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软管内部结构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7775发布日期:2019-05-07 19:4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软管内部结构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柔性软管的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软管内部结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软管在使用前或者出厂前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常常需要检测的是柔性软管的壁厚均匀程度或者说组成柔性软管壁的各层结构是否完整,往往需要通过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通常为探测头和摄像头,进行信号探测和图像检测)。以探测头为例,探测头需要发出信号信号穿过柔性软管,然后根据信号的返回时间从而来综合判断柔性软管各层是否存在有缺陷;而现有的检测均是通软管的外侧去检测的,也就是说探测头位于柔性软管的外侧,那么发出信号需要穿过软管的两侧(相当于穿过了两层壁厚),这样无疑会出现信号干扰或者说检测不精准等情况,影响最终的测试结构。

因此,如何涉及一种能够位于软管内侧进行检测的测试装置就成为继续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软管内部结构测试装置,其中,包括基体、设置在基体上的检测机构以及动力装置;基体的尺寸小于柔性软管中空部分的尺寸,动力装置用于带动基体沿柔性软管中空部分的轴线方向进行运动;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柔性软管。

采用此种结构,利用动力装置带动基体在柔性软管的内部运动,使得检测机构在柔性软管的内部对柔性软管进行检测,检测信号只需穿透一次壁厚,而且探测头更靠近软管的内层,从而解决了从外部检测的重影和内层影像清晰度差的问题,而且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容易操作,从而大大节约了软管的检测成本,提高软管检测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其中,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基体上的探测头、摄像头以及光源;探测头检测柔性软管与之邻近的内壁,光源用于照亮柔性软管的中空部分,摄像头用于对柔性软管内壁进行光学检测。

其中,基体包括相互之间分隔开的前部组块、中部组块以及后部组块,相邻两组块之间通过管道相连;光源以及摄像头位于前部组块上,探测头位于中部组块上,动力装置设置在后部组块上。

采用此种结构,使得动力装置位于后部组块上,便于驱动,光源以及摄像头位于前部组块上,便于对软管内部进行光学检测,同时判别前方行进路径。

其中,动力装置包括滚轮组以及设置在后部组块上的电源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滚轮组包含至少两个滚轮,电源模块用于给控制模块供电,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滚轮转动。

其中,电源模块还用于给光源或摄像头或探测头供电,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光源或摄像头或探测头的启闭。

其中,前部组块以及中部组块的周边上均设有滚轮组。

采用此种结构,这两组块周边上的滚轮组具有导向功能,并且减小两组块与柔性内壁之间的摩擦,使得基体运动起来更加流畅,便于检测。

其中,每个滚轮组包含三个滚轮,相邻两滚轮之间的夹角为120°。

采用此种夹角分布,使得滚轮分布的更加均匀,基体运动起来更加的稳定。

其中,所述滚轮具有弹性。

其中,基体上设有活动环,基体内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活动环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活动环沿基体的径向方向进行转动;探测头设于活动环上随活动环运动。

采用此种结构,利用活动环的径向转动实现探测头可以对内侧壁全方位进行检测,提高检测效率、精度。

其中,探测头包括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超声波发射器用于向柔性软管内壁发射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返回的信号。

超声波发射器的超声波信号发射后穿过柔性软管不同的层,在层间或局部缺陷处有很强的反射,发射的超声波信号被接收器接收,通过对反射的时间计算,可以判断是层间的正常反射,或是存在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柔性软管内部结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柔性软管内部结构测试装置的俯视方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软管;21:前部组块;22:中部组块;23:后部组块;39、42:管道;31a、31b、31c、32a、32c:前排滚轮;33a、33c、34a、34c:中排滚轮;35a、35c、36a、36c:后排驱动滚轮;37:光源;38:摄像头;40:活动环;41:探测头;43:电源模块;44: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柔性软管内部结构测试装置,,包括基体、设置在基体上的检测机构以及动力装置;基体的尺寸小于柔性软管中空部分的尺寸,动力装置用于带动基体沿柔性软管中空部分的轴线方向进行运动;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柔性软管。

本实施例中,基体包括前部组块21、中部组块22以及后部组块23,并且相邻两个组块之间通过管道39、42相连。

检测机构包括探测头41、摄像头38以及光源37,此处光源37和摄像头38设置在前部组块21上,光源37起到柔性软管的中空部分,而摄像头38起到拍摄作用用来进行光学检测。具体的检测方式为,摄像头38用来拍摄沿途的软管11的内壁表面的图像,该图像可以传至外置的设备上,例如电脑,人们就可以通过呈现的图像来观察内管壁是否光滑,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裂纹,是否有突起或凹槽等来判断柔性软管内壁是否正常。前部组块21的周边设有六个前排滚轮31a、31b、31c、32a、32c,六个分为二组,同组前排滚轮中相邻的两个之间的夹角为120°。前排滚轮31a、31b、31c、32a、32c与柔性管道的内壁相贴。

探测头41包括一个超声波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控制模块44控制超声波发射器朝向软管内壁发生超声波信号,而接收器用来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给控制模块44,控制模块44通过对反射的时间计算,来判断是属于正常的反射,还是非正常的反射;这里正常的反射代表软管的内壁是完整的,非正常的反射则代表软管的内壁存在缺陷。

中部组块22内部设有电机,活动环42设置在中部组块22的表面,此处电机和活动环42为传动连接,例如采用齿轮传动的方式运动,比如说活动环42通过一个减速齿轮组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通过这样可以实现活动环42沿中部组块22的径向方向转动;而探测头41就设置在活动环42上随活动环42运动,采用此种方式,使得探测头41得以转动可以全方位的检测柔性软管。中部组块22的周边设有六个中排滚轮33a、33c、34a、34c,六个分为二组,同组中排滚轮中相邻的两个之间的夹角为120°。中排滚轮33a、33c、34a、34c与柔性管道的内壁相贴。此处,电机是在控制模块44的控制下以匀速旋转,360度连续扫描。

动力装置设置在后部组块23上,动力装置包括设置在后部组块23周边的六个后排驱动滚轮35a、35c、36a、36c,以及设置在后部组块23之中的电源模块43以及控制模块44。电源模块43用于给控制模块44、电机、光源37、摄像头38、探测头41供电。控制模块44用于控制电机、光源37、摄像头38、探测头41的启闭,以及控制后排驱动滚轮35a、35c、36a、36c的运动,此处控制模块44是通过另一个电机来控制传动机构来传动从而实现了后排驱动滚轮的转动,常见的传动机构有齿轮传动机构。

除此之外,控制模块44还可以和外部的电脑或者说检测设备通信连接,可以将检测的信息反馈到外部的电脑上。也就是说,例如像摄像头38拍摄到的图像,可以通过检测装置传输到外部的电脑上供检测人员进行观察。例如,探测头41所探查的参数也可以通过检测装置传输到外部的电脑上供检测人员进行观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