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地震震级的判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45317发布日期:2019-06-18 23:32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地震预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地震震级的判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引起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等震相。一般来说,地震纵波不具有破坏性,具有破坏性的是地震横波和面波。鉴于地震横波的速度慢于地震纵波,而后者又大大慢于无线电波,早在1868年就有美国地震专家提出利用这种传播速度的差别进行地震预警,其目的是在地震横波到达之前给出警报。具体来说,按照地震监测仪的布设方式,地震预警一般分成二种:现地法(on-site)预警和异地法(frontdetection)预警。

现地法预警是在预警目标区域内布设地震监测仪(可称为现地法预警监测仪),它利用在地震发生后,地震纵波先到达目标区,而横波随后再到的原理进行预警。其优点在于:只需要在预警目标区域内安装地震监测仪,设置简单,并由于算法相对简单、又没有通信延迟等耗时过程,当震源深度大于10km时没有预警盲区。其劣势在于:1、由于该方法仅仅利用了地震纵波与横波之间的速度差,因此该方法的预警时间较短;2、当地震纵波到来后,难于有其它信息来源来辅助实现对震中位置的估计,无法估计震中位置,但由于对地震震级的估算需要震中距,因而现地法预警也就难于预估地震震级、破坏性地震波到达时间等关键信息。

异地法预警是在一区域内按一定密度布设地震监测仪,构成异地法监测预警网络。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传播波速、以及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大于后继破坏性地震波(横波和面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震中周围的监测区之前,发出预警。异地法预警具备对于离震中远的区域的预警时间长的优点,但异地法预警具有通信延迟时间、网络/系统运算时间等延迟,因此异地法预警避免不了震中附近的预警盲区,极可能使得震中区不能获得预警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地震震级的判别方法,利用异地法预警和现地法预警的优势进行震级判别,提高准确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地震震级的判别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地震带范围内设置异地法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并在整个监测范围内设立若干个异地法监测预警网络所属的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

步骤二,在整个监测范围内的重点监测区域设立若干个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且相邻的所述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之间进行信息互通,提取地震时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前3秒地震波中的特征信息,利用地震震级预估公式计算地震震级,获得预估地震震级;

步骤三,提取在地震发生时若干个所述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地震信息以及步骤二中预估的地震震级信息,汇总至所述异地监测预警网络系统中的异地法地震信息监测台;

步骤四,根据所述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地震信息,利用地震震级实测公式计算地震震级,获得实测地震震级;

步骤五,判断地震波形是否峰值已过或地震波已经平息:若某一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检测到地震波峰值已过或地震波已经平息,则将实测地震震级作为异地地震信息监测台在该区域内的地震预警震级;否则,将预估地震震级作为异地法地震信息监测台在该区域内的地震预警震级;

步骤五,根据相邻的多个异地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实测地震预警震级求平均值;所述平均值为此次地震预警的综合地震预警震级。

进一步地,若某一区域的现地地震波监测仪监测到地震发生,监测到地震发生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周边区域的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未监测到地震发生,则认定该监测到地震发生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处于该次地震的震中区域范围内,直接将预估地震震级作为该区域内的地震预警震级,触发报警装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异地法监测预警网络系统中相邻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的间距在35-45km。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的间距在10-20km。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中利用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地震信息进行地震震级预估,可对震中区域进行震级预警,降低盲区;再根据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到的更准确的震中距等地震信息对地震震级进行实测计算,提高震级判别的准确度;本发明中采用的震级实测方法不用等到地震结束后便能计算出震级,相对于现有的地震获取方法具有更好的时效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地震震级的判别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地震带范围内设置异地法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并在整个监测范围内设立若干个异地法监测预警网络所属的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相邻的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的间距在40km;

步骤二,在整个监测范围内的重点监测区域设立若干个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相邻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的间距在10km;且相邻的所述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之间进行信息互通,提取地震时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前3秒地震波中的特征信息,利用地震震级预估公式计算地震震级,获得预估地震震级;

步骤三,提取在地震发生时若干个所述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地震信息以及步骤二中预估的地震震级信息,汇总至所述异地监测预警网络系统中的异地法地震信息监测台;

步骤四,根据所述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地震信息,利用地震震级实测公式计算地震震级,获得实测地震震级;

步骤五,判断地震波形是否峰值已过或地震波已经平息:若某一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检测到地震波峰值已过或地震波已经平息,则将实测地震震级作为异地地震信息监测台在该区域内的地震预警震级;否则,将预估地震震级作为异地法地震信息监测台在该区域内的地震预警震级;

若某一区域的现地地震波监测仪监测到地震发生,监测到地震发生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周边区域的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未监测到地震发生,则认定该监测到地震发生的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处于该次地震的震中区域范围内,直接将预估地震震级作为该区域内的地震预警震级,触发报警装置;

步骤五,根据相邻的多个异地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实测地震预警震级求平均值;所述平均值为此次地震预警的综合地震预警震级。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地震震级的判别方法,利用现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的地震信息进行地震震级预估,可对震中区域进行震级预警,降低盲区;再根据异地法地震波监测仪采集到的更准确的震中距等地震信息对地震震级进行实测计算,提高震级判别的准确度;本发明中采用的震级实测方法不用等到地震结束后便能计算出震级,相对于现有的地震获取方法具有更好的时效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仕安;郁建芳;谢石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夏仕安;安徽省地震监测中心
技术研发日:2019.03.28
技术公布日:2019.06.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