钉2上的螺纹不受损伤,所述排液螺钉2的外螺纹与正压膜盒的排液螺钉安装孔8的内螺纹相互匹配,所述排液螺钉2的头部与不锈钢管3通过焊接固定,所述不锈钢管3为中空圆柱体,优选地,所述不锈钢管3的内径为10mm,内径为7mm,长度为30mm,所述不锈钢管3的端部与手操气泵4的出气管6相连通,所述手操气泵4的出气管6的端部套接在不锈钢管3的外部,并通过铁丝7缠绕多股固定,固定牢固,所述手操气泵4用于向差压变送器1的正压膜盒打入气体进行加压。

在校验工作时,仪表检修人员可直接在现场通过关闭仪表三阀组的正负压截止阀,然后将差压变送器1的正负压排液螺钉2拆掉,将该校验装置安装到正压侧排液螺钉安装孔8处,从手操气泵4出来的气体经过不锈钢管3、排液螺钉2进入正压膜盒内,即可达到校验仪表的目的,整个过程无需拆卸根部阀和拆卸任何螺丝,大大缩短了校验工作的时间,省时省力。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