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6111发布日期:2019-04-20 05:3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内窥镜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窥镜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内窥镜产品涉及到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直接或间接的涉及患者的安全。人体腔内形状类同、方位识别困难,若出现视场范围缩小、图像畸变过大、色彩失真等情况,轻则影响医护人员的舒适性,重则会使医护人员混淆病灶与健康组织,影响医疗诊断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医用内窥镜符合使用要求,国家也根据内窥镜的种类制定了多个行业标准来规范内窥镜的生产和制造,例如国家标准gb11244-2005《医用内窥镜及附件通用要求》,其中包含视场角、视向角、分辨率等参数的检测,也有相应的实验室检测设备进行配合检测。

但由于当前医疗资源紧张,医用内窥镜作为常用医疗设备也是需求广泛的医疗资源,同时由于医用内窥镜设备通常体积大、价值高,不适合经常搬运。因此,不适合进行周期性的实验室检测。同时,实验室检测设备由于辅助器件相对较多,组装困难,并且对于实验环境情况的要求较高,也不便携带,因此也不能满足现场检测的需求。

因此急需一种环境适应性好、便于携带的内窥镜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环境适应性好、便于携带的内窥镜检测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窥镜检测装置,包括箱体、用于固定内窥镜的内窥镜固定座、用于固定标准板的标准板固定器和用于调整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相对于所述内窥镜固定座的位置的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所述内窥镜固定座和所述标准板固定器均固定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测温箱,所述测温箱具有能够容纳所述内窥镜的保温腔体,所述保温腔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箱位于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的后方,所述保温腔体的开口朝向所述标准板固定器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用于在x轴方向上调整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的位置的x轴调整机构、用于在y轴方向上调整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的位置的y轴调整机构和用于在z轴方向上调整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的位置的z轴调整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机构还包括沿x轴方向水平设置的滑轨、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能够沿所述滑轨移动的滑台、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台上的第一安装台和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的第二安装台,所述标准板固定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台上,所述y轴调整机构和所述z轴调整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所述x轴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滑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x轴调整机构包括用于在x轴方向上粗调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的位置的x轴粗调机构和用于在x轴方向上精调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的位置的x轴微调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x轴粗调机构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滑台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并能够与所述第一紧固件螺纹配合的安装孔,所述第一紧固件能够穿过所述安装孔后与所述滑轨抵接;和/或,

所述x轴微调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的第一螺母和能够旋转以驱动所述第一螺母带动所述第一安装台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一丝杆;和/或,

所述y轴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标准板固定器上的第二螺母和能够旋转以驱动所述第二螺母带动所述第二安装台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二丝杆;和/或,

所述z轴调整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台固定连接的齿条、与所述齿条啮合并能够转动以驱动所述齿条带动所述第二安装台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齿轮和用于将所述第二安装台锁紧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的第二紧固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相对设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顶板、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共同围设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调整机构、所述内窥镜固定座和所述标准板固定器的容置空间;

所述前侧板上设置有可开闭的箱门,所述内窥镜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左侧板上,所述滑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内窥镜的摄像端头与所述标准板之间的距离的位置测量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上设置有供人搬运所述箱体的把手;和/或,

所述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的充电口、用于供电的电源、以及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充电口电连接。

本发明的内窥镜检测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内窥镜检测装置包括箱体、用于固定内窥镜的内窥镜固定座、用于固定标准板的标准板固定器和用于调整标准板固定器相对于内窥镜固定座的位置的调整机构,通过将内窥镜固定座、标准板固定器和调整机构均固定设置在箱体内,使得整个内窥镜检测装置一体化、便于携带,环境适应性好,能够方便地进行内窥镜成像情况的检测,以考察内窥镜的视场角、视向角、分辨率等技术指标,同时一体化设计也免去了装置组装、拆解的麻烦,为操作人员提供了便利,大大提升了内窥镜检测装置的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内窥镜检测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内窥镜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内窥镜检测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内窥镜检测装置省略把手后的主视图;

图6为图4所示的内窥镜检测装置省略把手后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箱体100、顶板110、设备维护窗112、前侧板120、箱门122、左侧板130、右侧板140、支撑梁150、把手160、内窥镜固定座200、标准板固定器300、滑台412、第一安装台414、第二安装台416、滑轨420、第一紧固件431、x轴微调机构432、y轴调整机构440、z轴调整机构450、测温箱500、保温腔体510、位置测量机构600、充电口700、显示器80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部,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部。当一个部被认为是“连接”到另一个部,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内窥镜相关的行业标准设计的内窥镜检测装置,适用于各种内窥镜的检测,例如医用内窥镜和工业内窥镜等。该内窥镜检测装置能够清楚地了解和调整标准板与内窥镜摄像端头之间的距离,为内窥镜检测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内窥镜检测的基本要求。

参阅图1-图6,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检测装置包括箱体100、用于固定内窥镜的内窥镜固定座200、用于固定标准板的标准板固定器300和用于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相对于内窥镜固定座200的位置的调整机构,调整机构、内窥镜固定座200和标准板固定器300均固定设置在箱体100内。其中,“标准板”为载有标准的、可溯源图像信息(如:标准分辨力、色彩、畸变情况、白平衡情况等)的测试板。

传统的内窥镜检测装置需要大量的实验部件,在实验之前将实验部件进行组装,但现场实验一般没有场地进行内窥镜检测装置的搭建,同时被检测的内窥镜比较分散,需要多次组装内窥镜检测装置,降低了检测效率。而本发明内窥镜检测装置通过将内窥镜固定座200、标准板固定器300和调整机构均预先组装好固定设置在箱体100内,使得整个内窥镜检测装置一体化、便于携带,环境适应性好,能够方便地进行内窥镜成像情况的检测,以考察内窥镜的视场角、视向角、分辨率等技术指标,同时一体化设计也免去了装置组装、拆解的麻烦,为操作人员提供了便利,大大提升了内窥镜检测装置的检测效率。

具体的,内窥镜的摄像端头与内窥镜固定器之间的固定可以通过v形块定位,并配合螺钉紧固的方法进行固定。标准板与标准板固定器300之间可以采用磁吸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即可以通过磁铁吸附标准板使之固定在标准板固定器300上,并且通过标准板边沿的突起进行准确定位。

箱体100具有装置外部保护功能及遮光功能,将内窥镜检测装置的检测功能部件(包括调整机构、内窥镜固定座200和标准板固定器300等)置于箱体100内部,能够有效地阻断环境光,以此为内窥镜检测提供标准的光环境。

请一并参阅图1-图3,本实施例中,箱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110和底板、相对设置的前侧板120和后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左侧板130和右侧板140,顶板110、底板、前侧板120、后侧板、左侧板130和右侧板140共同围设形成用于容置调整机构、内窥镜固定座200和标准板固定器300的容置空间。其中,前侧板120上设置有可开闭的箱门122,内窥镜固定座200设置在左侧板130上,滑轨42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侧板130和右侧板140上,以连接左侧板130和右侧板140。将内窥镜固定在内窥镜固定座200上和将标准板固定在标准板固定器300上,调整好标准板固定器300与内窥镜固定座200的相对位置后,将箱门122关闭,再进行内窥镜的相关检测。参阅图3,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后续对内窥镜检测组装进行维护工作,在顶板110上开设有设备维护窗112,设备维护窗112盖设有可拆卸的盖板,打开盖板即可对位于箱体100内部的部件进行维护。

进一步的,箱体100还包括四根支撑梁150,四根支撑梁150与前侧板120、后侧板、左侧板130、右侧板140、顶板110和底板均分别连接。具体的,四根支撑梁150分别垂直连接于左侧板130、右侧板140的四个角落,前侧板120、后侧板、顶板110和底板分别连接两个相邻的支撑梁150。

本发明内窥镜检测装置采用上述便携式结构设计,在保证装置运行平整度和可靠性的条件下,采用大刚度的滑轨420;同时也利用滑轨420的刚度,实现装置整体的连接,使之成为装置结构连接的一部分,并将传统技术中的滑轨支撑座结构直接由左侧板130和右侧板140来代替,以进一步地让功能性结构与箱体结构合二为一,以此减轻装置本身的重量,通过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完成装置的轻量化和便携化。具体的,本发明内窥镜检测装置将传统技术中的滑轨固定座变形成为箱体100的左侧板130和右侧板140,并且利用滑轨420并辅之以四根支撑梁150,形成一个完整的箱体结构;同时,直接在侧板上固定内窥镜固定座200,使得整个装置的结构更为紧凑,以此达到轻量化、便携化的目的。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对整个内窥镜检测装置进行搬运,在箱体100上设置有供人搬运箱体100的把手160。具体的,参阅图1-图3,把手160设置有两个,两个把手160分别设置在箱体100的左侧板130上和右侧板140上。

参阅图4,调整机构包括用于在x轴方向上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的x轴调整机构、用于在y轴方向上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的y轴调整机构440和用于在z轴方向上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的z轴调整机构450。

进一步的,参阅图5,调整机构还包括沿x轴方向水平设置的滑轨420、滑动设置在滑轨420上并能够沿滑轨420移动的滑台412、可活动地设置在滑台412上的第一安装台414和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安装台414上的第二安装台416,标准板固定器300设置在第二安装台416上,y轴调整机构440和z轴调整机构450均设置在第一安装台414上,x轴调整机构设置在滑台412上。

本实施例中,x轴调整机构包括用于在x轴方向上粗调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的x轴粗调机构和用于在x轴方向上精调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的x轴微调机构432,通过采用粗细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位置调整的速度及调整的精度。在x轴方向上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时,先通过x轴粗调机构快速调整到粗定位位置,然后再通过x轴微调机构432精确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这种x轴粗调机构和x轴细调机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标准板固定器300在x轴方向上的准确定位。

由于标准板固定器300在x轴方向上(即:沿导向滑轨420方向)的位置调整需要较高的定位精度,传统技术中通常仅采用单一粗调整或者单一细调整的方式进行调整,前者定位精度不高,定位不稳定;后者定位时间过长,调整缓慢,不适合高频度检测。而本发明内窥镜检测装置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粗调整或者单一细调整的模式,改用粗细调整相结合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定位的效率,实现在x轴方向的快速、精确调整,具有调整过程快速、调整精准的双重优势,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标准板固定器300及标准板的准确定位,适合高频度检测。

具体的,x轴粗调机构包括第一紧固件431,滑台412上设有可供第一紧固件431穿过、并能够与第一紧固件431螺纹配合的安装孔,第一紧固件431能够穿过安装孔后与滑轨420抵接;和/或,x轴微调机构432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台414上的第一螺母和能够旋转以驱动第一螺母带动第一安装台414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一丝杆。其中,第一紧固件431可以为紧固螺钉或者紧固螺栓。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时,手动推动滑台412使滑台412沿滑轨420滑移,滑移到合适的粗定位位置时,锁紧x轴粗调机构的第一紧固件431,即将第一紧固件431穿过安装孔后与滑轨420抵接,使得滑台412在粗定位位置上固定不动,完成粗调;随后旋动x轴微调机构432的丝杆,利用丝杆驱动第一螺母带动第一安装台414在x轴方向上移动以进一步地在x轴方向精确定位,并利用丝杆的轴向自锁能力实现实时的位置锁定功能,保证到达准确位置,并能够在内窥镜检测装置的使用过程中,保持位置固定状态。这种x轴粗调机构和x轴细调机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标准板固定器300在x轴方向上的准确定位。

y轴调整机构440包括设置在标准板固定器300上的第二螺母和能够旋转以驱动第二螺母带动第二安装台416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二丝杆;和/或,z轴调整机构450包括与第二安装台416固定连接的齿条、与齿条啮合并能够转动以驱动齿条带动第二安装台416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齿轮和用于将第二安装台416锁紧在第一安装台414上的第二紧固件。其中,第二紧固件可以为紧固螺钉或者紧固螺栓。可以理解的,x轴调整机构、y轴调整机构440和z轴调整机构450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在x轴、y轴和z轴方向上调整标准板固定器300的位置即可。

参阅图5,为了提升装置的功能性,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100内的测温箱500,测温箱500具有能够容纳内窥镜的保温腔体510,保温腔体510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其中,保温腔体510带有保温层,可以隔绝外部环境进行保温。保温腔体510是在对内窥镜自发热情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保温腔体510具有能够实现对外部环境进行隔绝、保证内部保温效果的保温结构,具有一定发热效果的内窥镜进入保温腔体510之后,通过保温腔体510内的温度传感器就能够更准确地获得内窥镜自发热情况的温度检测数据。通过将上述结构的测温箱500设置在箱体100内可以实现对内窥镜进行测温实验,以考察内窥镜在开机的情况下的自身发热情况。具体的,测温箱500设置在第二安装台416上。

进一步的,测温箱500位于标准板固定器300的后方,且保温腔体510的开口朝向标准板固定器300设置。由于在进行内窥镜自发热情况检测的过程中,与成像情况检测一样,都需要固定内窥镜,传统技术中对内窥镜自身发热情况的检测是采用独立的保温腔体进行检测的,需要先拆下内窥镜,重新固定内窥镜后再进行检测,比较麻烦,降低了检测效率。而本发明内窥镜检测装置通过将保温腔体510直接置于标准板固定器300的后方,从而使得内窥镜只需要在内窥镜固定座200进行一次安装固定,完成成像情况检测后,进行自发热情况检测时,仅需要取下标准板,内窥镜即可伸入保温腔体510进行检测,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调整,由此也进一步提升了内窥镜检测装置的使用便利性和检测效率。

参阅图5和图6,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内窥镜的摄像端头与标准板之间的距离的位置测量机构600,利用位置测量机构600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装置的确切位置。位置测量机构600可以为拉绳编码器(又称:拉绳传感器、拉绳电子尺、拉绳位移传感器)、光栅尺测长设备、红外测长设备、超声波测长设备或其他能够进行位置测量的位置测量结构。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采用拉绳编码器作为位置测量机构600,拉绳编码器的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台414上。

参阅图1和图4,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100上的充电口700、用于供电的电源(未图示)、以及显示器800,显示器800分别与电源、温度传感器和位置测量机构600等部件电连接,电源与充电口700电连接。电源用于为温度传感器、位置测量机构600和显示器800进行供电。内窥镜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例如温度、距离等,可以通过显示器800进行显示,电源的电量也可以在显示器800显示。具体的,参阅图1-图6,本实施例中,充电口700和显示器800均设置在箱体100的右侧板140上。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口700和显示器800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00的其他侧板上或者顶板110上。

下面将对内窥镜检测装置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1)内窥镜成像情况检测:考察内窥镜对于标准图像的成像结果,以此考察内窥镜的视场角、视向角、分辨率等技术指标。

a.将内窥镜摄像端头固定在内窥镜固定座200上;

b.将标准板固定在标准板固定器300上,调整y轴调整机构440和z轴调整机构450使得成像位于标准板正中,即使得内窥镜所成的像是标准板中央的图案,成像区域正中与标准板中央对齐;

c.先通过x轴粗调机构粗调标准板固定器30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至合适位置附近,再通过x轴微调机构精调标准板固定器30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至画面清晰;

d.获得内窥镜成像结果进行分析(部分过程须依赖自身光源,需避免环境干扰)。

(2)内窥镜自发热情况检测:考察内窥镜在开机的情况下自身发热情况。

a.保持内窥镜摄像端头固定在内窥镜固定座上;

b.在x轴方向上粗调滑台412,使得内窥镜摄像端头伸入保温腔体510内部;

c.利用保温腔体510内部的温度传感器获得内窥镜自发热情况数据。

上述内窥镜检测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采用便携式结构设计,通过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完成装置的轻量化和便携化。在装置结构的设计上,在保证装置运行平整度、可靠性的条件下,采用大刚度的导向滑轨420。同时也利用导向滑轨420的刚度,实现了装置整体的连接,使之成为装置结构连接的一部分。并将传统的滑轨420支撑座结构直接由侧板来代替,以此进一步的让功能性结构与箱体100结构合二为一,以此减轻装置本身的重量。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装置的功能性,将测温腔体置于标准板固定器300后方,使得内窥镜只要进行一次装夹后,完成标准画面试验后,就可以直接伸入保温腔体510进行测温实验。在x轴方向的调整上,采用粗细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位置调整的速度及调整的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